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納斯

《維納斯》能收藏在盧浮宮是很偶然的。

1820年,希臘愛琴海米洛島上的一位農民在挖土時發現了一尊美神。消息傳出,正好有一艘法國軍艦泊在米洛港,艦長得知消息後立即趕到現場,想買下,但沒有現金。結果,《維納斯》被一位希臘商人買下,並準備運往君士坦丁堡。眼見寶物就要失去,法國人不甘心,立即驅艦前去阻攔。雙方發生了混戰,結果使珍品遭到損壞,雕像的雙臂被打碎。雙方爭執不下,後由米洛地方當局出麵解決,由法國人用錢買下雕像,進獻給法國國王。就這樣,《維納斯》被運到法國,在當時立即引起轟動。

盧浮宮繪畫館所收藏的繪畫之全之珍貴是世界上各藝術館不能比擬的。繪畫館共有35個展廳,2200多件展品,其中2/3是法國畫家的作品,1/3來自外國畫家,14—19世紀的各種畫派的作品均有展出。比較傑出的作品有:富凱的《查理七世像》(15世紀)、達·芬奇的《岩間聖母》(16世紀)、拉斐爾的《美麗的園丁》(16世紀)、勒南的《農家》(17世紀)、裏戈的《國王路易十四像》(18世紀)、路易·達維德的《拿破侖一世在巴黎聖母院加冕大典》(19世紀)、德拉克魯瓦的《肖邦像》(19世紀)、安格爾的《土耳其浴室》(19世紀)等。有所有繪畫作品中,最為傑出、最受人矚目的自然是達·芬奇在1503年完成的不朽傑作《蒙娜麗莎》。

《蒙娜麗莎》被置放在盧浮宮二樓中間的一個大廳中,外麵用玻璃罩著,顯然是特別的保護。玻璃罩周圍射出的柔和的燈光,足以使觀眾看清畫麵的各個細節。《蒙娜麗莎》又稱《永恒的微笑》,被認為是西歐畫史上首幅側重心理描寫的作品。

蒙娜麗莎端莊俊秀,臉上含著深沉、溫和的微笑。那微笑有時讓你覺得溫文爾雅,令人陶醉;有時仿佛內含哀愁,似顯淒楚;有時又略呈揶揄之狀,雖美麗動人卻又有點不可接近……更妙的在於,在這幅名畫之前,不論你從哪個角度看,她那溫和的目光總是微笑地注視著你,生動異常,仿佛她就在你身邊。

雕像館成立於1817年,共有展廳27個,展品1 000多件,多為表現宗教題材的作品,部分為表現人體和動物的作品。在這裏可以看到著色髹金的木刻《基督受難頭像》《十字架上的耶穌》《聖母與天使》、意大利的雕塑《聖母與孩童》、17世紀的《童年時期的路易十四》、18世紀的名人像《伏爾泰》、19世紀的群塑《舞蹈》等。珍寶館珍寶館原來是雕像館的一部分,後來由於珍藏品增多,1893年便獨立組成展館。

最初,珍寶館的展品主要是大革命時從王室沒收而來的珍寶。後來,博物館組織人馬到處收購,加之有人捐贈,展品便大大豐富,現在有展品6 000多件。其中有重達137克拉的大鑽石,有鑲滿寶石的王冠,還有鍍金的聖母像、曆代王朝王室的家具、裝飾用具等。

在盧浮宮幾百年的曆史發展過程中,最初一直是比較分散的建築群,並沒有像今天這樣形成一個整體。這種情況到1981年後得到了改變。1981年9月,弗朗索瓦·密特朗在當選為法蘭西共和國總統後舉行的一次記者招待會上許諾:“讓盧浮宮恢複原來的用途”,這指的是讓財政部搬出“黎塞留側翼”。“黎塞留側翼”建於1852—1857年間,長195米,寬80米,是盧浮宮的一個組成部分,自1871年以來一直由財政部占據。1989年7月當時的財政部長愛德華·巴拉迪爾在再三請求下方才離開這賞心悅目的地方。“黎塞留側翼”的收回及開放,一下子使盧浮宮增加了2.15萬平方米的展覽麵積,共計3個庭院和165個新展廳,共展出藝術品1.2萬件,其中3 000件是從存放室取出的,盧浮宮博物館的展品由此大大增加。密特朗總統對盧浮宮博物館做出的另一貢獻是邀請著名的美籍華裔建造師貝聿銘為博物館設計新的入口處。貝聿銘先生經過深思熟慮,提出建造一個“金字塔”的方案。這座“金字塔”為盧浮宮博物館,也為巴黎市增加了新的耀眼的光彩。有了這座“金字塔”,觀眾的參觀線路顯得更為合理。觀眾在這裏可以直接去自己喜歡的展廳,而不必像過去那樣去一個展廳而要穿過其他幾個展廳,有時甚至要繞行七八百米。一個現代的博物館,後勤服務設施一般占總麵積的一半。過去盧浮宮博物館隻有20%的麵積用於後勤。有了這座“金字塔”,博物館便有了足夠的服務空間,包括接待大廳、辦公室、貯藏室以及售票處、郵局、小賣部、更衣室、休息室等,盧浮宮博物館的服務功能因此而更加齊全。

(二)埃菲爾鐵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