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學的創始人——胡塞爾
胡塞爾(E.Edmund Husserl,1859年—1938年),德國哲學家、20世紀現象學學派創始人。胡塞爾生於當時屬奧匈帝國摩拉維亞的普羅斯涅茲小城,是猶太血統的德國人。先後在萊比錫大學、柏林大學和維也納大學攻讀物理學、天文學和數學。1882年,他在維也納大學獲得數學博士學位,後來在哲學家布倫坦諾的影響下,決心獻身於哲學。胡塞爾一生奮鬥的目標是使哲學成為一門嚴格的科學。這種嚴格科學的哲學要求有一種徹底精神,即訴諸一切知識的“根源”和“起源”。這種根源就在“事物”之中,就在通常意義上的現象之中。嚴格科學的哲學的全部概念都最終要以現象為根據。因此,胡塞爾要尋求一種可以回到事情本身和揭示現象的本質結構以建立嚴格科學的哲學的可靠方法,即現象學方法。
胡塞爾是20世紀最有影響的哲學家之一,海德格爾、薩特、梅洛-龐蒂、伽達默爾和德裏達的出發點都是對胡塞爾哲學的反思。胡塞爾和康德一樣是書齋裏的哲學家,一生都在純思想領域做艱辛的探索。他生前發表7部著作,但遺留的手稿比這些著作的份量大得多。胡塞爾是猶太人,晚年遭納粹迫害,死後他的妻子把他的全部手稿轉移至比利時的盧汶大學保存,戰後成立“胡塞爾檔案館”,對胡塞爾用速記法寫下的手稿加以整理編輯,出版《胡塞爾文集》,這項工作至今還沒有完成。
存在主義的創始人——克爾凱郭爾
索倫·克爾凱郭爾(Soren Aabye Kierkegaard,1813年—1855年),是丹麥宗教哲學心理學家、詩人,現代存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後現代主義的先驅,也是現代人本心理學的先驅。他出生於丹麥首府哥本哈根一個篤信基督教的富裕牧師家庭,病逝於丹麥哥本哈根。克爾凱郭爾早年在哥本哈根大學學習神學,因對理性哲學特別是黑格爾主義的批評而著稱。其哲學主旨在於以個人生活的體驗論證個性原則和對上帝的信仰。他認為存在就是由痛苦、煩惱、孤獨、絕望、情欲、熱情等情緒構成的個人的存在,個人不斷地超越自身趨向上帝,並在對上帝這個“絕對的對方”的關係中規定自身。他的哲學思想大多是通過文學作品表現的,而且往往采取日記、格言的形式。其思想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德、法等國具有很大影響,對存在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了先導作用。著有《非此即彼:生活中的一個片斷》等。
克爾凱郭爾將人的存在描述成三種不同層次:感性、理性和宗教性(或稱審美、倫理、宗教)。感性的人或是享樂主義者,或是熱衷於生活體驗的人,他們主觀而具創造力,對世界沒承擔,沒責任,覺得人世間充滿可能。理性的人則是現實的,對世界充滿承擔和責任,清楚明白人世間的道德、倫理規條。因此,有別於感性的人,理性的人知道這世界處處設限,充滿著不可能。麵對不可能,理性的人就隻有放棄,並永遠為失去的東西而悲傷。這個時候,人隻有靠著“信心的一躍”進入宗教性,相信在無限的神中凡事俱可能;盡管理性非常明白事情之不可能,但隻有看似荒謬的信仰,才能使人重獲希望。
存在主義的集大成者——海德格爾
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1889年—1976年),德國哲學家,他從胡塞爾那裏借鑒了“麵向事實本身”的現象學方法,以此來揭示人的生存狀態,將哲學引向了與傳統西方形而上學不同的領域,在現象學、存在主義、解構主義、詮釋學、後現代主義、政治理論、心理學及神學等領域均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海德格爾生於德國巴登邦的梅斯基爾希小鎮。中學時讀到布倫坦諾的《亞裏士多德學說的領域均存在的多重意義》一書,受到最初的哲學觸動,對存在的意義問題萌發興趣。1909年,入弗萊堡大學攻讀神學,後轉向哲學。1913年,完成博士論文,並於1915年在母校取得哲學講師職位。1923年,被聘為馬堡大學哲學副教授。1928年,接替胡塞爾任弗萊堡大學哲學講座教授。海德格爾對當時興起的國家社會主義表示附和乃至吹捧,並參加了納粹黨。1933年4月至1934年2月,任弗萊堡大學校長,曾帶領全體教職人員向希特勒宣誓效忠。1957年,海德格爾退休,過起隱居生活。晚年對東方哲學發生濃厚興趣。與納粹運動的政治牽連是海德格爾生命的一大汙點,他本人對此並沒有多少反省。在1966年9月23日與德國《明鏡》周刊記者的談話中,他為自己的行為作了申辯。盡管海德格爾與納粹運動的聯係在西方理論界和新聞界多次成為熱門話題,但是人們仍無法確證他的哲學思想和他的政治行為之間有著內在的必然的聯係。海德格爾一生著述甚豐,主要有:《存在與時間》(1927)、《什麼是形而上學》(1929)、《論真理的本質》(1943)、《論人道主義》(1947)、《林中路》(1949)、《形而上學導論》(1953)、《通向語言之途》(1959)、《詩、語言、思》(1971)等。
身體現象學大師——梅洛龐蒂
莫裏斯·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1908年—1961年),是法國哲學家,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早年畢業於巴黎的路易大帝中學,進入巴黎高等師範學校,與薩特是同學,1930年獲得哲學教師的頭銜。而後先在沙特爾教書,再返回巴黎高師任導師。1945年,他憑《行為的結構》、《知覺現象學》兩部重要著作獲得博士學位。1945至1948年,在裏昂大學講授哲學。1949至1952年,在索爾本大學講授兒童心理學與教育學。從1952年直至逝世,在法蘭西學院任哲學教授,為曆來最年輕擔任該職者。1945年10月,梅洛龐蒂與薩特等人創立《現代》雜誌,龐蒂從創刊至1952年12月,擔任該雜誌的政治版編輯。死於心髒停搏,享年53歲。
終其一生,胡塞爾的遺稿始終對梅洛龐蒂的思想影響甚大,研究過胡塞爾的遺稿後,梅洛龐蒂看到胡塞爾的後期思想與前期思想有矛盾之處,有許多現象都不能以納入“思與所思”的框架,尤其是身體(既是主體,也是客體)、主觀時間(對時間的意識既非“思”、也非“所思”)、他者(在胡塞爾的早期思想中“他者”的概念會導致唯我論)等現象。因此,在梅洛龐蒂看來,“思”與“所思”的區別並非不可動搖的基礎,隻能說是較高層次的分析。據此,龐蒂並不主張“所有意識都是對某物的意識”,卻提出“所有意識都是知覺意識”。現象學的發展由此發生轉折,一切都以“知覺為先”來重新考量。
時代精神的濃縮——雅斯貝爾斯
卡爾·雅斯貝爾斯(Karl Jaspers ,1883年—1969年),是德國哲學家,精神病學家,現代存在主義哲學主要代表之一。他出生於德國南部奧登堡,在1931年的《現代人》一書中,他提出了他的存在主義哲學。1932年發表了他的主要著作《哲學》三卷本,係統地闡述了他存在主義的基本思想。1933年納粹執政後,他因其妻是猶太人而遭迫害,1937年,被納粹政府解除大學教授職務。1942年朋友們想協助他逃往瑞士,德國政府開出條件留下其妻方放行,他拒絕接受,準備和妻子一起自殺。幸虧不久盟軍擊敗納粹(1945),他才重獲自由。1948年他遷往瑞士,任巴塞爾大學哲學教授,並取得了瑞士國籍。
雅斯貝爾斯把哲學的任務規定為描述人存在的意義,認為人的存在有四種形式,即“此在”、一般意識或意識本身、精神、生存。他強調隻有生存才是人的真正存在的形式,而唯一能達到生存的途徑是顯示生存,即發現人的各種可能性。他承認個人的生存和自由受到限製,但又認為通過“超越存在”的追求可達到無限和完滿,並指出要想達到超越存在,隻有借助非理性的內心體驗以及信仰。這就使他的存在主義直接通向了宗教信仰主義。
用行動詮釋自由——薩特
讓·保羅·薩特(Jean Paul Sartre,1905年—1980年),生於巴黎,法國作家,哲學家,社會活動專家,是法國戰後存在主義哲學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哲學著作有《想象》、《存在與虛無》、《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辯證理性批判》和《方法論若幹問題》。這些著作已成為二十世紀西方哲學思想發展變化的重要思想資料。
薩特1929年畢業於被稱為“哲學家搖籃”的巴黎師範學院。1933至1934年間至柏林的法蘭西研究所研究現象學,以後陸續發表四篇論文:《自我的超越》、《想象》、《情緒理論大綱》和《影象論》。二次大戰爆發以後,他於1938年應征入伍,1940年被俘,在德國的戰俘營裏研讀了海德格爾的著作。1941年發表代表作《存在與虛無》,受到人們的歡迎,被稱作“反對投敵的哲學宣言”。1945年創辦了著名的《現代》雜誌。在1946年發表的《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一文中,他又更具體地闡述了存在主義的現實社會意義。戰後他思想左轉,信奉馬克思主義,但不參加共產黨,隻做共產黨的同路人。1956年匈牙利事件後,與共產黨分道揚鑣,但仍堅持左派立場,反越戰,反蘇聯侵略。1960年發表《辯證理性批判》。此外,他還寫了大量劇本和小說。1964年他拒領諾貝爾文學獎,理由是“不接受官方的任何榮譽”,“不願意被改造成體製中人”。薩特反對蘇聯式的社會主義,但支持中國的社會主義,他於1959年訪華,在《人民日報》發表文章,讚揚中國的“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精神是一種“深刻的人道主義”;他還多次在法國發表文章,讚揚中國的“文化大革命”。在1968年的“五月風暴”中,他支持學生運動。晚年寫《福樓拜訪》。薩特與他的同學、著名的女哲學家西蒙娜·德·波伏娃是終生情侶,但沒有結婚,他生活簡樸,獨自住在巴黎拉丁區,常在咖啡館與人聊天。他逝世時,巴黎五萬群眾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紀念這位象征時代精神的哲學家。
女權運動的創始人——西蒙娜·德·波伏娃
西蒙娜·德·波伏娃是法國著名存在主義作家,女權運動的創始人之一,讓·保羅·薩特的終身伴侶。出生於巴黎,畢業於巴黎高等師範學院,1929年通過考試,和薩特同時獲得哲學教師資格,並從此成為薩特的終身伴侶。
波伏娃出身於比較守舊的富裕家庭,但她從小就拒絕父母對她事業和婚姻的安排,具有很強的獨立性。她和薩特相識後,兩人有共同對書本的愛好,有共同的誌向,成為共同生活的伴侶,但終生沒有履行結婚手續,並互相尊重對方與其他人的性關係,但兩人建立在互相尊重,有共同信仰基礎上的愛情非常強烈。薩特去世後,波伏娃寫了《永別的儀式》,是對和薩特共同生活的最後日子的痛苦回憶,流露出強烈的思念之情。
波伏娃最重要的作品是她的《第二性別》。這部作品被認為是女權運動的“聖經”。除了天生的生理性別,女性的所有“女性”特征都是社會造成的,男性亦然。這是她這本書的最重要的觀點。她在書中提出女人因為體力較差,當生活需要體力時,女人自覺是弱者,對自由感覺恐懼。男人用法律形式把女人的低等地位固定下來,而女人還是甘心服從。她不同意恩格斯所說的從母係氏族社會向父係氏族社會的過渡是男人重新獲取權力,認為曆史上女人從沒有得到過權力,即使是在母係氏族社會。她認為婦女真正的解放必須獲得自由選擇生育的權力,並向中性化過渡。她這本書的英文譯本在美國極度暢銷,對造成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女權運動起了很大的作用。
波伏娃去世後,和薩特合葬在巴黎蒙帕納斯公墓。
哲學解釋學的創始人——伽達默爾
伽達默爾(Hans-Georg Gadamer,1900年—2002年),德國當代哲學家、美學家,現代哲學解釋學和解釋學美學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主要著作《真理與方法》、《柏拉圖與詩人》、《短論集》三卷、《我是誰、你是誰》等。伽達默爾與其師海德格爾共同將傳統解釋學放到現象學本體論基礎上研究,他的出發點是反對古典解釋學的客觀主義。
伽達默爾將美學看作哲學解釋學的一部分,認為藝術揭示我們的存在,藝術和美是一種基本的存在方式;藝術經驗超越自然科學方法,又接近於哲學經驗和曆史經驗,因而成為解釋學的出發點,同時,每一件藝術品都應被理解,理解是全部世界的本體論存在;審美經驗和藝術經驗的理解特征,表明了某種解釋學現象。總之,伽達默爾將審美經驗抬高到了哲學的高度,美學成為解釋學的一個有機部分。
伽達默爾詳細分析了審美理解的完成過程,總結出審美理解的鮮明曆史性的特點,通過“對意義的預期”手段,他解決了解釋學循環問題。“解釋學循環”主要包括整體與部分的循環、曆史的循環和本文的循環,是矛盾對立雙方在審美理解中的反映。
伽達默爾對於藝術本質的探討是從本體論角度出發的,藝術作品的本質具有時間性、隨機性,是該作品在特定環境下對特定審美主體生成的特定意義。他認為藝術是與人的存在和自我理解相結合的;藝術作為一種遊戲,為我們敞亮了一個自由的天地;藝術的不斷開放性使藝術與現實的關係問題更為突出,藝術高於現實而不脫離現實。
結構主義之父——索緒爾
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1857年—1913年)是現代語言學的重要奠基者,也是結構主義的開創者之一。他被後人稱為現代語言學之父,結構主義的鼻祖。《普通語言學教程》是索緒爾的代表性著作,集中體現了他的基本語言學思想,對二十世紀的現代語言學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由於其研究視角和方法論所具有的一般性和深刻性,書中的思想成為二十世紀重要的哲學流派結構主義的重要思想來源。
索緒爾的語言思想很具有時代性,他通過對語言係統的闡釋提供了一個新的把握世界的方式,這就是結構主義的方法和原則。從結構主義的觀點出發,世界是由各種關係而不是事物構成的,在任何既定情境裏,一種因素的本質就其本身而言是沒有意義的,它的意義事實上是由它和既定情境中的其他因素之間的關係決定的。要對整體有所認識,必須由整體出發切分出要素,而這些要素是彼此聯係的。
索緒爾的思想是結構主義思想的重要來源。結構主義的另一個來源是1912年形成於德國的完形心理學“格式塔”學派(Gestalt),這與《教程》的形成幾乎是同時的。可見,索緒爾語言思想的產生是同時代的學術思想發展和個人學術思想發展的共同結果。
結構主義的集大成者——列維·施特勞斯
列維·施特勞斯(Claude Levi-Strauss,1908年—2009年),是20世紀人類學研究的一代巨匠,於2009年10月31日在法國巴黎逝世,這一天距離他的101歲生日隻有幾周的時間。
列維·施特勞斯在人類學中引入了構造主義,也就是說所有的社會都遵循著思想與行為的某一普遍模式,就像在他們的神話中所表現的那樣。人類學家認為,列維·施特勞斯對人類文明的思考摒棄了西方學者所提出的“野蠻”或“原始”的概念,以及由此所產生的西方文明是唯一先進文明的必然觀點。列維·施特勞斯的再概念化人類學的方式——他所倡導的地質學、心理分析和馬克思主義的三種有效研究手段——最終奠定了現代社會科學與文學理論的基礎,並影響了一批知識分子,例如米歇爾·福柯和雅克·德裏達。
列維·施特勞斯在晚年非常低調,並一直強調自己屬於19世紀。他認為,如今這個社會日益龐大,變得越來越複雜。“我們現在所處的世界是一個不屬於我的世界,我所了解、所熱愛的世界是一個擁有15億人口的世界。而現在的世界有60億人口,已經不再是我的世界。”他重申自己僅僅是一個手工匠,他推動了自身領域的發展,而且“還有別人會繼續下去,他們有自己的分析框架和更令人滿意的詮釋辦法。這才是永不終結的”。列維·施特勞斯去世後,法國總統薩科齊讚譽他是一位不知疲倦的人文主義者,一位不斷尋求新知識的學者,一位擺脫了狹隘與刻板教條的人士。
思想係統的曆史學家——福柯
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年—1984年),法國哲學家和“思想係統的曆史學家”。他對文學評論及其理論、哲學(尤其在法語國家中)、批評理論、曆史學、科學史(尤其醫學史)、批評教育學和知識社會學有很大的影響。有人認為福柯是一個後現代主義者和後結構主義者,但也有人認為他的早期作品,尤其是《詞與物》還是結構主義的。他本人對這個分類並不欣賞,他認為自己是繼承了現代主義的傳統。而後現代主義這個詞,本身就非常的含糊,他本人無法接受。
福柯是二十世紀法國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思想家。盡管福柯一生都沒有離開學院,但他的一生卻實實在在是流浪的一生。他的生命與旅行結下不解之緣。他曾把自己的事業想象為從一個職位到另一個職位無休止的旅行,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的漂泊。異鄉,永遠在異鄉,這似乎就是福柯剪不斷、理還亂的煩惱。1984年6月25日13時15分,福柯病逝於巴黎,享年57歲。福柯去世的第二天,法國著名的《世界報》、《解放報》、《費加羅報》便在頭版刊發了他逝世的消息。對福柯的重視被認為是空前的,用塞德的話來說就是:“還沒有哪一個法國人甚至歐洲當代哲學家死後享受到這種哀榮”。法國總理為他的逝世發布了悼念文告,學術界對他深表哀思,傳媒更是一片讚譽聲。保羅維納稱福柯的工作是“本世紀思想界最重大的事件”。著名曆史學家布羅代爾也對福柯充滿敬意,將其稱為“他的時代最輝煌的思想家之一”。美國哲學家、著名福柯研究專家大衛·霍伊(David Hoy)教授則認為,福柯的逝世,標誌著繼薩特的存在主義時代之後,“法國哲學的又一個時代也快結束了”。
法蘭克福學派的創始人——霍克海默
馬克斯·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1895年—1973年),是德國第一位社會哲學教授,法蘭克福學派的創始人,於1895年生於斯圖加特。早年在慕尼黑、弗萊堡、法蘭克福大學研究哲學,1922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25年起在法蘭克福大學任教,後兼任哲學係主任。1930年出任法蘭克福大學社會研究所第二任所長,一直到1953年退休。霍克海默在擔任法蘭克福研究所所長期間,吸收了一批經濟學家、哲學家、心理學家和曆史學家進所,旨在對現代資本主義社會進行多學科的綜合研究,並對研究工作進行了重大改革。從此,社會研究所開創了一個新時期,法蘭克福學派誕生了。1932年,社會研究所創辦了《社會研究雜誌》,先後在法蘭克福和巴黎用德文出版,霍克海默任主編。1933年希特勒上台執政,社會所由於其成員大多是猶太血統,被納粹政權以“敵視國家的傾向”的罪名封閉,霍克海默不得不將研究所遷往日內瓦,後又遷往巴黎,取名為“國際社會研究學會”,開始了流亡生涯。
二戰後,應西德政府的邀請,霍克海默和阿多爾諾等人回國,重建社會研究所,二人分別擔任研究所的正、副所長。不久,霍克海默擔任法蘭克福大學校長,後又赴美講學,實際上社會研究所的工作主要由阿多爾諾主持。
法蘭克福學派的第一代代表人物——馬爾庫塞
馬爾庫塞(Herbert Marcuse,1898年—1979年),美籍德裔哲學家,法蘭克福學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898年7月19日出生於柏林一個資產階級猶太人家庭。1917年—1919年間曾參加德國社會民主黨左翼,後完全退出政治活動。1922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33年進入法蘭克福社會研究所。1940年加入美國籍,起先服務於美國戰略情報處,後到哥倫比亞、哈佛、加利福尼亞等大學任教。馬爾庫塞的哲學思想深受黑格爾、胡塞爾、海德格爾和弗洛伊德的影響,同時也受馬克思早期著作的很大影響。早年試圖對馬克思主義作一種黑格爾主義的解釋,並以此猛烈抨擊實證主義傾向。從50年代開始,主要從事對當代資本主義的分析和揭露,主張把弗洛依德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結合起來。他認為現代工業和社會技術進步給人提供的自由條件越多,給人的種種強製也就越多,這種社會造就了隻有物質生活、沒有精神生活,沒有創造性的麻木不仁的“單向度人”。他試圖在弗洛伊德文明理論的基礎上,建立一種理性的文明和非理性的愛欲協調一致的新烏托邦,實現“非壓抑升華”。
法蘭克福學派的第二代代表人物——哈貝馬斯
尤爾根·哈貝馬斯(Jurgen Habermas,1929年— )是德國著名的哲學家、社會學家、法蘭克福學派的第二代理論家,也是當代最有影響的思想家之一。
作為法蘭克福學派的第二代代表人物,哈貝馬斯對他前輩的“社會批判理論”作了重大修正和改造。這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麵:第一,用對科學技術的批判取代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哈貝馬斯強調,當今理論界的主要任務是批判科學技術。他認為,法蘭克福學派雖然強調理論的批判功能,但並沒有能正確地確定批判的對象。在他看來,現代科學技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和各個方麵,生產力空前發展,科學技術成為頭等的生產力。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正確估價科學技術的作用,應該“成為理解一切問題的關鍵”。第二,把左傾激進主義引向資產階級改良主義。哈貝馬斯認為,法蘭克福學派老一代理論家的“左傾激進主義”是“社會批判理論”的致命傷。他致力於將其改造成為“改良主義”,其具體途徑就是論證資產階級管理機器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消除科學技術統治所帶來的弊端。第三,溝通“社會批判理論”與實證主義、科學主義之間的關係。哈貝馬斯認為,法蘭克福學派老一代理論家把實證主義拒之門外,造成了該理論缺乏客觀性、精確性,為了彌補這一缺陷,必須在“社會批判理論”與實證主義、科學主義之間架設橋梁。
新黑格爾主義的領軍人物——克羅齊
本納德透·克羅齊(Benedetto Croce,1866年—1952年),不僅是意大利新黑格爾主義的首要人物,也是20世紀以來西方影響最大的哲學家之一。他早年在那不勒斯求學,後來進羅馬大學學習,跟隨當時著名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布裏奧拉教授學習馬克思主義和黑格爾哲學,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經濟問題,發表了書名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曆史唯物主義》(1900)的論文集。此後,以著名的《批判》雜誌在1902年創辦為標誌,他逐步轉向新黑格爾主義,並著手建立自己的精神哲學體係。主要哲學著作有:《作為表現科學和一般語言學的美學》(1902)、《作為純概念科學的邏輯學》(1905~1909)、《實踐哲學——經濟學與倫理學》(1909)、《曆史學的理論與曆史》(1915)。這四本著作後合稱為《精神哲學》,是係統論述他的哲學體係的著作。除此之外,他的哲學著作還有:《黑格爾哲學中活的東西和死的東西》(1907)、《美學原理》(1902)、《黑格爾研究與哲學解說》(1952)等。
哲學上,克羅齊“主要從黑格爾的心靈或精神哲學、尤其是從黑格爾學說關於演化和曆史方麵得到啟示,而不注重黑格爾的邏輯和絕對學說”。他把黑格爾的格言“哲學就是曆史”作為自己的主要課題,並由此出發批判了英國黑格爾學派的絕對主義,認為不應把實在看做永恒、靜態和完美的整體,而應把實在看作是曆史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