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1983年間,巴黎市組織的有關這一地區開發設計方案的國際招標收到了來自世界各地424個設計方案,最後經專家論證,選中了丹麥建築師奧托·馮·施普雷克爾森的設計方案。1985年7月,拉德芳斯新區的建設工程正式上馬。
拉德芳斯區的總體設計體現了現代和未來城區的多功能設計思想,總體設計別具匠心。設計師把拉德芳斯廣場和新區的代表建築——大拱門建造在象征著古老巴黎的凱旋門、香榭麗舍大道和協和廣場的同一條中軸線上,讓現代的巴黎和古老的巴黎遙相呼應,相映成輝,既使得巴黎這座古老的大都市變得更加年輕,更有魅力,又使得高樓林立的新區能借助巴黎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蘊。
經過16年分階段的建設,拉德芳斯區已是高樓林立,成為集辦公、商務、購物、生活和休閑於一身的現代化城區。眾多法國和歐美跨國公司、銀行、大飯店紛紛在這裏建起了自己的摩天大樓。麵積超過10萬平方米的“四季商業中心”、“奧尚”超級市場、C&A商場等為人們提供了購物的便利。拉德芳斯廣場上的電子音樂噴泉,是夏天和節假日人們散步、納涼、欣賞音樂的好地方。
拉德芳斯區的代表性建築——大拱門,集古典建築的藝術魅力與現代化辦公功能於一體,是建築藝術史上的一個奇跡。大拱門占地5.5公頃,門南北兩側是高110米、長112米、厚18.7米的塔樓。兩個塔樓的頂樓裏是巨大的展覽場所,頂樓上麵的平台是理想的觀景台。從頂層平台向遠方眺望,既可以看到近處布勞涅森林和塞納河的風光,也可以看到遠方巴黎城區的景色。新區內最早落成的“新工業和技術中心”的建築也極具特色。這座建築物外表如一個巨大的倒扣的貝殼,隻由三個支點支撐,整座建築的內部沒有一根立柱。這裏是新區的主要展覽場所,眾多外國企業駐巴黎的代表處就設在這裏,建築物的地下是一個巨大的商業中心。
拉德芳斯區在交通設計上也別具一格,頗有創新。設計者采用了高架交通、地麵交通和地下交通三位一體的設計思想。在新區地下設有多個大麵積的停車場,新區道路兩側看不到沿路邊停放的車輛。這跟巴黎市區車滿為患、道路兩側停滿了大小車輛的現象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此外,穿過巴黎市區的1號地鐵線已經延伸到大拱門廣場,A線深層地鐵也從新區的地下通過,大大方便了住在拉德芳斯區的居民。
拉德芳斯區的建設尚未結束。依據新區的開發計劃,大拱門西側還將興建長3 300米、寬120米的林蔭大道。新區還將增建25萬平方米的辦公用房和一萬套住房。為使交通更加方便,高速列車將開進拉德芳斯區。同時,設在拉德芳斯區的巴黎第十大學的校園將擴大25萬平方米。
(九)聖心堂
聖心堂是巴黎的最高點,位於蒙馬特高地之巔,成為最耀眼的標幟,在陽光下熠熠生輝。聖心堂前的威利特廣場群花綻開,百花爭豔。許多人悠閑地在這裏曬太陽,賞花喂鴿,欣賞山下巴黎美景,享受恬靜的時光。天氣晴朗時,視野可長達五十千米,幾乎整個巴黎都在腳下,著名的艾菲爾鐵塔似乎就近在咫尺。
聖心堂的建材十分特別,是一種白色的石頭,一遇到雨水,石頭會分泌出一種白色物質,潔淨整座教堂,使教堂外觀永遠是純淨潔白,所以法國人又稱聖心堂為“白教堂”。
聖心堂
聖心堂呈現的是一種拜占庭式的文化,龐大的中心圓形建築,搭配四周狹窄通道,鍾樓置放了一個至少16噸的巨鍾。聖心堂正門最上方是耶穌的雕像,大門入口處浮雕描述的是耶穌的事跡,門廊兩側分別是聖女貞德及聖路易的騎馬塑像。整體看來,堂皇卻不失肅穆之意。聖潔的教堂內則是莊嚴謐靜,耶穌的肖像就在正上方,高高在上,表達出的是一份對神的敬仰之心。
蒙馬特的山坡上有許多畫家招攬生意,希望為遊客畫肖像。其中有美術係學生,也有不少來自世界各國的畫家,將他們引以為傲的作品一一展現在綠意盎然的草地上,包括素描、漫畫、油畫及風景寫生。在通往聖心堂的路上,視覺上彷佛接受了一場藝術的洗禮。
聖心堂是為了歌頌神,感謝耶穌而建立。有一說是在1870年外族(普魯士)入侵法國,巴黎被包圍長達四個月,巴黎城內糧食被吃得一幹二淨,總算撐到了脫離戰爭威脅之時,不致於出現人吃人的慘況,因此巴黎人十分感激神,於是建立了聖心堂。另有一說是普法戰爭戰況激烈,為了結束戰爭,法國簽下了喪權辱國凡爾賽條約,後來法國人不斷自我反省,抱著贖罪的心想建造一座獻給神的殿堂,作為寬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