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尼教】
摩尼教是波斯人摩尼(Mani)於公元3世紀創立的宗教。
該教吸收了祆教、基督教、佛教以及諾斯替教派的一些思想而形成自己的教義和信仰,持“二宗三際”說,認為光明和黑暗是世界的二個本原,世界在發展過程中有三個階段。光明和黑暗本是互不侵犯地存在著,初際之末,黑暗王國侵襲了光明王國,於是引發一場激戰,從而產生天地萬物和人類。其中既包含有黑暗的成分,又有光明的成分。光明之神為拯救世界和人類,派使者摩尼到世間說法,超度眾生,使靈魂解脫,進入光明王國。最後天地人倫將經過劫滅而複歸於初際。摩尼教在唐代經西域傳入中原。唐武宗滅佛,摩尼教一並受到打擊。時有摩尼教法師逃來泉州,摩尼教遂傳布泉南,並改名為明教,而吸收了更多道教、佛教的成分。自北宋就有眾多教徒在晉江華表山結會活動,元代更盛,至明代屢遭打擊而趨衰落。明季晉江人何喬遠《閩書·
方域誌》記摩尼教在華、在閩傳播的曆史,並指出在晉江的明教徒“行符咒,名師氏,法不甚顯雲”。現草庵尚存元代鐫刻的摩尼光佛像。已成為民間信仰中的一尊神明。
【伊斯蘭教】
伊斯蘭是阿拉伯文Islām的音譯,意為“順服”,指順服唯一之神安拉的旨意。由此而派生的穆斯林即為“順服者”,在中國舊稱“回教”。是7世紀初阿拉伯半島麥加人穆罕默德所創立的一神教。其教義主要有:信仰安拉是唯一的神,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信天使,信《古蘭經》是安拉“啟示”的經典,信世間一切事物都是安拉的“前定”,並信仰“死後複活”、“末日審判”等。該教規定念清真言、禮拜、齋戒、納天課、朝覲等為教徒必遵的“功課”。並針對當時阿拉伯社會情況規定了若幹製度和道德規範。公元630年,麥加貴族宣布皈依伊斯蘭教。不久,伊斯蘭教成為阿拉伯半島的主要宗教。據《閩書》記載,穆罕默德有門徒大賢四人,於公元618-626年來中國的廣州、揚州、泉州等地傳教。從7世紀開始,阿拉伯穆斯林就沿著海陸交通線到達中國,進行貿易、傳教。唐、宋、元三代是伊斯蘭教在中國傳播的主要時期。《晉江縣誌·雜誌》載:“夏不魯罕丁者,西洋喳啫咧綿人,皇慶間隨貢使來泉,住排鋪街。修回回教,泉人延之住持禮拜寺。”泉州在元代有“回半城”之稱。晉江丁姓即宋元時來華經商的阿拉伯穆斯林的傳裔。
【印度教】
印度教也稱新婆羅門教,是印度自中世紀初期流傳到現代的傳統宗教。它是在古婆羅門教基礎上吸收印度民間信仰、佛教、耆那教等因素發展而成的。其主要教義是婆羅門教的善惡有因果、人生有輪回之說。崇拜對象為梵天、毗濕奴和濕婆“三位一體”,及其無數化身、偶配、子神和守護神,人格化的自然神、動植物以及木石和男女生殖器等。公元8世紀,印度教在爪哇等東南亞國家流行,遂通過海上商貿活動進入泉州。《清源金氏族譜》載:“蒲壽庚……其婿西域那吹(兀)呐襲,作亂州郡……即喬平章宅建番佛寺,極其壯麗。”至今泉州開元寺百柱殿尚存元番佛寺石柱,鐫刻大量取材於婆羅門教經典著作中的神話故事。晉江池店村中亦保存一座印度教主神毗濕奴神像的浮雕石刻,現被村人當作觀音奉祀。
【基督教】
基督教包括天主教、正教、新教以及一些較小派別。公元1世紀起源於巴勒斯坦,相傳為耶穌所創立。信仰上帝(天主)創造並主宰世界,認為人類自始祖起就有罪(原罪),將永世受苦,隻有信仰上帝及其獨生子耶穌基督才能得救。以《舊約全書》、《新約全書》為聖經。基督教傳播初期,受到羅馬帝國統治者的殘酷迫害,至公元4世紀定為帝國國教。羅馬帝國東西兩部分裂後,基督教也分裂為羅馬公教(天主教)和正教。16世紀,羅馬公教內發生宗教改革運動,產生了一些新的教派,統稱新教。基督教分布廣泛,對歐美各國曆史、文化有深遠影響。曾於唐初傳入中國,稱為“景教”,元代在泉州傳播,稱“也裏可溫”,建有教堂,元政府在泉州設有管理也裏可溫的職司。後隨著海港的衰落,其宗教勢力終於湮滅。明天啟年間基督教又來閩傳教,在晉江也發展一些教徒。明清易代之後,由於基督教內部的“禮儀之爭”引起清政府的反感,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福建巡撫張伯行上《擬請廢天主教堂疏》,對當時“福州、泉州、興化、漳州、福寧州等沿海各郡縣布置尤多”的天主教堂表示不安,之後,又有閩浙總督覺羅滿保等先後請禁。基督教終被朝廷下令禁飭。至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鴉片戰爭之後,西方列強脅迫中國訂立一係列不平等條約,其中包括規定允許在廈門等五口通商、建立教堂,於是基督教繼續在中國傳布。晉江最早建立的安海教堂,是在清鹹豐年間建立的。
【天公】
晉江人俗稱“天”為“天公”,實是對玉皇大帝的敬稱。“天公”一詞,南朝典籍已見。《宋書·天文誌》:“此複是天公憒憒無皂白之征也。”原始社會後期,先民始出現對天的崇拜。
【玉帝】
古人未能科學認識宇宙,解釋宇宙,疑冥冥中有神的主宰,於是就有“天公”的產生。晉江人所稱的“天公”,即玉皇大帝,全稱是“昊天金闕無上至尊自然妙有彌羅至上玉皇大帝”。傳說為總執天道最高之神,是道教和民間信仰的至尊神明。因道教崇拜玉,故有玉帝之稱。南北朝時已見有“玉帝”一詞。“天公”管轄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十方(四方、四維、上下)、四生(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六道(天、人、魔、畜生、地獄、餓鬼)一切禍福。據傳,唐明皇李隆基定正月初九為玉皇大帝聖誕。玉皇廟觀遍及全國各地,泉州的“元妙觀”(俗稱“天公觀”)建於晉太康年間,曆史悠久,頗著名。每年初九至十五都做天香,善男信女炷香敬天,演戲娛神,極為隆重。晉江安海的“雷霆宮”亦設天壇供奉玉皇大帝(天公)。
【天公生】
俗謂正月初九天公生日。清顧祿《清嘉錄》:“初九為玉皇誕辰。元妙觀道侶設道場於彌羅寶閣,名曰齋天,酬願者駢集。”天公為眾神之至尊,每逢年之正月初九,晉江幾乎家家戶戶都做天公生。多數在自家廳口擺“天公案”,也有把眾多“天公案”集中搭在祠堂宮廟的。所謂“天公案”,即兩條琴椅架起一張八仙桌,桌上置牲醴、五果、六味齋、三杯清茶,還有象征大福長壽的紅蛋、油麵和蓋有龜甲印的“四腳龜”、“天公餜”等供品。一盞“天公燈”懸掛廳口,三炷高香祈求人壽年豐。闔家男女老幼,一一跪拜天公,至為虔誠。禮敬畢,燃放鞭炮,焚燒金帛,氣氛熱烈。此外,正月初一,七月十五,以及婚壽喜慶,也有謝天公、拜天公之舉。
【祭財神】
財神,執掌錢財之神。民間供奉的財神多是民間崇仰的曆代文官武將,如範蠡、伍子胥、關雲長等,此外也多供奉道教的趙公元帥(趙玄壇),或“招財”、“利市”二神。各地神誕不盡同,商家於正月初二在其所營店鋪或家裏上供品,燒香點燭,共慶財神誕辰。大小商店同時開市。正月初五清早則在宮廟接五路神,俗信五路神姓何名五路,能祐人財運亨通。而晉江深滬船行所奉的財神卻是西垵村的水仙王大禹,這就更合海上打漁的需要了,於是被稱為海上財神。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為梵文音譯,意譯為無量壽佛、無量光佛、無邊光佛、清淨光佛等。佛家稱他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能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淨土”,故後世念佛者多念阿彌陀佛名號。其塑像常與釋迦牟尼、藥師二佛並坐,世稱“三尊”。
【土地公】
農曆正月初二俗謂“土地公生”。土地公,民間尊為“福德正神”,原是古代神話中管理某一地域的小神,稱“社神”。《公羊傳》注:“社者,土地之主也。”土地一詞,源於此。老一輩的晉江人說:“三步就有一尊土地公。”民間對土地之崇敬,由此可見一斑。東漢人應劭撰《風俗通義》雲:“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廣博,不可遍敬,故封土為社而祀之,報功也。”於是,有土地,就有土地公在。土地公是鄉土的忠實保護者,司本鄉本土之事。正因為土地養育了它的無數子民,所以作為土地化身的土地公,長久以來廣受尊崇。這位銀須白發、長袍璞頭、慈眉善眼的“福德正神”,無論你走到哪裏都能遇到,隨處可見,無處不有。紫閣華堂他可住,荒郊野地他也可住。村村都有土地廟,或設村頭,或設村中,有的僅用4塊石片,一片作頂,三片作牆,隨便一搭便是。他不嫌廟宇簡陋,寒來暑往一樣住得安然自在。人們見他平和親切,皆尊而不避,敬而不畏。舊時鄉裏有死人,必到土地廟前“報廟”。無論營造陽宅或陰宅,凡有動土者,總要先祭告土地公。我們常看到的墳墓左邊的“後土”或厝地上的“福神”,都是他,他在守住那一方土地。他的誕辰之日,家家作祭,廟宇中除供拜外,還演戲娛神,為土地公祝壽。土地公有配偶神,稱“土地婆”,雖無特殊職司,但可與土地公同居一廟,共享香火。
【觀音媽生】
俗傳觀音於農曆二月十九日誕生,九月十九日出家,六月十九日得道。這三個日子民間都有享祀活動。閩南一帶及台灣,都把這三個日子作為觀音的生日。觀音,又譯為觀世音、觀自在,佛教則奉為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晉江人敬稱“觀音媽”。
《法華經·普門品》:遇難眾生,隻要誦念其名號,菩薩即時觀其音聲,前往拯救解脫,故名。唐初太宗諱李世民名,去“世”字,略稱觀音。觀音的形象頗多,稱三十三身,可應機以種種化身救眾生於苦難。現寺院中所造觀音都作女相,此種造型始於南北朝,唐以後盛行。晉江幾乎所有村鎮家戶都有觀音奉祀,陳埭有南宮,羅山有紫竹寺,池店有慶蓮寺,東石有龍江寺,龍湖有福林寺,金井有西資寺,其中安海靈源寺觀音、龍山寺千手千眼觀音香火最旺,曆久不衰。每逢誕辰之日,善男信女絡繹不絕,香火燭光日以繼夜。凡祀觀音的寺廟齋堂,皆供齋禮拜。
【觀音殿千手千眼觀音】
安海(古稱“安平”)東北角有寺曰龍山寺,古稱普現殿,俗稱觀音殿,《泉州府誌》言“安海龍山寺不知所始”。據傳該地原有一水井,井邊有一大樟樹,幹數圍,時發毫光。東漢僧人一粒沙雲遊至此,以大樟樹雕千手千眼佛祖,立廟祀之,香火至今猶盛。據佛經載,佛祖發誓要利益一切眾生,於是長出千手千眼。寺院一般造型是兩眼兩手下,左右各具20隻手,手中各有一眼,共40手眼。安海龍山寺觀音是名副其實的千隻手眼,通高4.2米,寬2.5米,主手合十胸前,兩側旁生1080隻形態各異的小手,每隻手心各具一眼,匠心別具。明代大書法家張瑞圖匾曰“通身手眼”,可知藝術價值之高。龍山寺曆史悠久,聲名遠播。隨著晉江人外出謀生,龍山寺的觀音信仰也傳播到台灣及東南亞華僑旅居地。民間相傳南明永曆間,安平龍山寺肇善禪師分靈台灣,草創鹿港龍山寺,至清乾隆間重修擴建,全仿安平龍山寺的建築規製。此後又建台南、鳳山、淡水、艋甲龍山寺,分香寺廟迄今數以百計。兩岸的龍山寺,香火鼎盛,香客不絕。由是,人因神而親緣倍增,神因人而愈顯靈性。
【孔子誕辰】
相傳農曆八月廿七日為孔子誕辰。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我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為儒家創始人。做過司會計的“委吏”和管畜牧的“乘田”等小官。年五十任大司空、大司寇,攝行相事。後周遊列國十三年,不見用。六十八歲返魯,致力於教育及整理文化典籍。首創私學,提倡“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刪《詩》、《書》,訂《禮》、《樂》,讚《周易》,作《春秋》,門生整理其言論成《論語》一書。政治上主張“克己複禮”,倫理思想上主張“仁者愛人”。其學說二千餘年始終居於封建文化的正統地位,迄今仍深有影響。封建王朝視他若神明,尊他為聖人。古來立學,皆奉孔子為先聖先師。曆代追諡有加,至清初始諡“大成至聖先師”,意為天下之至聖,萬世之師表。漢代以最高禮儀“太牢”(牛羊豕具謂之太牢)祀於闕裏,唐初始立廟祭祀。唐以後,各地修文廟享祀孔子。國有國祭,家有家祭,學校及文人學士皆詣府、縣文廟敬香禮拜。城鄉塾齋亦設位私祭。
【魁星爺】
亦稱“奎星”,為古代天文學中二十八宿之一的“奎宿”。漢代緯書記載:“奎壬文章”,故後世奉為主宰文章盛衰之神。南宋以來凡書院均祀魁星,且有魁星樓、魁星閣之設。安海奎光閣奉祀文昌帝君(亦稱“文曲星”,乃古代對“魁宿”以上六星的總稱),向為文人學子所頂禮膜拜。農曆二月初三是其誕辰,民間士庶多往祭拜。明顧炎武《日知錄·魁》:神像“不能像奎,而改奎為魁,又不能像魁,而取之字形,為鬼舉足而起其鬥”。魁星爺像,頭部像鬼,一腳後翹,一手執筆,一手持鬥,意思是用筆點定中舉之人的姓名。曆代奉之為天下功名祿位的大總管,尤以文人奉祀為最。
【七娘媽生】
晉江民間的七夕,主要不是乞巧、拜月,而是“做七娘媽生”,也就是把農曆七月初七衍化為七娘媽的誕辰。晉江人奉祀的七娘媽,既非與董永結為“百日緣”的織女,亦非天孫織女,而是有意無意合二而一了。原來的天孫織女被提格為天帝的第七個女兒,供奉為兒童的保護神。七娘生日那天,她的六位姐姐一齊下凡來賀,共享晉江人的敬意。故敬祀之時,供品皆以“七”為數,如甘味七色,糖餜七碗,鮮花七種,果蔬七種,剪刀七把,箸七雙,酒七盅,香七支,脂粉七件,還有小紙轎七乘及內設七座位的“七娘亭”一座。是日中午,家戶擺桌於庭祭祀,房門口懸掛一盞畫有仙女抱孩兒站立雲端的“七娘燈”祈求子女平安,健康成長。同時用紅紙包一些糯米置屋簷頂,以犒賞喜鵲此夕為牛郎織女搭“鵲橋”。
【帝爺公生】
舊俗以農曆五月十三日為關帝爺生日。俗傳是日是他磨刀會吳將之日。他的家鄉運城則定農曆六月廿四。因為他生於何年何月何日不可考。關帝爺即三國蜀漢大將關羽神化的尊稱。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州(今山西運城縣)人。西晉陳壽《三國誌》對他描述語焉不詳。明初羅貫中撰《三國演義》即對其大加讚揚,後漸深入人心,廣受崇拜。明萬曆間封“關聖帝君”,稱武聖人,乃蓋廟奉祀,與文聖人孔子平起平坐。到清代達到鼎盛,僅北京就有關帝廟百餘處。道教稱“關聖帝君”。佛教稱“關公”、“關帝爺”、“帝爺公”、“夫子公”。長期以來,佛道兩家都接納了關羽,且給予很高的封諡。俗謂關羽以忠義立世,死後為神,能禦災除患,民間信者頗眾。明劉侗《帝京景物略》載:“關廟自古今,遍華夷……”僅台灣寶島專祀關帝爺的廟宇有三千餘座,信眾八百餘萬。晉江的關帝信仰甚早,明清時期達到頂峰,凡有人住居的村落,多立有關帝廟,而以通淮關帝廟(舊屬晉江)香火最盛,朝拜者絡繹不絕,信徒遍及幾十個縣市,遠至廈門、漳州、福州、廣東、浙江、香港和東南亞各國。台灣台南市的“開基武廟”,雲林縣的“保安宮”等眾多廟宇都是從通淮關帝廟分香奉祀的。每逢誕辰之日,盛況空前,除郡縣頒行祭費,於春秋二季擇吉日由官方武官隆重致祭外,民間祭獻更是豐盛熱烈。焚香拜禱,割牲演戲,鼓聲爆響,街巷相聞。關羽以其“忠義仁勇”走上了朝野上下共同為他建造的一個個聖殿。
【媽祖生】
俗謂農曆三月二十三日為媽祖生日。媽祖,亦稱天妃、天後。原姓林,本名林默,稱林默娘。宋時福建莆田湄洲人,傳說生於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卒於雍熙四年(987年),享年二十八。相傳她幼聰慧,少習道典,能乘席過海,救人於風浪危厄之中。南宋廖鵬飛的《順濟廟記》說她“以巫祝為事,能預知人禍福”。雍熙八年九月初八日,其兄出海遇險,前往搭救,不幸溺水而亡。死後,得道升天,常往來海上,救助遇難船隻,人們奉為海神,立廟祭祀。南宋紹興二十六年封“靈惠夫人”,淳熙十年加封“靈惠昭應崇福善利夫人”,宋光宗紹熙元年晉封“靈惠妃”,於是神名遠播,成為航海者崇拜的女神。元代尤重海上貿易,加大了對媽祖的封號,至元十八年封“護國明著天妃”,即從人間神提升為天上神,確立其海神的絕對權威。曆代對媽祖褒封甚隆,其中以清代為最。清康熙帝應靖海侯福建水師提督施琅將軍之奏請,以攻克台灣得天妃之助,敕封媽祖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仁慈天後”,由天妃升格為天後,是為最高封號。其升天處湄洲,殿宇雄偉,樓閣輝煌,乃海內外香客朝拜的聖地。而建於宋代的泉州南門天後宮,是國家文物保護單位,為四方信徒所崇仰。這兩個地方,每逢媽祖誕辰,都舉行隆重祭典。晉江瀕海之區,崇奉天後尤誠,許多地方都建有媽祖廟,金井的天後宮,安海的朝天宮,東石的媽祖宮等都是,香火都很旺盛。無論擇日造船、新船下水、出海航行、海上捕魚等都求媽祖指示,她一直被視為航海的保護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