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上課鈴聲已經響了,王默也沒有讓李飛揚離開,兩個人難得有這樣一次愉快的談心。
王默經常想:“自己與劉仲奇,傅棟才的人生差距究竟在哪裏?”
三個人同是初中同學,也是所謂的結拜兄弟。當時,三人差距並不大,甚至王默的考試成績有時還要略微高於二人。
王默沒有上過高中,也沒有上過大學,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極大的遺憾。
高中初期,劉仲奇走過一段彎路,幸好在高二下學期及時醒悟了,他利用一年半的時間,在家偷學,自學,苦學,後來終於一鳴驚人,考上了大學。畢業後,又繼續讀研。可以說,他個人發展的平台極高,也為他以後的事業騰飛奠定了紮實基礎。這個人,王默覺得自己比不了,劉仲奇身上的優秀品質太多。意誌超人,品格堅忍等等優點都暫且不提,就是麵對困難的頑強和拚搏精神,都值得王默學習。
高中三年,傅棟才表現一般,高考連續三次落榜,他複讀三年,努力三年,終於考上了一所大學。畢業後,又考取了研究生,後來就留在這所大學裏任教,成了一名大學老師。這個人,王默也覺得自己比不了。雖然,傅棟才資質平平,可是這人也是一個狠人,對自己特狠,他屢敗屢戰,越挫越勇,經曆了太多的艱難困苦,最終戰勝了自己。
高中三年太重要了,大學四年也非常重要,缺少了這段人生之中寶貴的黃金時期,也就意味著大家的競爭不在一個平台上了。
世界這麼大,一旦錯過了,就意味著三個人都屬於不同的世界了。
雖然,王默參加自考,並且也拿到了漢語言專科,本科學曆,可是,他後來的付出和努力卻一點不比劉仲奇和傅棟才少。
也正因為此,王默就更加看重高中三年,如今他成了一名高中教師,他也想讓他的學生都能夠明白這個淺顯的道理。
人,一輩子可能會有很多個三年,但是縱觀人一生,也唯有高中三年最重要。它往往意味著人生起步的轉折點。有時候,王默甚至覺得其重要性堪與紅軍時期的遵義會議相比。
李飛揚走之前,一臉陽光,對王默燦爛笑道:“老師,我爸經常對我說,我隻要快樂,健康就行!學習嗎,能學一點就學一點,不能學也別勉強自己。”
等李飛揚走後,王默百感交集,麵對這樣的學生,他也不知道說什麼好?
也許,李飛揚的父親看得比老師更透徹;也許,父親比老師更了解自己的孩子。
可是,麵對這樣的學生,王默卻有些茫然,“牛不吃草強按頭”的教育方式百分百有不對的地方,可是,李飛揚的父親要求孩子快樂,健康的說法,似乎也沒有什麼過錯。
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培養良好的習慣。”
教育的本質就是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教會學生如何做人。
教書育人,首要的不是教書,不是指教給學生學到多少書本知識,知識是人一輩子永遠也學不完的,而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才是教育的最終目的。
雖然說,在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有一個主動而艱難的過程,可在其中,隻要能夠堅持和努力,其實也是鍛煉學生品質和能力的一個過程。
學生進入了高中,這就是基礎教育的最後一班車了。錯過了這班車,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也就意味著失去了最佳的教育機會。
這麼一想,再結合之前的想法,王默就覺得李飛揚的父親要求孩子快樂,健康本沒有錯,隻是他沒有交給孩子如何想,如何做才能擁有屬於自己的快樂和健康!
一個不分是非,不講道理,不通人情的人,那是不可能得到屬於自己的快樂。
有人說過:“人可以有兩種活法,一種是做一個痛苦的哲學家,另一種是做一隻快樂豬。”
王默覺得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每一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活法,這不代表別人,任何人也無法代替他人。
快樂是一種品質,競爭是一種品質,不輕言放棄更是一種難得的品質。
教師的任務不僅僅是教書,更重要的是育人,培養學生的各種好習慣。
久行成習慣,習慣成自然,自然即品質,而品質將會決定人未來的命運。
李飛揚渴望快樂和健康,這是應該值得肯定的,但是,他對快樂的理解錯了。在學校裏,做為一個學生,快樂絕對不是睡課,也不是說話,做小動作,更不是當一頭不停人勸的小毛驢,聽不進半點意見。
知道事情對與錯,這叫成長;知道有了問題需要溝通,這叫成熟。唯有苦過,累過,痛過,經曆過成長和成熟的人,方能體會到生活的快樂!
今天的上課經曆,可以說給王默上了一節極有意義的課,讓他不再是紙上談兵,切切實實認識到,分層次教學和因材施教,或許會有某些相通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