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聖母院是一座石頭建築,在世界建築史上,被譽為一曲由巨大的石頭組成的交響樂。它閃爍著法國人民的智慧,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

巴黎聖母院座落於巴黎市中心塞納河中的西岱島上,始建於1163年,整座教堂在1345年才全部建成,曆時180多年。

巴黎聖母院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之所以聞名於世,主要因為它是歐洲建築史上一個劃時代的標誌。

聖母院正門有三重拱門,門楹上雕有精致的小浮雕,整個教堂處處都有不同的雕像,說它是一座藝術建築,也是適當的。

聖母院的正外立麵風格獨特,結構嚴謹,看上去十分雄偉莊嚴。它被壁柱縱向分隔為三大塊;三條裝飾帶又將它橫向劃分為三部分,其中,最下麵有三個內凹的門洞。門洞上方是所謂的“國王廊”,上有分別代表以色列和猶太國曆代國王的28尊雕塑。1793年,大革命中的巴黎人民將其誤認作他們痛恨的法國國王的形象而將它們搗毀。但是後來,雕像又重新被複原並放回原位。“長廊”上麵為中央部分,兩側為兩個巨大的石質中欞窗子,中間一個玫瑰花形的大圓窗,其直徑約10米,建於1220—1225年。中央供奉著聖母聖嬰,兩邊立著天使的塑像。兩側立的是亞當和夏娃的塑像。

教堂內部極為樸素,幾乎沒有什麼裝飾。大廳可容納9 000人,其中1 500人可坐在講台上。廳內的大管風琴也很有名,共有6 000根音管,音色渾厚響亮,特別適合奏聖歌和悲壯的樂曲。曾經有許多重大的典禮在這裏舉行,例如宣讀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讚美詩,又如1970年法國總統戴高樂將軍的葬禮等。

作家因不朽的作品而不朽,作品因永生的人物而永生。雨果和《巴黎聖母院》就是這樣。盡管巴黎聖母院以其建築宏偉、曆史悠久、雕塑精美、地理位置重要而贏得了永久的光輝和不衰的聲譽,但真正為這座建築物增色添彩、投光注煌的,還當首推維克多·雨果的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

(七)協和廣場

協和廣場

巴黎協和廣場位於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北岸,是法國最著名廣場和世界上最美麗的廣場之一。廣場始建於1757年,是根據著名建築師卡布裏埃爾的設計而建造的。因廣場中心曾塑有路易十五騎像,1763年曾命名“路易十五廣場”。大革命時期又被改名為“革命廣場”。1795年又將其改稱為“協和廣場”,後經名建築師希托弗主持整修,最終於1840年形成了現在的規模。廣場中央矗立著一尊23米高、有3 400多年曆史的埃及方尖碑,這是路易·菲利普於1831年從埃及盧克索移來的著名文物,碑身的古文字記載著拉美西斯二世法老的事跡。石碑兩側各有一座噴水池。池中精致的雕刻也是希托弗的作品。廣場四周放置了8座雕像,分別象征著8座在法國曆史上起過重要作用的城市:裏昂、馬賽、波爾多、南特、魯昂、布勒斯特、裏爾和斯特拉斯堡。1793年大革命時期,巴黎人民奮起搗毀了路易十五的銅像,並將路易十六送上了斷頭台。

協和廣場的雕像

協和廣場是個正八角型。八個雕塑分別置於廣場的八個角的中央地代,代表著法國的8個城市。廣場兩側的噴泉美麗得讓人驚訝!綠銅色的神物雕像,手裏或捧著魚,或抱著心愛的樂器。有的表情莊重,有的悠閑自得,而其間的裝飾及點綴竟然配上的是顏色鮮豔純金。讓遊覽者對這樣的設計和搭配先是一驚,而後又不得不讚歎歐洲18世紀的文明與創造。

協和廣場北麵是麥德林教堂。當年拿破侖曾打算把這裏作為他新婚典禮的地方,卻因婚約解除未能舉行而成為了永久而美麗的遺憾。南麵是法國的議會禮堂,東麵是國家美術學院,而西麵就是以富麗、奢華而聞名的香榭麗舍大道了。

(八)拉德芳斯

有著兩千多年曆史的巴黎是世界著名的文化古城,而位於巴黎西郊的拉德芳斯新區則給這座古城帶來了濃烈的現代氣息,它是現代巴黎的象征。

坐落在布勞涅森林以北、塞納河畔的拉德芳斯區位於上塞納省皮托市、庫伯瓦市和楠泰爾市的交界處,原是巴黎西郊一片僻靜的無名高地。在1870—1871年的普法戰爭中,法軍敗北,巴黎淪陷,一小股法軍退守這裏的無名高地並頑強抵抗到彈盡糧絕,全部以身殉國。後人在高地上豎起一組雕像,題名“拉德芳斯”,意為“防衛”,以紀念陣亡將士。在新區的開發和興建過程中,不但這組雕像被完整地保留了下來,而且整個新區也以此為名。

拉德芳斯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