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花轎】
舊時迎娶新娘的一種方式。周代親迎用車。周以降,迎娶有用車,也用轎,江南還用船。宋時普遍用轎,明清因之。四抬花轎,噴金漆紅,雕有花草人物,顯得堂皇華貴。此俗沿襲千年,至上世紀70年代廢。
【迎娶】
亦稱“迎親”,古稱“親迎”。所謂親迎,就是男家把婚期告知女家後,到了成婚之日,由新郎親到女家迎接新娘的儀式。此俗起源甚古。唐杜佑《通典》載:“夏親迎於庭,殷於堂,周……親迎於戶。”周製“親迎”多在夜間舉行。新娘穿禮服,坐墨車,使者身著黑色衣衫,手持炬火在前照道。親迎之俗自周代沿襲至明清,其具體儀式因時因地有所不同。晉江近代婚娶改親迎為代迎,都在白天迎娶。但新娘坐上花轎,要“烏巾”蒙麵,轎前要點燃一對“轎前燈”,一路鼓樂吹吹打打迎至男家。麵蒙“烏巾”留有原始社會“搶婚”遺痕,轎前點燈,則有周代夜間炬火親迎之意。
【哭嫁】
新娘出嫁時的一種哭唱形式。《周易·爻辭》已有女子出嫁“泣泗漣如”的記載。由此可知“哭嫁”之俗起源甚早。一些學者認為,“哭嫁”是原始社會母係氏族向父係氏族轉變時期“掠奪婚”出現後的產物。從現有部分“哭嫁歌”的內容看,更多的是女性對包辦婚姻的不滿和抗爭,包辦婚姻給女性帶來的種種不幸和父女母女之別的掛肚牽腸,兄弟姐妹之別的難舍難分,離別故土鄉親的眷戀之情。俗謂“越哭娘家就越發”,純屬附會之言。“哭嫁”一般多在“挽麵”和“上花轎”時哭,哭時有聲有調、如歌如訴,回蕩著一種悲喜交融,柔腸九轉的音樂效果。現錄流行於安海地區的一首《哭嫁歌》供參考:
我不嫁,我要留(咧)帶小弟仔顧小妹。
戇子乖子你著嫁,查某仔飼大別人兮。
我不嫁,我要留(咧)侍奉老母和老爸。
戇子乖子你著嫁,查某仔飼大別人兮。
……
【撒鉛米】
新娘的花轎一到夫家,送嫁媽搶先念四句:“撒鉛撒得起,今天好日子。新人入門好彩氣,公婆疼惜心歡喜。叔伯嬸姆笑嘻嘻,夫妻恩愛到百年。”邊念邊撒鉛米,滿堂充滿喜氣。晉江方言,“緣”與“鉛”諧音,意為新娘帶來許多緣分,入門會得到全家老小的喜愛,厝邊嬸姆的關愛,夫妻會相敬如賓,相處和諧。
【踢轎門】
新娘坐的花轎到了男家大門口,鞭炮鼓樂齊鳴。新郎身著禮服,披紅綾,持折扇,款步至花轎前,在轎頭輕打一下(或三下),隨即腳踢轎門一下(或三下),接著撕下貼在轎門上的封條,由一孩童捧一盤紅橘上前,請新娘出轎,謂之“請出轎”;另由一全福婦人扶新娘出轎,謂之“牽新人”。此時,媒人或送嫁媽舉“雙喜”米篩為新娘遮麵,並念四句吉祥語,跨過旨在辟邪除穢迎祥納吉的瓦片、風爐火,進入洞房。
【挑烏巾】
“挑烏巾”,即“揭蓋頭”的俗稱。新娘入洞房,由新郎用“厘鼎”(厘戥杆)挑去蓋在新娘頭上的黑色紗巾,把挑下的紗巾置於帳上,三日後取下。俗稱“挑烏巾”。據杜佑《通典》謂,此俗始於東漢魏晉之際,時無“蓋頭”之稱。至唐宋始普遍用於結婚儀式。後世因之。南宋吳自牧《夢粱錄》載:及娶歸,新郎新娘“並立堂前,遂請男家雙全女親,以秤或機杼挑蓋頭,方露花容”。古時揭蓋頭是請男家雙全女親揭的,與近代新郎自揭不同。新娘為何蒙上蓋頭?說法不一。據《獨異誌》載:遠古時代,伏羲、女媧兄妹結婚,自感羞慚,乃結草為扇,以遮其麵。後世婚娶,新娘以“烏巾”蒙麵即仿此意。無論是何來源其意不外避邪與遮羞。
【吃相見圓】
迎娶日,新郎新娘在鼓樂鞭炮聲中進入洞房後,須吃“相見圓”,即吃糯米紅圓。送嫁媽用紅漆盤端二碗(各四粒)湯圓進房,念四句吉祥語,念完,夫妻各吃二粒紅圓,後交手換碗,再吃二粒紅圓,送嫁媽再念四句,寓二姓好合,同心永結意。
【拜堂】
亦稱“拜天地”。此為新郎新娘拜天地、拜高堂及夫妻對拜之禮。宋之前在特設的“青廬”交拜,宋以後多在家堂舉行,故曰“拜堂”。唐代已行此俗,唐詩人王建《失釵怨》有“雙杯行酒六親喜,我家新婦宜拜堂”句。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載:“結婚次日五更,用一桌,盛鏡台鏡子於其上,望上展拜,謂之新婦拜堂。”近代拜堂在結婚當日,刪繁就簡,多不跪拜,新郎新娘改行鞠躬禮。
【啟公】
新婚第二天早晨,新娘穿上禮服,由送嫁媽引領,到祖厝祭拜祖宗,俗謂“啟公”。《辭源》釋:“啟,跪也。”啟公,即跪拜先人之意。此為古代“廟見”遺俗,西周已有。《禮記》載:“三月而廟見,稱來婦也。”後改漢製婚後三月廟見為三日。總之行過“啟公”禮,才能正式確認新娘作為男家成員的地位。晉江除啟公外,還要啟神明,有祝詞曰:“新娘來啟公,孝順咱祖宗。新娘啟觀音,夫妻永同心。新娘啟七娘,逐項像人樣。”“啟公”禮畢,按長幼尊卑依序與夫家人等行“相見禮”,並互贈相見禮物以作紀念。送嫁媽主持“相見”儀式,一一呼請入見,先以背相倚,後轉正麵相對;新娘請茶,受見者以硬幣或紙鈔“壓茶鍾”。
【吃房內桌】
此俗古稱“合巹”。巹,古代婚禮所用酒器,即一個瓠剖成兩個瓠做的酒器,新郎新娘各執一個瓠飲酒,稱合巹,寓新婚夫婦同心永結,合體相親之意。此俗見於周代。《禮記》載:“婦至,婿揖婦以入,共牢而食,合巹而酳,所以合體,同尊卑,以親之也。”自北宋而後,去剖瓠,刪繁就簡,改飲交杯酒。《東京夢華錄》載:“用兩盞以彩結連之,互飲一盞,謂之交杯酒。”晉江“吃房內桌,飲交杯酒”源於此。近代婚筵已無房內房外之分,新郎新娘與諸多遠親近鄰,貴客嘉賓歡聚一堂,共飲喜酒即是。
【咬冬瓜】
“咬冬瓜”原是戲新娘的一個小節目,後成為鬧洞房的代稱。由鬧房者取紅線一段,紮冬瓜糖於線中,令新郎新娘各咬住線的一端,兩人同時把線一節一節的咬進口裏,直咬到中間那塊糖,各咬住半塊,身貼著身,嘴親著嘴,定格成夫婦相親相愛,難分難舍的鏡頭。送嫁娘有祝詞道:“冬瓜皮青,用糖蜜甜。新郎新娘,親親嘴邊。冬瓜皮紅,娘子背官人。今日成雙,好某(妻)好尫(夫)。”類似的節目頗多,給婚喜增添了濃烈的歡樂氣氛。鬧洞房之俗,西漢即有,曆代相襲,迄今不廢。俗謂“新婚七日無大小”,故從新婚之日算起,七日內不分輩分高低,身價貴賤,也不分男女老幼,均可彙集於洞房或喜堂“鬧”。鬧的形式很多,其間常夾雜一些不堪入耳的粗言穢語和不忍卒目的行動舉止。此種不文明的“鬧”,古代就出現過。晉代葛洪《抱樸子》載:“俗間有戲婦之法,於稠眾之中,親屬之前,問以醜言,責以慢對,其為鄙黷,不同忍論。”隨著時間的推移,時代的進步,鬧房不斷增添健康的內容,文明的氣息。
【滾床】
“添丁”後,由一屬龍的男孩在新娘的床上來回翻滾二三次,隨嫁媽念祝詞“翻落鋪,生乾埔;翻過來,生秀才;翻過去,生進士。”此俗謂“滾床”。
【花燭】
舊時用於婚禮的大紅蠟燭,因繪有龍鳳彩飾,故稱花燭。結婚之日點燃於洞房中,廳堂上,亦用於婚儀。南宋吳自牧《夢粱錄》載:新人下車,有幾個女子執蓮炬花燭在前引迎。後來以花燭喻結婚,如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
【落灶腳】
下廚房,俗稱“落灶腳”。新婚第三天,新郎陪同新娘,由送嫁媽引領下廚房,先拜灶君、土地、井神(水缸代),後作若幹有關烹調的象征性動作。此為古俗,唐已盛行。唐代詩人王建《新嫁娘》詩可證:“三日入廚房,洗手作羹湯。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嚐。”但晉江的“落灶腳”之俗,已演化為一個個充滿喜劇性的戲新娘小節目,如拿笊籬、摸箸籠、通灶孔等。
【換花】
結婚第三天,由新娘的幼弟和侄輩二人,攜紅帖二封並鮮花、禮品,同坐一轎來到男方家,由送嫁媽引領,先持帖在廳堂拜見姻翁母,再持帖到新人房請姐姐歸寧,請姐夫同往做新女婿。晉江有“阿舅仔三日來換花,吃茶配冬瓜”的歌訣流傳,說的就是這“換花”習俗。
【會親請女婿】
此俗各地不盡相同。晉江與別地大同小異。婚後第五天,新娘一早起來梳妝打扮,乘坐一布轎或呢轎回娘家,名曰“歸寧”。娘家設午宴宴請新娘在家時的女伴,稱“會親桌”。宴畢,再催請女婿光臨,以表懇誠。傍晚時分,女婿乘轎到嶽家,進廳堂先行拜祖,後拜見嶽父母及女家諸長輩。至夜,赴宴入席,與女家戚友勸酒盡興,謂之“請女婿”。
【引路雞】
宴請女婿畢,新婚夫婦上轎“雙人返”時,娘家備公雞、母雞各一隻,裝進籠子,係於新娘乘坐的轎後帶回夫家,意為祝願女兒、女婿和諧相處,白頭偕老,像籠子裏的雞兒孫滿堂。此俗台灣各地亦流行。
【長尾蔗】
新婚夫婦“雙人返”時,娘家取兩株連根帶葉的甘蔗,首尾用紅帶子捆成一束,綁在新娘坐轎的一側帶回夫家,寓夫婦百年好合,永結同心,像甘蔗一樣有頭有尾,甜甜蜜蜜。此俗亦流行台灣各地,其所取綁蔗紅帶為九尺,“九”與“久”諧意,有天長地久之意。
【頭倒客】
結婚第二天新娘回娘家省親,民間俗稱“頭倒客”。雖不是“雙人返”,但仍備有一對引路雞、一付長尾蔗,讓新娘隨轎於當日傍晚帶回夫家。
【入門烏】
所謂“入門烏”,就是“雙人返”或“頭倒客”的新娘都必須在黃昏後天黑時候才能進入夫家,民間俗信“入門烏,生乾埔”的吉語。
【牽手】
舊時對已婚男女的稱呼。或謂“這是我的牽手”,或問“這是你的牽手?”現在有些老人還在口頭上保留此稱。《番社采風圖考》載:高山族平埔人,稱男女成婚曰牽手,流行於台灣西海岸一帶。“牽手”一詞必是早時過往台灣的晉江人從海峽那邊帶回來,日久被普遍接受,成為兩岸共同的婚俗。
【新人官】
結婚時的男子,俗稱“新郎”或“新郎官”。南宋吳自牧《夢粱錄》有“牽新郎回房”的記述。元代著名戲劇家關漢卿的《竇娥冤》有“今日做個新郎”的道白。可見“新郎官”之稱來源亦早。
【新人】
“新娘”、“新人”、“新婦”都是對新婚女子的稱呼。“新婦”之稱,來源甚早,《戰國策》已有“衛人迎新婦”的記述。明代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載:“今俗以新娶男稱新郎,女稱新婦。”又稱新嫁女為“新人”,因女孩子已進入一個新的生活境界。南宋吳自牧《夢粱錄》有“新人換妝畢……行參謝之禮。”可見,八百年前就有“新人”的稱呼。
【結發】
結發,即夫妻。《禮記·曲禮》:“女子許嫁,纓。”意思是女孩子許配人家後,以一種叫“纓”的彩線把頭發束起來。成婚時由丈夫解下。後稱元配為結發。此俗周代即有,其源甚古。
【新人房】
新人房就是“洞房”的俗稱。洞房者,原指深邃的居室,古人俗信深可避邪,因此後來成為新婚夫婦居室的專用名詞。據考始於隋唐,沿用至今。
【搓紅丸】
婚娶之家在“辦盤”的日子,請厝邊嬸姆搓紅丸,用糯米粉配少量粳米粉加水碾壓,至有韌性,而後搓成一個個珠子般大小的丸子,煮熟,加糖,分贈房頭堂親,每戶一碗,以示報喜,稱“惠丸”。除此,紅丸尚有他用,如新郎新娘“上頭”時要在廳桌上置紅丸敬祀祖先,叫“上頭丸”,又如新娘進入洞房時要與新郎共食紅丸,稱“相見丸”。搓丸之俗,由來已久。丸者,取團圓、美滿、甜蜜之意。把丸染紅,象征吉祥喜慶。
【姑換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