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米約大橋竣工之際,該橋的總設計師——英國的諾曼·福斯特爵士自豪地說:“米約大橋的設計非常精巧,讓人無法置信的精巧,有一種蝴蝶般優雅細致的感覺。”米約大橋前衛的設計體現了鋼鐵和水泥的巧妙組合,將輕盈的橋體結構和諧地糅合進了法國南阿弗翁地區的高原風情之中。而法國人更希望這座像是用一連串驚歎號建成的恢弘建築能夠成為另一座“埃菲爾鐵塔”,讓全世界歎為觀止。
當地人希望大橋能讓米約鎮出現在世界地圖上,吸引全球遊客前來參觀。米約鎮長雅克·古德菲拉恩說:“前往意大利比薩的遊客就是為了觀賞比薩斜塔,而前往巴黎的遊客則是為了欣賞埃菲爾鐵塔。我們希望今後前來米約的遊客就是為了觀看米約大橋。我們希望米約成為觀賞米約大橋景色的最佳觀賞地。”
(四)凱旋門
路易十四在他漫長而奢華的一生中,為法國留下了兩座隻有中國的皇帝可以媲美的宮苑,相比之下,短命的拿破侖帝國倒是為巴黎做了點實事,雖然這並非皇帝的本意。位於星形廣場的凱旋門,是拿破侖為紀念對奧地利戰爭的勝利而建造的,它使人馬上想到羅馬的君士坦丁凱旋門,那個凱旋門是用羅馬水泥匆忙建成的,許多裝飾都是從別處取來“裝配”上去的。拿破侖的雄心壯誌決不僅僅滿足於模仿羅馬,凱旋門超然宏大的規模是最好的證明,這已不是一般的凱旋門,而是炫耀帝國“偉業”的舉世無雙的紀念碑。凱旋門羅馬凱旋門的形式被大大簡化了,它隻有一個巨大的門洞,浮雕的形式典雅而規則,古典柱式取消了,一條條的裝飾帶都強調了橫向的韻律。這是一個聰明的設計,凱旋門的宏大規模是靠觀賞者自己來度量的,它不需要像哥特式教堂那樣用無數縱向的尖塔來強化高聳的感覺。隨著你一步步走近,凱旋門始終給人一個端莊清晰的輪廓,從上到下一層層超大的裝飾帶的內容吸引著你,一直到你走到近前,看清那巨大的浮雕——呂德的《馬賽曲》令人振奮地聳立在那裏,每個人像有五六米高,而你的高度這時僅僅等於巨大浮雕台座底層的線角。在我們渺小身軀的反襯下,巴黎大凱旋門宏偉的英雄主義氣勢咄咄逼人。
如果從空中俯瞰,那是一幅更為壯觀的圖景,圓形的廣場環繞在凱旋門的周圍,12條寬闊筆直的大道從這裏像車輪的輻條一樣輻射出去,整個巴黎在這裏彙聚。
(五)愛麗舍宮
法國的愛麗舍宮在世界上與美國的白宮、英國的白金漢宮以及俄羅斯的克裏姆林宮同樣聞名遐爾。它是法蘭西共和國的總統府,也是法國最高權力的象征。
愛麗舍宮位於巴黎香榭麗舍大街的東端,麵積1.1萬平方米,地處熱鬧的市中心,背倚一個2萬多平方米的恬靜大花園。它的主樓是一座兩層高的歐洲古典式石建築,典雅莊重,兩翼為對稱的兩座兩層高的石建築,中間是一個寬敞的矩形庭院。宮內共有369間大小不等的廳室。愛麗舍宮愛麗舍宮興建於1718年,迄今已有近300年的曆史。此處原為一位伯爵(名叫戴弗羅)的私人住宅,所以當時稱為戴弗羅公館。後來曆經滄桑,幾易其主,但長期都為達官貴人所享用。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都先後入住過,並將此處改名為波旁大廈。1815年拿破侖一世滑鐵盧戰役大敗之後曾在此簽降書遜位。拿破侖三世於1848年當選總統後也曾遷至此處,他稱帝後此處即成為皇家殿堂。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於1873年頒布法令,正式指定愛麗舍宮為法國總統府。此後的一百多年,曆屆法蘭西共和國的總統幾乎都在此工作和生活。從1989年開始,在每年9月份的法國古堡節,愛麗舍宮便向公眾開放參觀了。
(六)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