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度晬】
嬰兒周歲舉行的禮儀,稱“周晬”,晉江俗稱“做度晬”。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至來歲生日,謂之周晬。”屆時,家長要設筵作慶,親戚朋友要備禮祝賀。此俗雜有許多迷信做法,如敬祀“床母”、“七娘媽”等神佛。有錢人家還要“內外鼓,請夫人”(即演奏民間鼓樂,“籠吹”之類,以答謝神明庇護),還要搬演“嘉禮”(提線木偶戲),謝天酬神。供品中最有特色的是由糯米或麵粉印製的形如龜狀的“度晬龜”(亦叫“四腳龜”),寓嬰兒健康成長,有如龜之長壽。敬神後將“度晬龜”饋贈左鄰右舍,親戚朋友。
賀禮以外婆家最豐厚,衣帽鞋襪,手鐲腳環以及寓有祛邪、納吉的“度晬裘”、“虎耳帽”等幾乎無所不備。禮俗之隆,邑外少見。
【繡卍】
梵文。音萬。佛的胸口常見有這卍字。意為“吉祥萬德之所集”。晉江人給孩子做滿月,做度晬的衣服也用紅絲線繡上卍。
【爬龜】
晉江所謂的“爬龜”,就是預測周歲幼兒誌趣的一種民間儀式。又稱“拈周試晬”。做法是在寢室的床上或廳堂的八仙桌上,擺列各種各樣的玩物和生活用品,以及學習用具,讓嬰兒隨意抓取,以此卜其日後的興趣、誌向。此俗最遲形成於南北朝。《顏氏家訓》載:“兒生一期,為製新衣,盥浴裝飾,男則用弓矢紙筆,女則刀尺針縷,並加飲食之物及珍寶服玩,置之幾前,觀其發意所取,以驗貪廉愚智,名之為試兒。”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亦載:“羅列盤盞於地,盛果木、飲食、官誥、筆硯、筭秤及經卷、針線應用之物,觀其所先拈者,以為征兆,謂之周晬,此小兒之盛禮也。”曆代均有此俗。《紅樓夢》第二回,賈寶玉周歲,抓了些脂粉、釵環,其父賈政喪氣地罵其長大後必是酒色之徒。此俗荒誕,權當遊戲無妨。
【蛋俗】
晉江古為禮儀之邦,至今尚留許多蛋俗,如生育蛋俗的滿月惠蛋、度晬惠蛋,即把含殼熟蛋用顏料染紅,分送給鄉裏鄰居,親戚朋友。還有生日蛋俗,生日那天要吃雞蛋麵線,生日蛋糕。此外,意在祈禱吉祥的婚娶蛋俗和避邪驅瘟的立夏蛋俗、五月節蛋俗、春節蛋俗,都曆千年長盛不衰。馬王堆一號漢墓、江陵鳳凰山167號漢墓曾出土成批雞蛋。曆代蛋製品甚多,有鹹蛋、皮蛋、鹵蛋、鬆花蛋、茶葉蛋幾十種。蛋在中醫學上有不可忽視的保健和治病作用。它性味甘平,入心脾肺胃腎經,有補血、養心安神、滋陰潤燥之功。在古代文化中它一直被視為生育與生命的象征。《藝文類聚》記載:“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史記》也記載殷始祖契“見玄鳥墜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雖屬傳說,但可見先民認為蛋是一種神奇之物。於是各種蛋俗應運而生,人們借助蛋來祝福新生命的降臨,也祈禱避害趨利,延年益壽,平安生活。
【穿虎仔鞋】
小兒度晬,父母為其穿上外婆家送來的虎仔鞋。此種鞋以黃布製作,鞋前繡一虎頭,中間繡一“王”字。虎為百獸之王,俗信穿上虎仔鞋可壯膽、避邪,亦有祝小兒長命百歲之意,此俗在民間流行久遠,上世紀初漸廢。
【掛天官鎖】
小兒“度晬”,外婆家和親友所送賀禮,常有“天官鎖”、“長命鎖”諸物。“天官鎖”是一種鎖狀兩頭係鏈的銀製品,上鐫“天官賜福”、“長命富貴”等字樣。源於西漢,初為端午係於稚童臂上之飾物。至明代,始移在周歲嬰兒頸項,係繩也有用五色彩線編織。此俗被認為可避邪除瘟,保障兒童健康,鎖住百歲生命。陳桂炳《泉州民間風俗》引民間傳說雲:清代京師府尹漳州人唐朝彝為官清正,捕殺了一個惡貫滿盈的滿族王爺,引起皇族的憤怒,揚言要置之於死地。康熙帝賜“天官鎖”讓他佩帶始免受害。後閩南人加以仿製,作為孩童辟邪保平安的飾品。
【乳名】
兒時起的非正式名字,稱“乳名”。因平時呼叫習慣,長大後仍沿用不廢。如阿戇、阿歹、大牛、小狗等等便是。此俗古已有之,流行甚廣。三國魏曹操乳名阿瞞,蜀後主劉禪乳名阿鬥,漢司馬相如乳名犬子等都是兒時父母為他們起的。
【總角】
童年,謂之“總角”。古時幼兒把頭發紮成一雙狀如牛角的小髻,故稱。此俗春秋戰國已有。
【束發】
青少年謂之“束發”。古時男子成童時把頭發束成髻,盤至頭上,故稱。後因以代稱十五歲左右成童。此俗古已有之,《禮記》有“束發而就大學”的記載。
【契父契母】
讓子女拜親朋好友,甚至乞丐為幹親的習俗。其原因一般是相命先生排“八字”推算,認定子女嬌貴或命薄多病,有所傷礙。認幹親以消災除禍,祈求吉祥。行此俗要備豬腳、麵線或別的物件作為認幹親禮,而幹親則要於小兒滿月或度晬送給木碗、木匙、衣帽、長命鎖等物品。
【契乞食婆】
孩子出生後常有這樣那樣的小毛病,父母就讓孩子拜一個品行較好而且有兒女的乞食婆為“契母”,意為取其“下賤”容易養活。拜契時,要送豬腳麵線等禮物給乞食婆。乞食婆也要回贈一個小葭苴(草包),內裝碗筷等物讓孩子背著,象征“賤命易活”,還可以避邪。
【呼名】
命名,晉江俗稱“呼名”。古時人有姓有名又有字,如關羽字雲長;嶽飛字鵬舉;毛澤東字潤之等。嬰兒出生一般三個月內命名。男二十冠而取“字”,女十五許嫁行笄禮取“字”。字與名通常義相比附,以字釋名。至於“名”的構成則因朝代不同略有差異,以倫序、五行、風物、歲時、時事、排行、數字等命名者為最常見。秦漢時人命名,有在名的前麵加個“子”字(古時“子”為男人的美稱),如子路、子產;有在名的後麵加個“父”字(古時“父”是對有功德的男人的尊稱),如仲尼父、伯禽父。一般自稱或稱下輩時,用“名”;稱尊長時用“字”。晉江人命名尤重“五行”之說,如請相命先生擺“八字”。若認定缺火,命名時補火,可取名輝煌、火炎等;若認定缺水,命名時補水,可取名河清、江海等;若認定缺土,命名時補土,可取名培基、重坤等,餘類推。同時要避長輩名諱,即命名不能與長輩名字同,即使其中有一字同也不被允許。諱,始於周代,後世襲之。凡遇皇帝及孔子之名,世人共避之,謂之公諱;凡遇祖先及尊長之名,全家共避之,謂之私諱。避諱之俗,迄今猶存。
【姓氏】
在遠古時代,姓代表有共同血緣關係的種族稱號,而氏是姓的支係。姓始於母係時代。氏形成於父係時代。《通誌·氏族略序》曰:夏商周三代之前,姓與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婦人稱姓。氏在乎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姓在於別婚姻,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晉江舊時有同鄉同姓不通婚之俗,即使異鄉同姓也極少有通婚之例。秦漢後,姓與氏不分,所謂姓氏即專指姓而已。顧炎武《日知錄》:姓氏之稱自太史公漢司馬遷始混而為一。這就是說從西漢起取消姓與氏之分,所謂姓氏即是姓。
【做十六歲】
《禮》:“成童舞象。”注:十五以上謂之成童;象,武舞也。晉江民間均以為十六歲為男女的成人期,與古製時限有異。兒女十六歲生日一到,家長必隆重作慶。要炊糕、做餜、縛粽,還要給親鄰戚友分送紅蛋壽麵,並設筵宴客。同時也接受送禮祝賀,其中以外祖母家禮物最豐,要備衣、帽、鞋、襪、各種金銀飾物及雞蛋、麵線等等給外孫“做十六歲”。富裕之家或曾經下願者還要演戲謝天,盛筵酬神。
【做生日】
生日者,出生之日也。秦以前,人無生日之慶。做生日之俗始於漢,漢代著名史家班固撰《白虎通》一書始見有關生日的記述。《隋書·高祖紀》載稱:“六月十三日是朕生日,宜令海內為武元皇帝,元明皇後斷屠。”唐以降,做生日普遍流行,傳至今日。晉江人普遍看重生日之慶,特別是母親不忘兒女的出生之日,生日一到,早上必煮蛋麵(或線麵)全家共食,以為紀念。
【溺女嬰】
舊時民間生育惡俗。生下女嬰,以水溺死。貧民多為無力養活之故,富家則重男輕女。起源甚古,不下二千年。《韓非子》謂:“父母之於子也,產男則相賀,產女則殺之……”可知先秦已有溺女嬰事。《南史·劉湛傳》載:“湛生女,輒殺之,為時流所怪。”溺女嬰之俗,下及數代。宋蘇軾《與朱鄂州》雲:“嶽鄂之間,田野小人,但養二男一女,過此即殺。尤諱養女,輒以冷水浸殺。”宋元明清以至民國,溺女之事,史不絕書。雖曾嚴禁,終未能使其風滅。舊時晉江棄嬰溺女亦未少見,1844年(清道光二十四年)僅安海一地被棄女嬰就多至450餘人,某糞坑一日即發現13具女嬰屍體。翌年安海育嬰堂之建,即緣於此,其百年間收養拯救女嬰多達二萬餘人,可謂功德無量。
【撥過房】
所謂“撥過房”,即本人無子而以兄弟、堂兄弟或族人之子為子,故稱。這是傳承繼世的一種宗族製度。過房需立文書字據,雖有異於嗣子,但仍有繼承家產的權利。此俗古已有之,《史記·衛康叔世家》有“莊公令夫人齊女子之”的記載。北宋歐陽修《歐陽文忠集·濮議一》載稱:“習見閭閻裏俗,養過房子及異姓乞養義男之類,畏人知者,皆諱其所生父母。”此俗流行晉江城鄉,是為承祧傳代的一個主要辦法。
【抱養子】
古人謂蜾蠃養螟蛉以為己子,後世因以螟蛉為養子之稱。在傳統的宗法社會,強調血源親近,反對養螟蛉子。許多族氏族譜的“譜例”規定:“凡螟蛉異姓為繼者,古禮從無錄譜。宋儒曰:陽若有繼而陰實絕之,以莒代鄫,以呂易嬴是也。”然晉江一地抱養子卻蔚然成風。早在明代,因當地大戶每置船出海貿易,船貨資本頗巨,不敢輕易交代外人,而由本人或親子掌船出海又怕大海波濤風險,故多由養子代為掌船出海。到近代,晉江華僑出洋者眾多,一般都希望有一子往外繼承父業,又一子在家守顧門戶。故僑眷抱養子者最多。
【做大生日】
壽誕禮俗。人至五十知天命,方為大福大壽,可做大生日慶賀。此後每增十歲做一次“大生日”,晉江人做“九”不做“十”,即年屆五十提前四十九歲做,餘類推。做“九”者,有壽如天長地久之意。“九”與“久”諧音,且“陽數始於一而極於九”。至於男人怕“九”之說,乃俗傳無可稽。唐大詩人杜甫《曲江》詩雲:“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一般做大生日多從七十歲做起,接著可做八十、九十、百歲。做壽之日設壽堂,掛壽幛,點壽燭,吃壽麵,切壽糕,開壽筵,飲壽酒,子孫拜壽,親友賀壽,祝福老人健康長壽。《詩經·七月》:“躋彼公堂,稱彼觥,萬壽無疆。”詩中所寫雖不是“做大生日”,卻是向高齡老人稱觴祝嘏之始。而《史記·項羽本紀》載:“沛公奉卮酒為壽。”說的是劉邦捧酒為項羽祝壽,可見漢代已有此俗。晉江人做大生日頗講究,一般都在廳堂中擺設香案,案頭點大紅燭,廳中懸掛壽幛。壽者坐於堂上,接受兒孫、女兒、女婿拜壽和親戚朋友祝壽。富家還演高甲戲,演唱弦管、籠吹賀壽,氣氛熱烈,很有尊老敬老之遺風。
【壽桃】
用於祝壽的桃子,稱為壽桃。可用鮮桃,也可用麵粉或米粉做的麵桃、米粉桃。慶壽時,擺壽堂上,象征長壽。此俗起源甚早。《神異記》載:東方有樹,名曰桃,食之令人益壽。《十洲記》稱:“東海有山名度索山,上有大桃樹,蟠曲三千裏,曰蟠木。”傳說西王母做生日,在瑤池設蟠桃會,招待眾神仙。因此,後世祝壽也用桃。
【豎壽】
兒女們為健在的父母製作“壽板”(棺材)豎於自家的廳堂上,謂“豎壽”。這在舊時是一種孝心的體現。此俗始於何時不詳。晉江人是把“豎壽”作為一項喜事來辦的。擇吉日良辰,“豎壽”家披紅結彩,喜氣洋洋。由族親把壽板扛回家。一路上“紅甲吹”小樂隊吹吹打打,鞭炮聲劈劈啪啪,充滿喜慶氣氛。壽板進門,個個眉開顏笑,同祝老人福壽無疆。富家嫁女也有用金棺材(方寸大)做嫁妝的,亦寓高壽大福意。
【致仕】
舊時指辭官退居,猶今之退、離休養老。致,歸還。仕,做官。致仕,就是還祿位於君主。此俗來源甚古,戰國時期已形成製度,《禮記》有“大夫七十而致事”的記載。致事與致仕意同,即致其所掌之事於君而告退。曆代多沿用此製,凡年屆七十、官秩五品以上(明清有六品以下),可致仕。致仕待遇有加銜晉級、保留官秩、蔭實子孫等種種。供給俸祿有“半祿”與“食全祿”之分。除此,還有政治和物質上的享受。
【上廳邊】
徙鋪,晉江俗稱上廳邊即古時“正寢”之禮。即在祖厝廳或自家廳邊為行將死亡的人設立鋪位。凡年在50歲以上或已做祖父母輩者,臨終時其子女要在廳邊用四塊床板搭鋪,將其移臥鋪上,並在旁守候送終。男女一樣,唯鋪位不同,男左女右。男叫“壽終正寢”,女叫“壽終內寢”。30歲前死者,叫“短壽”,不論男女都徙鋪於廳的後側。未成年夭折者,則移至床前地下。
【蓋麵布】
民間葬俗。人死,以布蓋住死者臉,因生人不忍見也,以此減少死別之苦。《禮記·喪大記》:“疾病男女改服,屬纊以俟絕氣。”纊,棉絮;屬,置放,屬纊,意即將極輕絮片置臨終之人鼻孔前,以檢驗人是否氣息已絕。“蓋麵布”可能從“屬纊”發展而來。在曆史上也有人將“蓋麵布”視為死後無麵見人的遮羞布。春秋戰國時期,伍子胥上諫夫差殺吳王,夫差不聽,後被吳國滅。夫差羞而自刎,死前道:“聞命矣,以三寸帛瞑吾兩目,使死者有知,吾愧見伍子胥。”晉江有一句罵人的話叫“無蓋麵布”,意思是不知羞恥,乃源於此俗。
【報喪】
人死後,死者的子孫或由其他家屬奔赴親戚朋友家報死,故名。因報者有孝在身,不能進家門,所以要等在門外,待親友出見。親友隨即舀一碗清水讓報喪者飲下,俗信可避免死魂滯留。
【腳尾燭】
亦稱棺頭燭或棺頭燈火。即在死者屍體前點一支白蠟燭,或點一盞油燈,不能熄滅。俗信冥府一片黑暗,沒有燈火指引,亡魂無法通行。
【腳尾飯】
喪家備米飯一碗,上插一雙竹箸,置於死者腳尾處,故稱“腳尾飯”。即使死者已入殮,那碗飯也要移置棺頭,所以又稱“棺頭飯”。俗謂如是死者在冥間才不會成為餓鬼。
【提土】
所謂“提土”,即孝男孝女們披麻戴孝,一路放聲哀哭,到田岸邊或池塘邊挖取一塊泥土,放在瓦片上,插上篾香,回來置於死者腳尾地上,以示“人死入土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