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發軔悠遠影響深
中國相命術起於何時,恐怕難有確切考證。但淵源悠遠,必是無疑。《左傳·文公元年》有下麵兩段記載:
元年春,王使內史叔服來會葬,公孫敖聞其能相人也,見其二子焉。叔服曰:“穀也食子,難也收子。穀也豐下,必有後於魯國。”
初,楚子將以商臣為太子,訪諸令尹子上。子上曰:“君之齒未也,而又多愛,黜乃亂也。楚國之舉恒在少者。且是人也,蜂目而豺聲,忍人也,不可立也。”弗聽。
這兩段記載,前一段是說元年春,周天子派內史叔服前來參加葬禮。公孫敖聽說叔服會相命,就讓叔服給兩個兒子看相。叔服看後對公孫敖說,穀這個兒子會供養你,難這個兒子將會為你送終。
後一段記載說的是,當初,楚王準備把商臣立為太子,征求子上的意見。子上說,君王的年歲還不大,內寵又多,(如果立了商臣)再行罷黜,就會生亂。
在這兩段記載裏,叔服何以認定穀“必有後於魯國”?子上何以認定商臣“不可立也”?其依據正是“穀也豐下(既穀的下頷很豐滿)”和“蜂目而豺聲,忍人也(既商臣的眼睛像蜂而聲音如豺,是個殘忍的人)”。這種判斷同後來骨相書裏所說的“地滿滿堂”和“眼胞凸出露睛光,性惡猖狂似虎狼,又得豺聲神急促,噬人如蟒惡無量”是一致的。有意思的是,相術家所下的判斷均被後來的事實驗證了。楚王沒有聽從子上的規勸,後來被商臣所殺。
範蠡是戰國時著名的謀略家。越王勾踐在會稽山屈辱於吳國後,範蠡嘔心瀝血扶助越王勾踐振興複仇,最後終於幫助勾踐打敗了吳國,雪了君恥國辱。但勾踐得勝後,範蠡不久就離開了他。範蠡為什麼要離開呢?司馬遷所著《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
範蠡遂去,自齊遺大夫種書曰:“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
原來範蠡深諳相麵之道。他認為頸長而嘴尖如鳥嘴的人,是不能同享歡樂的。
與範蠡相類似,秦國大將尉繚也依據相麵術對秦王作了判斷。《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
繚曰:“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誌亦輕食人。我布衣,然見我常身自下我。誠使秦王得誌於天下,天下皆為虜矣。不可與遊。”乃亡去。
原來尉繚從秦始皇鼻子高,眼睛長,胸部聳突,聲音如豺狼叫喚這幾個方麵,判斷秦始皇這個人一旦得了天下,天下百姓將慘遭迫害。
從上述散見各種史料的記載可以看出,遠在春秋戰國時期,相麵術就已經比較成熟,並廣泛運用於處世謀略之中。
到了漢代,迷信活動盛行。帝王將相們幾乎是每事必祭,遇疑必卜,相麵術在這一時期亦更為廣泛地流傳和更為成熟。相麵術的理論也係統化了。《漢書·藝文誌》就載有《相人》二十四卷。此後各種形式的相術著作不斷出現。
漢代兩個著名的相術家值得提及。一個是呂公,一個是許負。
《漢書·高帝紀》記載:
呂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無如季相,願秀自愛。臣有息女,願為秀箕帚妾。”
劉邦尚未得誌時,呂公通過看相,認定劉邦必做皇帝,並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劉邦。後來劉邦果真當了皇帝,呂公的女兒也成為生育孝惠帝的呂後。呂公自然也成為國丈。呂公的相術,可謂精到家了。
相術家許負,《漢書·外戚傳》有他的記載:“許負相薄姬,當生天子。”
許負為薄姬相麵後,認為她會生天子,後來薄姬果然生下了漢文帝。
《史記·絳侯周勃世家》也有關於許負的記載:
餘侯亞夫自未侯為河內守時,許負相之,曰:“君後三歲而侯。侯八歲為將相,持國秉,貴重矣,於人臣無兩。其後九歲而君餓死。”亞夫笑曰:“臣之兄已代父侯矣,有如卒,子當代,亞夫何說侯乎?然既已貴如負言,又何說餓死?指示我。”許負指其口曰:“有從理入口,此餓死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