馬賽建於公元前600年,當時是作為一個貿易港而建立的,可以說是法國曆史最悠久的城市。它被凱爾特人蹂躪過,然後又被古羅馬征服。在古羅馬時代,它被稱為Massilia。公元前一世紀並入羅馬版圖,後衰落幾近絕跡,公元10世紀再度興起。1832年港口吞吐量已僅次於英國倫敦和利物浦,成為當時世界第三大港。1792年法國大革命期間,馬賽人高唱《萊茵河戰歌》進軍巴黎,激昂的歌聲鼓舞著人們為自由而戰。這首歌後來成為法國國歌,被稱為《馬賽曲》。1934年,南斯拉夫王國亞曆山大一世抵達港口並會見了法國外交部長路易·巴爾杜。他在那裏被暗刺身亡,刺殺者對亞曆山大拒絕承認克羅地亞為一個獨立國家而感到憤怒。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聚集在港內的法國軍艦拒絕向納粹德國屈服,全部壯烈自沉,馬賽又一次震撼了世界。
馬賽位於地中海沿岸,原屬於普羅旺斯省。它是法國最大的商業港口,也是地中海最大的商業港口。
馬賽人口一向比較混雜,既有來自地中海以及歐洲地區、也有來自非洲的居民。近25%的馬賽人口為北非血統,大多為阿爾及利亞人和突尼斯人。據人口統計學家估計,在不久的將來,馬賽將成為歐洲第一個穆斯林人口占多數的城市。它的猶太人社區是歐洲第三大的。
一、馬賽港的航運價值
如果把上海比做中國的東大門,那麼馬賽就堪稱法國的南大門。在航空時代來臨之前,對利用海路萬裏迢迢到歐洲的人來說,馬賽是主要的門戶之一。今天,位於地中海之濱的馬賽,是法國第二大城市和最大港口,是僅次於鹿特丹的歐洲第二大港。馬賽港區分為老港區和新港區,各港區有一定分工,老港建於1839—1844年,港東西長800米,南北寬250米,呈長方形狀。航道水深8米,海流平靜,氣候溫和,航動條件好。老港區是以雜貨、修船、集裝箱的裝卸及客運為主,是歐洲最大的客運港,年客運100萬人次。新港在老港的西北方向,1845年建成第一個碼頭,以後又陸續向西北延伸,擴展到羅納河河口,港區長達70千米。全部碼頭區長19千米,水深6—14.5米,有防波大堤,護衛著7個碼頭區,可以停靠100艘輪船,與世界上300多個港口有船隻來往。每年進出口的貨船在2萬隻以上,貨物吞吐量達1億噸,占法國港口總吞吐量的三分之一。馬賽港是由馬賽港區、拉維拉港區、福斯港區、羅納-聖路易港區等組成。包括沿老港和海灣而建立的6個港灣,共有138個泊位,54.49萬平方米的倉庫和49.5萬平方米的堆場。馬賽港可容納40萬噸級的巨輪。港區設備先進,港口裝卸齊全,擁有大中小起重機200多台。海灣水深麵廣,少險灘急流,海潮漲落變化不大,能見度好,非常適合船隻的停泊和航行。
馬賽港進口貨物以石油、液化天然氣為主,約占總進口量的三分之二,此外有糧食、油料、咖啡、棉花和化肥等。進口的石油和加工後的石油產品,主要通過馬賽港的輸油管道運到法國各地及鄰近的瑞士、奧地利、德國等。
二、腹地交通便利
馬賽港的腹地,交通運輸十分便利,在公路方麵有縱貫南北的高速公路與東西向的公路相交,可和地中海各城市和鄰國意大利相通。鐵路通過裏昂與巴黎相通。內河航運利用羅納河,沿河上至福斯、裏昂、巴黎等地。空運馬裏尼安機場設備條件具有國際水平,平均每年可接待250萬人次乘客和1.5萬噸貨物。輸油管道從馬賽經裏昂、斯特拉斯堡至卡爾斯魯厄,全長782千米。
馬賽作為法國的南方港有許多有利條件。首先是,在法國南方除軍港土倫外,無其他重要港口與競爭。貨源充足穩定。其次是法國所使用的石油主要靠進口,而馬賽距離中東、北非石油產地距離近,運輸時間和運費比較便宜。第三,對外交通方便,可通過蘇伊士運河至亞太地區和通過直布羅陀海峽至西百和拉美地區。這些有利條件使馬賽港成為對非洲、亞洲太平洋地區的主要貿易港。
三、加德聖母院
在老港南麵市區,突起一座海拔162米的山丘,為全市的製高點。山頂上聳立著馬賽的象征——加德聖母院。這座教堂建於19世紀,為新拜占庭式,注重色彩的燦爛,裝飾的美麗,造成一派壯麗會貴的景象,顯示出中東建築藝術的風采。60米高的塔樓上矗立著一座鍍金的聖母像。對水手和他們的親人來說,這裏無疑是一個保佑平安充滿希望的聖所,常有虔城的信徒來此祈禱,而慕名前來觀光的遊客更是絡繹不絕。在這裏可飽覽全城風光,眺望海景,位置尤佳。但見湛藍的海水與蔚藍的天空共為一色,在波光粼粼的海麵上蕩漾著片片帆,就像藍天上的朵朵白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