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豆把造父帶到院子裏,然後就把木樁子埋在院子裏的地上,每根大樁的橫截麵,僅僅能容下一隻腳,每隔一步的距離設置下一根木樁,一根根木樁排成一條路。泰豆在木樁路上快步行走,反複走了好幾次,一次都沒從木樁上跌下來。
泰豆讓徒弟也學習在木樁上走,造父跟隨著泰豆學在木樁上行走,三天時間,就把泰豆的行走技巧全部學會了。
泰豆感到很驚訝,他說:“你真是很聰明!學習得多麼快啊!‘’
造父說:“學走木樁,與學駕車有什麼關係呢?”
泰豆說:“剛才你走木樁,得力於腳,腳又順應心的指揮。把這個道理推廣到駕車上來,使馬韁繩和馬嚼子協調一致,讓車子走得平穩,通過對馬嚼子的控製使馬車的快慢速度適中。正確的法則在心中,控製馬拉車的節奏由手來掌握。這樣,內心懂得駕車的法則,對外又能適應馬的脾氣,因此就能做到進退如同木匠的墨線一樣筆直,轉彎就能合乎圓規矩尺的要求;上道跑遠路,力氣也用不完。這樣,你就能掌握駕車技術!”
造父問:“這就能成為最好的駕車手了嗎?”
泰豆解釋說:“你要牢牢記住,馬嚼子、馬韁繩、手和心之間的關係是:讓馬嚼子、馬韁繩的控製和手的操縱協調一致,手的操縱又順應著心的指揮,這樣就可以不用跟睛看,不用鞭子趕,心裏悠閑自得,身體端正不歪,6匹馬的韁繩有條不紊,24隻馬蹄踏在路上不出差錯。做到這樣,車輪和馬蹄不論到達什麼樣的地方,無論是崎嶇的山路還是平坦的原野,都是一樣的,也就不覺得有什麼危險了。這就是我全部的駕車技術!”
後來,造父果然成了周穆王最優秀的駕車手。
【教子有方】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很紮實的基本功,隻要基本功紮實,做事情便能得心應手,學習知識更是如此。十四鹽【原文】
風料峭,雨廉纖。夜愁種種,春思厭厭。水痕霜後沒,山色雨中添。姑去盡留雲母粉,①客來隻醉水晶鹽。②月轉書樓蓮漏數聲催曉箭,風生繡閣檀香一縷透香簾。
蝸篆壁,雀馴簷。一端綿綺,三尺素縑。驕陽紅爍石,密雪白堆鹽。清霜冷透鴛鴦瓦,落月斜穿翡翠簾。舞劍孫娘珮聲嫋嫋知腰軟,③辨琴蔡女弦韻悠悠覺指纖。④搖畫扇,卷珠簾。九重蠟炬,萬軸牙簽。落花狂蝶繞,飛絮遊蜂黏。看經老子頭斜禿,刺繡佳人指露肩。秋老風寒亂飄紅葉滿山路,夜深雪急故伴綠梅穿戶簷。
【注釋】
①雲母:礦石名。
②水晶鹽:透明如水晶的鹽。
③舞劍孫娘:即公孫大娘。唐朝開元年間,玄宗設教坊於宮廷,公孫大娘為其中著名舞伎,以舞西河劍器渾脫舞著名。
④辨琴蔡女:蔡女即蔡文姬,東漢末女詩人,妙解音律,相傳《胡笳十八拍》為她所作。傷仲永撫州金溪有一戶方姓人家,祖祖輩輩都是農民。一家人加起來也不認識幾個字,後來他們生了個小孩,名叫方仲永。
到方仲永5歲那年,他忽然哭著鬧著要筆墨紙硯。他的父親感到很奇怪,就到附近讀書人家去借來一套。
仲永趴在飯桌上,鋪開大紙,揮筆寫下了四句詩,還在下麵署上了自己的名字。詩的大意是孝養父母和維護宗族。一家人看得目瞪口呆,連忙請來一個鄉下秀才。
秀才將信將疑,又隨便指著屋裏一件東西,叫仲永當場賦詩。仲永歪著小腦袋想了想,便飽蘸濃墨,揮手立就,而且詩句貼切,文氣暢通。
這一來,神童的名聲便在四鄉播揚開來。鄉裏人都想見識一下神童,於是他家經常是車馬盈門。
有些富豪人家重金迎請。讓他當堂賦詩。他的父親見有利可圖,就成天帶著仲永走街串巷,到處表演,沒有讓他再去讀書。
王安石在京城做官,很早就聽說了仲永的事。
有一年,他回到娘舅家,看見仲永已經有十二三歲了。王安石很感興趣,便叫他即景賦詩。仲永搔了許久腦勺,才勉強寫出一首,與從前相比,顯然遜色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