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
民間傳統節令。古人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變化和由此引起的地麵氣候的演變次序,將全年劃分為二十四個階段,分列在十二個月裏,稱為二十四節氣。春秋時已運用圭表測日影的方法,定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到秦漢時期,二十四節氣完全確立,西漢劉安《淮南子·天文訓》對此有完整的記錄。現在民間仍沿用,是農事活動的依據。
【四時八節】
一年主要節令的泛稱。四時,指春、夏、秋、冬。八節,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左傳·僖公五年》:“凡分、至、啟、閉,必書雲物,為備故也。”據孔穎達疏:春秋分、冬夏至、立春、立夏為啟,立秋、立冬為閉,於八節之日登觀台,書所見雲物氣色。
【立春】
二十四節氣之一。此節氣於公曆2月4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315°時開始。時在農曆正月。明代王象晉《群芳譜》:“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也。”春天到了,天氣轉暖,百物複蘇。晉江諺曰:“立春一到,土內發草。”又諺:“立春晴,草木青。”言立春晴明,主風調雨順,百物爭榮。
【雨水】
二十四節氣之一。此節氣於公曆2月19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330°時開始。時在農曆正月。大部分地區嚴寒將過,雨量漸多,草木日新,農家進入備耕。《禮記·月令》:“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華。”晉江諺曰:“雨水雨水,春種落水。”又諺:“春雨寒,冬雨晴。”言春寒主雨,冬暖亦主雨。
【驚蟄】
二十四節氣之一。此節氣於公曆3月6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345°時開始。時在農曆二月。《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到了驚蟄,蟄蟲四出,草木爭長,春耕開始。晉江諺曰:“驚蟄雷公吼,蟲拖四界走。”又諺:“未驚蟄先響雷,四十九日雲不開。”言驚蟄未到雷聲先到,主多雨,為荒年之兆。
【春分】
二十四節氣之一。此節氣於公曆3月21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0°(春分點)時開始。時在農曆二月。《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晝夜均而寒暑平”。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春分,秋分與此義同。晉江諺曰:“春分秋分,暝日平分。”
【清明】
二十四節氣之一。此節氣於公曆4月5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5°時開始。時在農曆三月。《歲時百問》:“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此時,日暖風和,雨多地濕,適於春種、植樹,是農業生產的好節氣。晉江諺曰:“清明穀雨相接連,浸種溶田莫遲延。”又諺:“清明不明,無好收成。”言清明宜晴,否則風雨不順。
【穀雨】
二十四節氣之一。此節氣於公曆4月20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30°時開始。時在農曆三月。《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中,自雨水後,土膏脈動,今又雨其穀於水也……”民間雖有“清明穀雨,凍死虎母”之說,但一般天氣較暖,雨水較多,百穀可生。晉江諺曰:“春霜三早透,春田種大豆。”
【立夏】
二十四節氣之一。此節氣於公曆五月五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45°時開始。時在農曆四月。民間習慣以立夏為春季之結束,夏季之開始。此時,農作物生長旺盛,田間勞作繁忙。晉江諺曰:“節氣到立夏,早晏土裏爬。”又諺:“立夏不下,高田莫耙。”言立夏宜雨不宜晴。
【小滿】
二十四節氣之一。此節氣於公曆5月21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60°時開始。時在農曆四月。因農作物籽粒已漸飽滿,但未成熟,故名小滿。民間俗信此日宜雨,謂其利於農作物生長。晉江諺曰:“立夏小滿,潭窟都滿。”
【芒種】
二十四節氣之一。此節氣於公曆6月5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75°時開始。時在農曆五月。《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節,謂有芒之穀可稼種矣。”時逢梅雨,衣物器具易黴,宜曝曬。因雨多水多,故晉江有“芒種雨,水浸芋”的農諺。
【夏至】
二十四節氣之一。此節氣於公曆6月22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90°時開始。時在農曆五月。所謂至者,意為日影長至終極,晝長夜短,東漢班固《白虎通》有“夏節晝長,冬節夜長”之說,其時氣溫漸高,已覺熱氣逼人。農作物生長旺盛,農村忙於田間管理。晉江諺曰:“芒種夏至,日頭生刺。”言夏至太陽炎熱,灸人如刺。
【小暑】
二十四節氣之一。此節氣於公曆7月7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05°時開始。時在農曆六月。夏至後,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未至熱極,故言“小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節……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此日忌東風,俗謂主歉收,故晉江諺曰:“小暑驚東風,大暑驚紅霞。”又諺:“小暑雨,餓死鼠;大暑雨,餓死牛。”言大小暑均不宜雨。
【大暑】
二十四節氣之一。此節氣於公曆7月23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20°時開始。時在農曆六月。所謂大暑,即炎熱至極也。《通緯·孝經授神契》:“小暑後十五日,鬥指未,為大暑,六月中。”天氣至此大熱,夏熟作物生長旺盛,豐收在望。此時,農家最怕天出紅霞,引來台風,故晉江諺曰:“小暑一雷破九台,大暑見霞台風來。”
【立秋】
二十四節氣之一。此節氣於公曆8月8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35°時開始。時在農曆七月。《通緯·孝經授神契》:“大暑後十五日,鬥指申,為立秋。秋者,收也,萬物於此收斂也。”秋季始於此,氣溫日漸下降,穀物日趨成熟,農家盼有一場好雨,澆出個豐年。故晉江諺曰:“立秋有雨千般好,立秋無雨人煩惱。”又諺:“雷打秋,晚稻折半收。”言立秋日有雷,主秋收大減。
【處暑】
二十四節氣之一。此節氣於公曆8月23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50°時開始。時在農曆七月。所謂處暑,處者,躲藏也,即暑氣將漸收斂藏匿,雨量也漸減少。俗謂此日宜雨,雨則豐稔,旱則歉。因常出現“秋後熱”的異常天氣,故晉江有“立秋處暑,日曝死魚”的農諺。
【白露】
二十四節氣之一。此節氣於公曆9月8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65°時開始。時在農曆八月。天氣轉冷,水汽凝結為露,色白,故名白露。這就是《內經》所雲:“寒風曉暮,蒸熱相薄,草木凝煙,濕化不流,則白露陰布以成秋令。”此時秋作成熟,將進入收成季節。俗謂是日有霧則稻穗飽滿,下雨則歉收,晉江諺曰:“白露怕大水,寒露不怕水”。
【秋分】
二十四節氣之一。此節氣於公曆9月23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80°時開始。時在農曆八月。所謂秋分,為秋季三個月的一半,與春分同,晝夜幾乎等長,故名。《春秋繁露》雲:“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這是秋收大忙季節。民間俗信此日宜雨,雨則來年穀物豐收。晉江諺曰:“春分秋分,暝日平分”,言晝夜時間大抵相等。
【寒露】
二十四節氣之一。此節氣於公曆10月8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95°時開始。時在農曆九月。《禮記·月令》疏曰:“謂之寒露者,言露氣寒,將欲凝結。”天氣由寒轉冷,稻穀熟黃,至霜降割之,農家收割前夕,最怕風大成災,故晉江有農諺曰:“寒露風,粟倉空。”
【霜降】
二十四節氣之一。此節氣於公曆10月23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210°時開始。時在農曆九月。《通緯·孝經授神契》:“寒露後十五日,鬥指戌,為霜降。言氣肅露凝結而為霜矣。”露結為霜,初霜已見,秋收在即。此日宜晴忌雨,晉江諺曰:“霜降晴,冬內好收成”。又諺:“霜降水,餓死鬼”。言霜降日下雨,主晚稻白秕歉收。
【立冬】
二十四節氣之一。此節氣於公曆11月7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225°時開始。時在農曆十月。立冬為冬季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雲:“冬,終也,萬物收藏也。”秋收冬藏,農事基本結束。俗謂立冬宜見霜,否則明春可能大寒,晉江諺曰:“立冬無見霜,春來凍死秧”。又諺:“十月無霜,碓頭無糠。”言十月若不下霜,主次年災荒。
【小雪】
二十四節氣之一。此節氣於公曆11月22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240°時開始。時在農曆十月。天氣漸寒,雪小未大,故名“小雪”。明代王象晉《群芳譜》雲:“氣寒而將雪矣,第寒未甚而雪未大也。”此時農家忙於冬耕種麥。晉江諺曰:“十月初一烏,麥籽種上埔。”
【大雪】
二十四節氣之一。此節氣於公曆12月7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255°時開始。時在農曆十一月。小雪轉大,故名大雪。《群芳譜》雲:“積寒凜冽,雪至此而大也。”俗謂此日若天氣晴暖,則兆來年人多疾病,故晉江有農諺曰:“大雪無霜雪,明年鬼入宅。”
【冬至】
二十四節氣之一。此節氣於公曆12月22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270°時開始。時在農曆十一月。《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一月中,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因名冬至。俗謂月中冬至,兆天暖;月頭和月尾冬至,兆天寒,故晉江諺曰:“冬至在月頭,霜雪滿麵流。”“冬至在月尾,挑柴來烘火。”“冬至在月中,無雪又無霜。”又諺:“幹冬節,濕年兜。”
【小寒】
二十四節氣之一。此節氣於公曆1月6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285°時開始。時在農曆十二月。冷氣積久而為寒,天寒而未達到極點,故名小寒。晉江諺曰:“小寒大寒,無風也寒。”此時大江南北已進入嚴寒時期。
【大寒】
二十四節氣之一。此節氣於公曆1月20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300°時開始。時在農曆十二月。《三禮儀宗》雲:“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此為一年中最寒冷的季節,倘天氣反常變暖,俗謂來年人畜必多病。晉江諺曰:“大寒不寒,牛馬不安。”
【桃花水】
即桃花汛。農曆二三月桃花盛開時節的汛水,故稱。此時期雨水多,江河猛漲,眾流猥集,有填淤反壤之患。宋吳文英《水龍吟》詞:“怕煙江渡後,桃花又汛,宮溝上春流緊。”
【二十四番花信風】
簡稱花信風。風應花期而來,故謂之信。《古今圖書集成》引《蠡海集》雲:由小寒至穀雨,四個月八個節氣,120天,每5天為一候,共24候,每一候應一種花信,即小寒三信:梅花、山茶、水仙;大寒三信:瑞香、蘭花、山礬;立春三信:迎春、櫻桃、望春;雨水三信:菜花、杏花、李花;驚蟄三信:桃花、棠棣、薔薇;春分三信:海棠、梨花、木蘭;清明三信:桐花、麥花、柳花;穀雨三信:牡丹、荼縻、楝花。
【月令代稱】
閩南月令代稱:正端。二花。三桐。四梅。五蒲。六荔。七瓜。八桂。九菊。十陽。十一葭。十二臘。明清閩人徙台,月令代稱也在台灣流行。元月本稱正月,因秦諱正,故改正為端。二月為花朝節,故代稱花月。三月桐花始華,故代稱桐月。四月梅雨滋長百物,故代稱梅月。五月民間取菖蒲避邪驅毒,故代稱蒲月。六月荔枝給生活添幾分蜜意,故代稱荔月。七月甜瓜把豐富的生命之汁賜予人類,故代稱瓜月。八月桂花飄香香溢人間,故代稱桂月。九月秋菊傲霜,故代稱菊月。十月有小陽春之稱,故代稱陽月。十一月蒹葭蒼蒼,時屆冬至,故代稱葭月。十二月為古代天子舉行合祀眾神的臘祭,故代稱臘月。
【梅雨】
農曆三月陰雨連綿,適黃梅成熟季節,故稱梅雨,或黃梅雨。《初學記》曰:“梅熟而雨曰梅雨。”唐太宗《詠雨詩》有“風和吹綠野,梅雨灑芳田”句。清乾隆《泉州府誌·氣候》:“此時氣候融液薰蒸,磚地汗出,幾案潤生,無日不雨,衣服食品之物最易陳腐。”
【關刀水】
俗以農曆五月十三為關帝聖誕,或傳農曆五月十三日為三國蜀漢大將關羽單刀赴會孫吳諸將日期。是日關羽磨刀,天下起雨來。此後每屆此日,天必微雨,俗謂“關刀水”,亦稱“磨刀水”。據傳,宋真宗時天旱,求之關羽,降了旱魔,封關羽為“義勇武安王”。五月十三期間是個雨候,故多雨水。
【孟·仲·季月】
一年四季的頭一個月,即正、四、七、十月,稱為“孟”(初始意也),分別為孟春、孟夏、孟秋、孟冬。一年四季的第二個月,即三、六、九、十一月,稱為“仲”(位次中也),分別為仲春、仲夏、仲秋、仲冬。一年四季的最後的一個月,即二、五、八、十二月,稱為“季”(末之意),分別為季春、季夏、季秋、季冬。另舊時兄弟排行也有以孟(或伯)、仲、叔、季為序的。
【換季】
依季節更迭換穿不同的衣服,謂之換季。《燕京歲時記》載:“每至三月,換戴涼帽,八月換戴暖帽,屆時由禮部奏請。”由此可知,換季也是古時朝廷的一種禮製。
【秋後熱】
秋後天氣異常,應涼反熱,甚至熱得難耐,是謂“秋後熱”。
我國許多地方叫“秋老虎”,可見秋後熱得夠凶了。漢崔寔《四民月令》雲:“朝立秋,冷颼颼;夜立秋,熱到頭。”民間就是以立秋交節在晝或在夜來占驗秋後冷暖的。若交節在夜,秋後天氣必燥熱,反之即涼。
【小陽春】
四序有花的晉江,冬日和煦如春,故民間有“十月小陽春”之說。其實江南塞北都有“小陽春”的氣象出現,非晉江獨有。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引《初學記》雲:“冬月之陽,萬物歸之,以其溫暖如春,亦雲小陽春。”明謝肇淛《五雜俎》:“即天地之氣,四月多寒,而十月多暖,有桃李生華者,俗謂小陽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