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鼓,又稱道情。因演唱所用的主要樂器是漁鼓,舊時的演唱內容又多為道教故事及宗教義理,所以也合稱漁鼓道情。
道情源於唐,為道教唱誦經義韻文所用。宋時吸收了多種詞牌、曲牌,又創製漁鼓為伴奏樂器,逐漸演變為一種民間說唱的藝術形式。
鄭板橋曾自創和演唱《道情》十首,成為這一藝術形式的傳世佳唱:
老漁翁,一釣竿,靠山崖,傍水灣;扁舟來往無牽絆。沙鷗點點輕波遠,荻港蕭蕭白晝寒,高歌一曲斜陽晚。一霎時波搖金影,驀抬頭月上東山。
老樵夫,自砍柴,捆青鬆,夾綠槐;茫茫野草秋山外。豐碑是處成荒塚,華表千尋臥碧苔,墳前石馬磨刀壞。倒不如閑錢沽酒,醉醺醺山徑歸來。
老頭陀,古廟中,自燒香,自打鍾;兔葵燕麥閑齋供。山門破落無關鎖,斜日蒼黃有亂鬆,秋星閃爍頹垣縫。黑漆漆蒲團打坐,夜燒茶爐火通紅。
……
漁鼓道情在兩湖、兩廣、江西、陝北、河南、安徽等二十餘省皆有分布。如金華道情、關中道情、江西道情、湖北漁鼓、祁東漁鼓、山東漁鼓、界首漁鼓、四川竹琴等。
漁鼓的演奏樂器為漁鼓和簡板。漁鼓又稱道筒、竹琴。用約70至100厘米長的中空竹筒,在一端蒙上豬膀胱膜做成。用手敲擊鼓膜發聲,其音清越。簡板為紫檀木、棗木或梨木製作的兩塊木板,長寬厚大約為25×6×2厘米,單隻手握持,擊打出清脆的節奏。也有些地方用長45~65厘米,寬1.7~2厘米的竹片製作,一端向外彎曲,兩根為一副。也有不用簡板而在左手中指綁上一塊玉石或硬質小板,以擊打鼓身,起到簡板擊節效果的。
演員演唱時,左臂抱漁鼓在懷,鼓皮在下,筒口朝上。左手擊簡板。右手在下擊拍鼓麵。簡板與漁鼓配合,打出清脆悅耳的節奏。
漁鼓的演唱,多以唱為主,以說為輔。有坐唱、站唱、單口、對口等演唱形式。
漁鼓的唱腔高亢清幽,委婉動聽。唱腔為聯曲體,將諸宮調曲牌聯綴,組成篇目唱段。據傳道情音樂原有七十二套曲和一百多種曲調,現多失傳。現存的漁鼓音樂,具有重要的藝術和文化研究價值。
龍脊山小唱(淮北漁鼓)
千裏淮北無風雲,
龍脊一躍騰金鱗。
萬畝榴園青山罩,
綠樹蔭裏小康村。
紅樓綠瓦隱隱現,
笑語歡歌五湖珍。
一馬平川看沃野,
十裏青山醉遊人。
遊人舉目多鬆柏,
鬆柏蒼蒼古木深。
古木深處藏古寺,
古寺“大方”遠近聞。
近聞百鳥鳴蒼翠,
蒼翠掩映水彈琴。
琴聲繚繞八角亭,
亭外紫檀遮古蔭。
古蔭石中長奇樹,
奇樹藥果遍山林。
有蜜桃林、核桃林、
栗子林、梨子林、
蘋果林、山棗林、
李、杏、山楂、柿樹林,
花紅似海石榴林。
何首烏、野沙參,
靈芝朵朵飄浮雲。
張果老修仙得道出山去,
留下那仙台、參井後人臨。
進山一條彎彎道,
曲曲繞繞多奇聞。
登到那碧海青天雲開處,
好一似,人間仙境,如幻如夢,
無處不銷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