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簧是二人表演的一種說唱形式。一人在前麵表演動作,一人在其背後或說或唱。前麵表演的演員稱為“前臉兒”,隻配口型、表情和動作,不發出聲音。後邊的演員稱“後背”,躲在後麵隻負責說唱,不做動作。二人配合表演,要演得以假亂真,就像一個人在說和唱一樣。
在後麵的說唱者,要嗓子好,聲音亮、聲音的模擬能力強。前臉兒的表演要形象,滑稽,表情豐富,動作誇張,並且要反應快,口型和動作要能和後麵演員的說唱配合得天衣無縫,惟妙惟肖。
雙簧演員的化妝別具特色。一般是演前臉兒的甲化妝,後邊的乙不化妝。化妝一般是在舞台上現場進行,過程也很簡單,甲隻要背過臉或低下頭去,偷偷在兩眼處和嘴部抹上三塊兒白粉(大白),就算化好了。化完妝後,驀然對觀眾轉過臉或抬起頭來,讓觀眾感覺到他的臉一瞬間變了形,仿佛隻有三大片兒白粉裏挖出了三個窟窿眼兒,顯得十分滑稽。麵部化完妝後,甲還要戴上一個演雙簧專用的頭飾:套在額頭上的一根衝天杵獨角小辮兒。然後各就各位進入角色,開始雙簧表演。
在進入“雙簧”表演化妝之前,甲乙二人往往還要有一段開場白對話,為進入雙簧表演作鋪墊。進入雙簧角色時,甲在前,坐在椅子上,麵前通常要放一張桌子,桌上放一塊醒木。甲以拍醒木為號,提醒後麵的演員開說開唱。有的雙簧還有一些手絹、折扇之類用以表演的小道具。
雙簧的表演模式,往往是後麵的演員想方設法逗前麵的甲,或把甲折騰得狼狽不堪,或讓甲醜態百出,或故意讓甲無法表演,破綻連連。然後通過甲的挑逗諧調後,二人再進入下一段表演。
還有另一種雙簧表演形式。這種形式的雙簧,後麵演員的雙臂要從前麵演員腋窩下伸出,前麵演員的雙手向後摟住後麵的演員,二人合為一體站立著進行表演。這種表演是前麵的演員說或唱,後麵的演員用兩手配合在前麵做動作,就像是一個人在那兒說、唱、表演一樣。由於後麵演員的臉要貼在前麵演員的背上不讓觀眾看得見,雙手做動作就隻能完全憑感覺,這就很難準確地找到前麵演員的身體部位,做出動作來比如打火點煙,端杯子喝茶,照鏡子、化妝等等,就很容易“張冠李戴”,洋相百出,令觀眾捧腹不止。
雙簧是一種深受大眾喜愛和歡迎的藝術表演形式,全國各個地方都有。
其實,人們對雙簧的喜愛,並不純然是因為它的內容,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對“雙簧”這種藝術形式的欣賞。如若不信,試把一段雙簧的內容拿來讓一個人演演看,保證興味索然,甚至可能會令人反胃。而用兩個人演一個人,就讓人覺得可笑、好玩。這是不是有點像我們自己“吃飯常咬自己的腮”一樣的情形呢?人的思想,是否也像雙簧一樣,時常地會鬧出一些“矛盾”和笑話來?我們的許多痛苦、孤獨、無聊,是不是思想這個怪物在“背後”和我們演“雙簧”,讓我們“騎虎難下”?我們的思想和行動的表裏不一,我們那些“顧首不顧尾”的難堪、我們經常犯傻犯愣、犯一些低級錯誤等等愚蠢可笑的行為,是不是我們自己的“雙簧”表演?
更讓我們司空見慣的是,在社會生活中,在我們的身邊,那些本來應該是一個人做的事,卻非讓兩個人去做;一個人能夠輕鬆做好的事,兩個人去做反生出無窮無盡的推諉扯皮、暗中較勁、掣肘掐架來。對於這樣的尷尬、無聊和無奈,用這“雙簧”來調侃一下,難道不是一個十分形象和直觀的嘲諷嗎?這興許就是“雙簧”這種藝術形式產生的根據吧。不管怎麼樣,“雙簧”表演,就像是一麵鏡子,它能讓我們從中看到我們自己和這個社會的某些可笑之處。這,大概就是“雙簧”之於我們的魅力所在。
舞伴兒(雙簧)
(甲由女演員扮演,乙由男演員扮演)
甲 跳舞兩人要配合好,才能跳得開心,跳得優美。
乙 你和每個人都能配合得好嗎?
甲 別說是人,就是拿個蘿卜來,我都能和他跳出優美的舞蹈。
乙 那好,今天我跟你跳一個怎麼樣?
甲 (懷疑地看甲)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