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中國風景名勝(5)(3 / 3)

杭州西湖湖麵上有白、蘇二堤,湖中有孤山、小瀛州、湖心亭、阮公墩四島。漢時,湖中湧現金牛,人們說這是“明聖之瑞”,遂稱明聖湖;又介於錢塘,稱錢塘湖;還有武林水、西子湖的美稱。

潁州西湖位於安徽阜陽縣,唐宋以來,即與惠州、杭州西湖並稱,宋時,晏殊、歐陽修、蘇東坡相繼為太守。曾宴遊其地,多有題詠。清嘉慶後,黃河屢次決口,使湖麵逐漸淤塞,現仍存有會老堂和歐陽修石刻像。

惠州西湖位於廣東省惠州市,麵積為杭州西湖的四倍。遠在晉代,已在此建樓台水榭,湖光山色迷人,湖畔白鶴峰上,原有蘇東坡故居,現僅存東坡亭和建於宋代的豐湖書院。

桂林西湖麵積為八大西湖之首,南宋範成大說,“隱山六洞,皆在西湖中,廣袤數百裏。”隱山六洞是桂林名勝之一,岩洞奇麗,湖水晶潔。

北京西湖亦稱昆明湖,源白玉泉水,四山回繞,周圍10餘裏。麵積達3000多畝,湖的北麵是萬壽山,萬壽山與昆明湖組成舉世聞名的頤和園。

福州西湖在福州市區西北隅,是晉太守嚴高在公元283年所鑿,當時為灌溉良田之用,為福建最負盛名的風景勝地,1914年辟為“西湖公園”。

揚州瘦西湖瘦西湖之名源於清代詩人汪沆的詩句:“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書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

南昌西湖因建有孺子亭而著稱於世。明萬曆年的西湖四周壘石,環護亭基,湖畔垂柳成行,為當時豫章十景之一。

園中之園:諧趣園

諧趣園的原形是江南無錫惠山腳下的寄暢園,清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幾代皇帝南巡,都曾多次在該園駐蹕。其中乾隆每次南巡幾乎都到寄暢園。“辛未一七五一春南巡,喜其幽致,攜圖以歸,肖其意於萬壽山東麓,名曰惠山園”。1811年,嘉慶重修惠山園時,取“以物外之靜趣,諧寸田之中和”之意,將惠山園改名為諧趣園。

諧趣園是頤和園中一個自成一局的小園,它的建築風格一方麵按照清代宮苑的規矩作法,精巧富麗,保持與頤和園其他建築形式的統一,另一方麵,又盡力與自然山水相結合,處處體現清樸雅潔,追求私家園林所表現的真、幽、雅的境界。它的小青瓦頂,水戧作法,園中曲池、假山、花木等諸多自然景觀,都顯得小巧玲瓏、親切宜人。

諧趣園景觀的布置更注意運用江南私家園林善於在小麵積中創造大空間的效果,將自然山水之美提煉濃縮到五畝多地的有限空間之內。首先,它采用了江南園林常見的“占邊”方法,園中八座小亭,六處樓閣,盡量貼邊布置,而把中央部分讓出來布置山池主景,然後在以水麵為主體的空間外圍,以曲廊、牆、山石圍合成一些不大的,但各有特色的小空間,這些小空間,由曲廊和小橋連結,三步一回,五步一折,使個別景致與主體空間之間有開有合、有虛有實地相互穿插、吻合,有次序、有節奏地串連起來。在變化與曲折中,令遊人產生錯覺,以達到以小見大,地段小而遊路長的效果。其次是造園者成功地運用了借景手段。登霽清軒及八方亭高處,可觀園外農田阡陌,西山群峰,東麵不遠就是與頤和園相毗鄰的圓明三園。這無疑增加了小園的範圍,突破了本園空間的局限,在“咫尺山林”之間再現了大自然美景中的“山水林泉之樂”。

諧趣園在綴山、理水的技法上,也充分反映了江南私家園林的特色。諧趣園的假山比較集中擺設在北部山崗一帶。這裏與萬壽山餘脈相連,山石的走向與神韻與主山連貫一致,形神兼備,避免了假山的感覺。整塊岩石如斧砍削鑿而成,坡度又陡,神態粗獷峭拔。在鑿開的一塊石峽之中,一股山泉沿著石徑層層跌落,形成水瀑、懸淙、曲澗等各種水景。水流常年不斷,滴滴如玉琴之聲,故取名“玉琴峽”,成為諧趣園一處很有特色的景觀。

然而,諧趣園畢竟是屬於皇家園林,這座小園采用了明顯區別於一般民居的形式,如大門、洗秋矚新樓等建築都采用了卷棚歇山屋頂形式。整個園子的建築雕梁畫棟,富麗華貴,並飾有大量的蘇式彩畫,尤其是紅漆大門上銅釘燦爛,櫞頭、梁頭瀝粉貼金,充分顯示出皇家園林的豪華氣派。

中華奇泉掇拾

珍珠泉(喜客泉)在貴州平壩縣。人在泉旁喧嘩鼓掌,泉就大量進出氣泡,在左則左應,在右則右應。

雌雄泉在四川新寧縣多喜山上,有兩個泉,一個春夏有水,秋冬無水,另一個正好相反。

咄泉(喊泉)在安徽壽春縣北10裏,人在其旁,大叫則泉大湧,小叫則泉小,不喊則不湧。

八目井在山西襄陵縣西18裏薛村,先打了七眼井,都沒有水,第八眼井見水後,原來七眼井也都出水了。

雙井在河北保定城內,兩井一起開鑿,相距隻一尺多,一苦一甘。

觀音井在四川保寧巴州,井內一個洞出水清,另一個洞出水濁。

桃花泉在浙江餘姚縣龍蛻洞西,春天有桃花片流出,有人寫詩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