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句半是一種民間傳統的說唱娛樂形式,起源於何時無考。但民間有傳古人作十七字詩之趣事,卻可作為三句半的一個文化版本。
說是明正德年間,有一年大旱,某縣太爺不修水利,而到處求神祈雨。連求數日,滴雨未下。於是就有人作“詩”道:
太守祈雨澤,萬民多感德。昨夜推窗看,見月。
縣太爺得知後大怒,立派人將這位詩人“請”進了大堂,不由分說揍了他一頓板子。這位“詩人”挨了打,心中很是不平,於是吟道:
吟詩十七字,挨板一十八。若作萬言詩,打殺。
眾人聽了哄笑。縣太爺正要發作,不料夫人從後堂出來看熱鬧。這位“詩人”一見夫人,頓時詩興大發,隨口又出一首:
環佩響叮當,夫人出後堂。金蓮三寸小,橫量。
縣太爺惱羞成怒,遂將他發配遼陽。臨行時,這位無名氏瞎了一隻眼的獨眼舅舅來給他送行。甥舅一見麵,抱頭痛哭起來。我們的這位“詩人”不由傷感道:
發配去遼陽,見舅如見娘。二人同落淚,三行。
這就是三句半的娛樂藝術效果。正由於此,三句半這種藝術形式長期以來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和喜愛,在全國各地廣泛流行。
這種四句為一節,可反複重複的說表方式,創作和表演都極簡單。三句半最緊要的是最後的那個“半句”,字數宜少,且要精妙、幽默、風趣。就像相聲中的“包袱兒”,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還要切中要害,撓到癢處。
三句半的演出通常為四人,分持鼓、大鑼、鈸和小鑼等敲打樂器。每一節完了,在觀眾的笑聲中敲擊鑼鼓,以烘托渲染氣氛。而後再進行下一節的表演。
新年新風辭舊歲(三句半)
甲 俺們四人台上站,
乙 合夥來段三句半。
丙 誰的詞少誰管飯。
丁 你墊!
丙 我憑什麼給你墊呀?
丁 你會算。
乙 你比他還會算哪!
甲 咱先說好在哪個飯店!
丁 拉麵!
合 啊!就一碗拉麵呀!
甲 新春聯歡大團圓,
乙 親親熱熱情一片。
丙 先送大家一個美好祝願,
丁 念!
丙 怎麼讓我一人兒念啊?
乙 對,每人都得說一句!
甲 誰要不說誰罰站!
丁 沒意見。
乙 哎,不如就讓他先說,
甲 對!你說第一往前站。
丁 不幹!
丙 你不說第一句,那誰說第一句?
丁 隨便。
合 嗨!
乙 我先說!祝大家家家幸福年年快樂!
甲 祝大家萬事如意強健體魄!
丙 祝各位新年發財事業開拓!
丁 沒錯!
丙 你是評委呀?
乙 不行,得讓他重說!
合 對,讓他重說!
丁 不錯!
乙 重複一遍呀?
甲 你得說祝福的詞兒。
丁 好!
合 說吧。
丁 不錯!
合 又倒回去啦!
甲 回顧08這一年,
乙 多災多難不平凡。
丙 大難之中顯大愛,
丁 都捐錢!
合 對!獻上我們的愛心!
丁 齊支援!
合 伸出我們的援助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