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人相應】
古人缺乏科學知識,相信星、人相應的迷信之說。認為世上的人都是天上的星星來出世的。地上有多少人,天上就有多少星。人的命運是由所屬星星的命運決定的。星大而明亮則其人興旺強盛。星小而黯淡則其人衰微卑弱。星隕落則其人死。由此產生的星相學說,自屬無稽之談。
【祠堂】
祠堂是祭祀祖宗或賢能有功德者的廟堂。“祠”本指春祭。《詩·小雅·天保》:“禴祠烝嚐,於公先王。”意思是:春夏秋冬都祭祀,祭那先公與先王。古代士庶不得立家廟,至明代才允許立始祖廟,稱宗祠。在晉江,每個宗族幾乎都建有祠堂,在祠中供奉有祖宗牌位。以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於始祖的左方,稱為昭。三世、五世、七世位於始祖的右方,稱為穆。祠堂每年舉行春秋祭祀,活動時尊卑有序,氣氛肅穆。焚香、奏樂、讀祭文、上供品、跪拜,整個程序都在虔誠的表演中進行。在平時也注重保持祠堂的潔淨、肅穆。
【宗廟】
又稱宗祊、宗祧。是古代統治者祭祀祖先的處所。為區別輩分、長幼,宗廟有昭、穆之別,以始祖居中,二、四、六世居左,稱昭;三、五、七世居右,稱穆,這是天子七廟之設。諸侯設五廟,即二昭、二穆,加上太祖廟。大夫設三廟,一昭一穆,加上太祖廟。士設一廟。庶人祭於寢。宗廟為尊宗敬祖而設,客觀上也保存了曆史和民俗。
【宗族群居】
晉江古來即是同姓幾戶共住一院或幾十戶幾百戶共住一村的宗族群居體。秦以降,以嫡長子繼承宗祧的宗法製,促進了後代的傳衍。《後漢書·樊宏傳》記載樊宏家“三世共財,子孫朝夕祀敬”。《魏書·節義傳》記載李幾“七世共居同財,家有二十二房,一百九十八口,長幼濟濟,風禮著聞。”曆代帝王作為一種教化加以宣揚,這種血緣的繼承性,如果在某一人身上中斷,即為孟子所說的“無後為大”。於是妻不生育,就要娶妾,妾不生育就要再娶,直至宗祧有繼,以此綿延宗族群居。
【祭祖】
在古代宗法製度下,每個人都居於一定的宗族。宗族以父係為紐帶,世代繁衍。宗族的祖先就是祖宗,是族人敬祀的對象。《尚書·太甲》:“社稷宗廟,罔不祗肅。”說明早在周代就建立宗廟祭祀祖宗。晉江一帶曆來重視尊祖敬宗的傳統。如《泉州府誌·風俗》所雲:“祀先之禮,必潔必誠。百人之族,一命之官,即謀置祠宇祭田,霜露歲時,非豐潔不薦。下至市井小民,家設主龕,務求宏麗,凡廳事位置,必先祖而後神。”家庭在清明、中元、冬至、除夕等節日在設有祖龕的廳堂祭祀祖宗。家族通常一年組織一到兩次在宗祠祭祖,春祭在仲春,冬祭在冬至日。祭奠儀式莊重,由主祭讀祭文,主祭、陪祭上供品,率族眾行跪叩大禮。祭罷即共享筵席,謂“食祭桌”。這一習俗也傳到台灣。《台灣府誌·風俗》記:“台鮮聚族,鳩金建祠宇,凡同姓者皆與,不必其同枝共派也。祭於春仲秋仲之望,又有祭於冬至者。祭則張燈結彩,作樂聚飲祠中,盡日而罷。常人祭於家則不然,忌辰、生辰有祭,元宵有祭,清明有祭,或祭於墓,中元祭,除夕祭,端午則薦角黍,冬至則薦米圓。泉人日中而祭,漳人質明而祭,泉人祭以品羞,漳潮之人則有用三牲者。”
【郡望】
郡為古代地方區畫,曆代沿革不同。秦並天下,置三十六郡,以統其縣。漢以後繼續沿用。望即望族,顯貴的世族。魏晉時以門第取士,單寒之家沒有資格做官。士大夫每以郡望自矜,至唐代以科舉取士,這一觀念才漸漸消失。“惟民間嫁娶名帖,偶一用之。言王必曰琅玡,言李必曰隴西,言張必曰清河,言劉必曰彭城,言周必曰汝南,言顧必曰武陵,言朱必曰沛國。”晉江各姓族大都在晉、唐從中原遷來。為追念始祖,至今仍保留這一標榜郡望的習俗,每在其新建的大廈門匾上題刻郡望,一看就可知道主人姓氏。
【譜牒】
古代記述氏族世係的書籍。《史記·太史公自序》:“維三代尚矣,年紀不可考,蓋取之譜牒舊聞。”譜牒原來專記帝王諸侯世係。唐貞觀十二年,唐太宗曾詔令臣下“熟諳族姓者,普索天下譜牒,約諸史傳,考其真偽,為《氏族誌》……合二百九十三姓,千六百五十一家,分為九等,頒之天下。”明清時地方宗族多有編修族譜,記其家族源流,及族人生卒、婚娶、傳裔、墓葬、遷徙等資料。晉江多有遷台和僑居海外者,每憑族譜資料來尋根覓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