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勒五法
所謂“穆勒五法”,是哲學家穆勒發現的五種探求因果聯係的方法。這五種方法是穆勒在弗·培根的歸納邏輯,特別是培根三表法的基礎上,通過總結科學實驗中一些常用的方法提出來的,包括:a.契合法,b.差異法,c.同異並用法,d.共變法,e.剩餘法。
所謂“契合法”,是指考察幾個出現某一被研究現象的不同場合,如果各個不同場合除一個條件相同外,其他條件都不同,那麼,這個相同條件就是某被研究現象的原因。因這種方法是異中求同,所以又叫做求同法。所謂“差異法”,是指比較某現象出現的場合和不出現的場合,如果這兩個場合除一點不同外,其他情況都相同,那麼這個不同點就是這個現象的原因。因這種方法是同中求異,所以又稱之為求異法。所謂“同異並用法”,是指如果某被考究現象出現的各個場合(正事例組)隻有一個共同的因素,而這個被考察現象不出現的各個場合(負事例組)都沒有這個共同因素,那麼,這個共同的因素就是某被考察現象的原因。該法的步驟是兩次求同一次求異。所謂“共變法”,是指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如果某一現象發生變化,另一現象也隨之發生相應變化,那麼,前一現象就是後一現象的原因。所謂“剩餘法”,是指如果某一複合現象已確定是由某種複合原因引起的,把其中已確認有因果聯係的部分減去,那麼,剩餘部分也必有因果聯係。
要素
“要素”是奧地利哲學家馬赫提出的一個概念,他本人又稱為“元素”。馬赫所說的“要素”或“元素”,不是指自然科學家們的物質的“元素”或原子,而是指色、香、味、聲等主觀的感覺要素。馬赫長期拒絕承認原子的客觀實在性,認為它僅是解釋經驗現象的一種假設。
但是馬赫沒有公然承認他的“要素”是主觀的東西,而聲稱它既不是物理(客觀)的,也不是心理(主觀)的,而是“中性的”。這種“中性要素”從物理的角度去考察是“物理的”,從心理的角度去考察是“心理”的,而歸根結底則是“中性的”。他解釋說,例如一支粉筆,從物理的角度,即從它與其他事物的相互關係去考察,它在陽光照耀下是白的,在豆油燈光下是黃的。這些“白”“黃”等等都是“物理要素”,從這個意義上講,粉筆就是“物理要素”的結合;如果從心理的角度,即從它與人的感官的相互關係去考察,如它白得很刺眼,黃得很悅目等等,則這種“白”、“黃”等等就是“心理要素”。從這個意義上講,粉筆就是“心理要素”的結合。但是,他斷言,這兩種說法都是片麵的,惟一正確、全麵的觀點應該是:它既非物理的,也非心理的,而是中性的。
轉換生成語法
轉換生成語法是美國語言學家喬姆斯基提出的一個描述語法的術語,他在1957年所寫的《語法結構》的出版是轉換-生成語法誕生的標誌。簡單的說,轉換-生成語法理論研究的是人類為什麼會說話以及如何了解新的句子。
喬姆斯基認為語法主要包括基礎和轉換兩個部分:基礎部分生成深層結構,深層結構通過轉換得到表層結構。語義部分屬於深層結構,它為深層結構作出語義解釋。語音部分屬於表層結構並為表層結構作出語音解釋。他認為,語言是個整體,要麼完全有,要麼完全沒有,我們在演化過程中已經具備了獲得語言所需要的類別,這些類別控製我們話語的“深層結構”,不管我們學習的具體語言是什麼。句子的形成是由於把深層結構轉變成為表麵順序的“轉換生成語法”不斷的操作的結果。我們所有人都能夠理解數不清的句子,隻要我們掌握了基本的語言能力。語言技能從根本上說是創造性的,我們理解的無窮盡也說明我們想表達的意思也是無窮無盡的。
羅素悖論
所謂的“羅素悖論”,是指哲學家羅素所提出的一個著名悖論。這個悖論的表達形式是這樣的:把所有集合分為2類,第一類中的集合以其自身為元素,第二類中的集合不以自身為元素,假令第一類集合所組成的集合為P,第二類所組成的集合為Q,於是有:
P={A∣A∈A}
Q={A∣A¢A}(¢:不屬於的符號,因為實在找不到)
問,Q∈P還是 Q∈Q?
這就是著名的“羅素悖論”。羅素悖論還有一些較為通俗的版本,如理發師悖論。說在某個城市中有一位理發師,他的廣告詞是這樣寫的:“本人的理發技藝十分高超,譽滿全城。我將為本城所有不給自己刮臉的人刮臉,我也隻給這些人刮臉。我對各位表示熱誠歡迎!”於是,來找他刮臉的人絡繹不絕,自然都是那些不給自己刮臉的人。可是,有一天,這位理發師從鏡子裏看見自己的胡子長了,他本能地抓起了剃刀,你們看他能不能給他自己刮臉呢?如果他不給自己刮臉,他就屬於“不給自己刮臉的人”,他就要給自己刮臉,而如果他給自己刮臉呢?他又屬於“給自己刮臉的人”,他就不該給自己刮臉。
理發師悖論與羅素悖論是等價的:因為,如果把每個人看成一個集合,這個集合的元素被定義成這個人刮臉的對象。那麼,理發師宣稱,他的元素,都是城裏不屬於自身的那些集合,並且城裏所有不屬於自身的集合都屬於他。那麼他是否屬於他自己?這樣就由理發師悖論得出了羅素悖論。反過來的變換也是成立的。
羅素悖論,在當時的數學界與邏輯界內引起了極大震動,甚至觸發了第三次數學危機。
語言遊戲
語言遊戲,是後期維特根斯坦提出的一個著名論斷。在他看來,語言不隻是對世界的描述,不隻是世界的圖像(其前期哲學中語言圖像論的主要觀點就是認為語言是世界的圖像)。事實上,語言具有多種功能,並以此它嵌進了我們的生活方式,構成了人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我們是利用詞語在生活著,它是我們的生活工具。我們使用日常語言,就好像在用語詞進行各種遊戲,這就是他後期著名的語言遊戲論。
維特根斯坦之所以把語言活動與遊戲這兩個根本不同的概念係在一起,這是他把語言活動與遊戲相比較的結果。據說,有一次他經過一個足球場,那裏正進行足球比賽。他停下來觀看這場足球比賽,突然一個思想進入他的頭腦裏:我們說話難道不是在用言詞做遊戲嗎?維特根斯坦說:“我將把這一切,包括語言和使用語言的行為,稱為語言遊戲。”意思是說,語言和遊戲一樣,首先是一種活動。語言是人們傳遞信息的活動,它跟下棋、玩牌、賽球等遊戲一樣,是人的全部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維特根斯坦認為,任何遊戲都有一定程序和過程,都是一個活動係統。語言活動也不例外,任何語言都是由特定語詞和語法構成的完整體係或係統。否則,語言就起不到交際的作用。從此出發,他強調語言的社會性或公共性,竭力反對有私人語言的存在。他說,由於規則總是公有的、社會的,因而語言及其規則也必然是共有的、社會的。私人的語言或私人的規則都是荒唐可笑的。
家族相似
家族相似是維特根斯坦關於語言的一個形象比喻。後期維特根斯坦否認語言存在著固定不變的本質(如將語言看作實在的圖像的思想),提出了著名的語言遊戲說。他認為語言的本質就是遊戲,一個語詞的意義不在於其對應的實體,而在於其使用。更具體地說,在於其在特定語言遊戲中的規則。可以說,在維特根斯坦那裏,一切不變的、本質的、共同的東西都被摧毀了。
但是,雖然語言沒有共同的、本質的東西,維特根斯坦並沒有因此完全否認各種語言遊戲中的相似性。他認為語言之間的相似性就好比一個家庭中成員之間的關係,即家族相似。比如,二舅和三叔,之間總有那麼一點聯係。維特根斯坦這樣解釋家族相似:“我想不出比‘家族相似性’更好的表達式來刻畫這種相似關係:因為一個家族的成員之間的各種各樣的相似之處:體形、相貌、眼睛的顏色、步姿、性情等等,也以同樣方式互相重疊和交叉。所以我要說:‘遊戲’形成於一個家族。”關於這一點,他還有一個非常經典的比喻。他以數的概念為例來說明“家族相似性”。他說:“我們把數的概念加以擴展就如同在紡繩時把一些纖維繞在另一些纖維上一樣。繩子的強度並非在於有一根貫穿全長的纖維,而是在於許多纖維互相重疊。”
皮爾士原則
皮爾士原則,即實證主義原則。是實用主義的創始人皮爾士所確立的意義標準。皮爾士認為,科學方法的任務是要獲得真理,確定信念。信念是以觀念的形式存在的。為了確定信念,獲得真理,首先必須使我們的觀念清楚明白,也就是澄清觀念的意義。在皮爾士看來,如果一個人的主要興趣是真理,那麼把觀念的意義弄清楚是必須滿足的一個基本條件。如果對我們的觀念或信念的意義茫然無知,就不可能獲得真理,也不可能知道我們如何去尋找真理。因為一個觀念的真或假是在我們明確了該觀念的意義之後對它所作的評價。
在皮爾士看來,觀念的意義就是它在我們的行動中所引起的實際效果。他指出:“為了弄清楚一個理智概念的意義,人們應當考慮從這個概念的真理必然產生什麼可能的、實用的結果,而這些結果的總和將構成這個概念的全部意義。”他還指出:“一個觀念的意義完全在於那觀念在人生行為上所發生的效果。凡試驗不出什麼效果來的東西,必定不能影響人生的行為。所以我們如果能完全求出承認某種觀念時有哪些效果,不承認它時又有哪些效果,如此我們就有了這個觀念的完全意義了。除掉這些效果之處,更無別種意義。”皮爾士的意思很清楚,即任何一個觀念隻要能在我們的行動中引起某種實際效果,就是有意義的,不能引起實際效果的觀念,就是無意義的。總之,“意義就是效果”。這就是被稱之為“皮爾士原則”或“實用主義原則”的實用主義的意義標準。
意識流
意識流,是實用主義的代表人物、美國哲學家威廉·詹姆士提出的一個概念。他認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純粹經驗”構成的,那麼,什麼是純粹經驗呢?詹姆士認為,純粹經驗就是“純粹”狀態中的經驗,是“平實無華的未經限定的現實性”;“未經限定”就是“還未分別成為事物和思想,僅僅是可以潛在地歸類為客觀事實或某人關於事實的意見”。詹姆士把純粹經驗稱之為“當前的瞬間場”、“一個簡單的這”。他認為,純粹經驗不是由什麼“一般材料”做成的,它是由“這”做成的,出現了什麼它就是什麼做成的,它是由空間、強度、扁平、棕色、沉重或其他東西做成的。“經驗僅僅是所有這些可感覺性質的一個集合名稱”。所以,“純粹經驗”就是指在當前的一瞬間出現的各種零碎的、孤立的“感覺群”。
詹姆士又把純粹經驗稱之為“感覺的一種原始混沌”,或“思想流”、“意識流”、“生活之流”。他說:“我把直接的生活之流叫做純粹經驗,這種直接的生活之流供給我們後來的反思與其概念性的範疇以物質材料。隻有新生的嬰兒,或者由於從睡夢中猛然醒來,吃了藥,得了病,或者挨了打而處於半昏迷狀態中的人,才可以被假定為具有一個十足意義的對於這的純粹經驗,……在這種狀態中的純粹經驗不過是感情或感覺的別名。”所以,在詹姆士看來,純粹經驗又是一種隻能感受而不能下定義的非理性的本能、體驗。
哲學人物
唯意誌論的創始人——叔本華
阿圖爾·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1860年),德國哲學家。他繼承了康德關於現象和物自體之間的區分。不同於他同代的費希特、謝林、黑格爾等取消物自體的做法,他堅持物自體,並認為它可以通過直觀而被認識,將其確定為意誌。意誌獨立於時間、空間,所有理性、知識都從屬於它。人們隻有在審美的沉思時逃離其中。叔本華將他著名的極端悲觀主義和此學說聯係在一起,認為意誌的支配最終隻能導致虛無和痛苦。他對心靈屈從於器官、欲望和衝動的壓抑、扭曲的理解預言了精神分析學和心理學。他文筆流暢,思路清晰,後期的散文式論述對後來哲學著作的詩意化產生了較大影響。
叔本華是唯意誌論哲學的創始人,黑格爾絕對唯心主義的反對者,新的“生命”哲學的先驅者。他拋棄了德國古典哲學的思辨傳統,力圖從非理性方麵來尋求新的出路。他對人間的苦難甚為敏感,認為哲學回答的是世界和人類的本質、本原問題,而真正的本質、本原應當從人的內心深處去尋找,這就是人的意誌或下意識的生命本能的衝動,或生存(生活)意誌。在叔本華看來,人生就是一種痛苦,一個人所感受的痛苦與他的生存意誌的深度成正比。生存意誌越強,人就越痛苦。要擺脫痛苦的途徑隻有一條,就是拋棄欲求,否定生存意誌。他認為一個人可以通過藝術創造和欣賞來暫時解脫痛苦,但最根本的解脫辦法是,進入佛教的空、無的境界。
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尼采
弗裏德裏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年-1900年),德國著名哲學家,唯意誌論的主要代表。他是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同時也是卓越的詩人和散文家。尼采出生在德國的一個牧師家庭,從小受到傳統的宗教教育。他自幼體弱多病,性情孤僻,但在智力上聰穎過人。10歲就開始寫詩、譜曲。童年時代的尼采是一個循規蹈矩的孩子,在讀《聖經》時,往往會感動得流出眼淚。然而尼采後來卻成為西方社會秩序的破壞者。尼采5歲時父親去世,母親將他和妹妹撫養長大。他自幼就以自己是貴族的後裔而感到自豪。1864年,他進入波恩大學學習神學和古典語言學,一年後轉入萊比錫大學,主攻語言學,同時對文藝和哲學感興趣。在那裏,他接觸到了叔本華的《作為意誌和表象的世界》,並深受其感動,他認為在這個時代深感痛苦的人,一定要懂得叔本華。從此他接受了叔本華的意誌主義哲學。1869年,尼采24歲,學業優良的他尚未畢業,就被聘為瑞士巴塞爾大學的古典語言學教授。但尼采並未在語言學道路上走多遠就轉向了哲學思考。1879年,他因病無法教學而辭職。以後的10年,他輾轉意大利、法國、瑞士各國,求醫治病。這10年又是尼采健康惡化、精神病傾向日益明顯的10年,然而也是他哲學思想趨向成熟的10年。這時的尼采,才思泉湧,奇文迭出,他的著作大多出自這一時期。1889年,他完全陷於精神病,被送進精神病院,後來到魏瑪休養,直至1900年逝世。
尼采是最早對西方現代社會進行批判的,然而他的學說在他的時代卻沒有引起人們重視。直到20世紀,他的哲學思想才引起重視。後來的生命哲學、存在主義、弗洛伊德主義、後現代主義、都以各自的形式回應了尼采的哲學思想。
精神分析之父——弗洛伊德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1939年),奧地利精神病醫生及精神分析學家。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弗洛伊德1856年5月6日生於摩拉維亞,1939年9月23日卒於英國。1873年進入維也納大學,1881年獲醫學博士學位。他在求學時看到J.布羅伊爾醫生用催眠法治療癔病,又於1885-1886年間就學於J.-M.夏爾科,從此深信神經症可以通過心理治療而奏效。他曾用催眠治病,後創始用精神分析療法。他認為被壓抑的欲望絕大部分是屬於性的,性的擾亂是精神病的根本原因。
作為一名精神病醫生,他從患者那裏發現了在常人身上難以發現的秘密。而作為哲學家的弗洛伊德,則是將其在精神病學中發現的秘密引申到藝術、宗教和道德領域,提出了“潛意識”、“自我”、“本我”、“超我”、“俄狄浦斯情結”、“性衝動”(力比多)等概念,對哲學、心理學、美學甚至社會學、文學等都有深刻的影響。正因為此,弗洛伊德被世人譽為“精神分析之父”。但他的理論自誕生到如今,卻一直飽受爭議。弗洛伊德幾乎終生每天抽一盒雪茄,直到1939年9月23日因下顎癌用安樂的方式死去世。
現代心理學的鼻祖——榮格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arl Gustav Jung,1875年—1961年),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在世界心理學界都享有很高的評價,是現代心理學的鼻祖之一。
在人格結構問題上,榮格提出把人格分成三個層次,即意識、個體潛意識和集體潛意識。榮格畢生致力於人類心靈奧秘的探索。他的一生著述浩繁,他的思想博大精深,他的研究學貫中西。他所創立的分析心理學不僅在心理治療中成為獨樹一幟的學派,而且對哲學、心理學、文化人類學、文學、藝術、宗教、倫理學、教育等諸多領域都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值得一提的是,榮格對東方文化和宗教一直很感興趣,並借用到了自己的理論當中。在他生前,曾寫過幾篇文章,論及心理學和東方宗教。他的涉獵很廣,藏傳佛教,印度瑜伽,中國的道學和易經,日本的禪學和東方的冥想,都有過深入的思考。他還曾引用過中國煉金術的理論和佛教的曼陀羅圖治療過精神病。榮格曾不諱言地說,他的心理學理論,除了一部分來自“臨床心理學經驗”之外,另一部分則是來自外部渠道與途徑,它包括了東方宗教在內的所有學問。榮格的著作《心理學與宗教:西方與東方》,算是他對禪佛學問的最佳注釋。
與弗洛伊德的關係破裂以後,榮格開始了他的危險曆程。此時的他,39歲,猶如走入一條死胡同,朋友和同事們都背棄了他。他也對科學書籍不感興趣。在1914年時,他辭掉了職位,開始了一連串的旅行,並專心地探討自己的潛意識。他隱居在蘇黎士湖旁完全按照自己設計規劃的塔樓式住屋中。他在這個安靜、能和大自然合而為一的地方默默地思考著,陪伴他的是在1925年前往東非途中所遇到的英國女人露絲·貝利。太太艾瑪早在1955年就過世了。1961年6月5日,生命中的最後一天,他飲下最後一瓶葡萄酒,這位當代思潮中最重要的變革者和推動者,安然地病逝於湖上的家中。
法國的弗洛伊德——拉康
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1901年—1981年),是法國的精神醫生,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最具獨立見解,而又是最有爭議的歐洲精神分析學家,被稱為“法國的弗洛伊德”。拉康嚴厲批評偏離弗洛伊德潛意識理論而走向“自我心理學”的美國式精神分析學派。在美國,精神分析治療集中於自我意識,解釋病理性心理防禦,並促進無衝突矛盾的適應能力的成長。拉康全盤否定這種做法。根據他的觀點,無衝突境界不存在的“自我”是敵視潛意識與主要精神分析過程的。他認為精神分析是一種谘詢,而不是一種治療。拉康以他典型的玩弄文字遊戲的手法,諷刺美國試圖將精神分析變成一門實踐科學的研究,是“無心理”和“周圍心理”。英語“實踐”一詞experimental拆成兩半就成了“無心理”(ex-mental)和“周圍心理”(per-mental)。對拉康來說,那種用動物進行的研究排除了心理的概念,因為心理必然與語言、意義和價值觀念相關聯。
拉康的著作神秘、隱晦、富於技巧而有詩意,讀來艱澀難懂。存在主義、新黑格爾理論和語言學理論都對拉康有很大影響。尤其是其後期的著作更加令人難懂,因為他將拓撲學和數學,置於他理論的中心地位。A·斯通曾經這樣評價拉康:“他是法國知識分子中激進思想的中心人物,並對西方的文學和社會批評極感興趣。他所使用的臨床方法受到有關組織精神分析學家的反對。最為突出的一點是,他有時隻經過5-10分鍾的談話就結束診治。然而,拉康反過來則攻擊精神分析的協會組織,說它隻是追求與維護它的會員們的‘權威’。他宣稱精神分析不過是對患者要求的一種‘應召’,精神分析者隻能對他自己具有權威。
生命哲學的創始人——狄爾泰
狄爾泰(Dilthey Wilhelm,1833年—1911年),德國哲學家,生命哲學的奠基人。他出生於萊茵省,早年就讀於柏林大學,獲博士學位,曾任巴塞爾大學、基爾大學、柏林大學等大學的哲學教授,被當代一些西方哲學家譽為“德國現代哲學的鼻祖”。早在19世紀60年代末,他就作為曆史學家和藝術學家而開始其文學、哲學活動。後在叔本華等意誌主義和新康德主義的影響下,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觀,創立了生命哲學。在哲學主張上,他嚴格區分了自然科學與精神科學,並以生命或生活作為哲學的出發點,認為哲學不僅僅是對個人生命的說明,它更強調人類的生命,指出人類生命的特點必定表現在時代精神上,但他卻把生命解釋為某種神秘的心理體驗。主要哲學著作有《精神科學引論》、《哲學的本質》、《精神科學中的曆史世界結構》等。
價值倫理學的奠基人——馬克斯·舍勒
馬克斯·舍勒(Max Scheler,1874年—1928年),是20世紀初德國著名的哲學家,是與胡塞爾齊名的現象學者,價值倫理學的奠基人,哲學人類學的開創者。他曾就讀於慕尼黑大學、柏林大學、耶拿大學,1897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00-906年任耶拿大學講師。1907年轉往慕尼黑大學任教,參與現象學運動,參加慕尼黑學派的活動。1910年,由於一些與教學無關的理由,他不得不辭去慕尼黑大學的教職,潛心著述。1917年先後出任日內瓦和海牙的外交官。1919-1927年,他重返學園生活,任科隆大學哲學和社會學教授兼社會學研究所所長。1928年,他剛剛開始在法蘭克福大學的教學,便因中風而突然去世。
海德格爾曾說:“舍勒是全部現代哲學最重要的力量。”舍勒一生很少像一位書齋學者那樣循守常規,隻要環境許可就盡可能遠離當時所爭論的問題。舍勒的哲學棲所是咖啡館,他是以一種生活於時代之中並為了時代而生活的強烈意識從事哲學研究的。而這個時代就是他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就預見到的危機和轉變的時代。正是這種為時代而生活的強烈意識,促使他把倫理學和哲學人類學當作他一直關心的中心問題,並進而推動和貫穿了他整個哲學思想的發展。
直覺主義的集大成者——柏格森
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年—1941年),是法國20世紀上半期最負盛名的哲學家之一。他出生於巴黎,父母親都是猶太血統的後裔,父親是位音樂家。柏格森少年時代喜歡數學和文學,並在這兩個方麵表現出不凡的才能。1878年,他考入法國著名的巴黎高等師範學校,獲文學博士和哲學博士學位。1898年起,他先後在巴黎高等師範學校和法蘭西學院任哲學教授,1914年當選為法國科學院終身院士,在法國學術界享有很高的聲譽。他的作品文辭華美、筆調優雅,善於表達人們玄妙的內心世界和對理想目標的渴求,故於192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此外,他還擅長講演,他講授的哲學課獲得極大的成功,當時許多藝術家、思想家、宗教人士,甚至一些追逐時髦的巴黎上流社會人物都慕名前往聽課,一時間法國出現了“柏格森狂”。他晚年接近天主教會,但並未正式成為天主教徒。1941年1月4日在巴黎去世,享年82歲。
柏格森哲學公開舉起非理性的旗幟,圍繞時間—生命問題,提出一係列與當時思想界相左的新見解。這些見解既吸收、利用了現代自然科學成果,又試圖超越科學和理性,達到一種“新的形而上學”。它以生命之流為基石,以時間為本質,以直覺為方法,包羅與人有關的一切理論領域。在其哲學思想中,既有19世紀法國一連串意誌中心說的幽靈,又有當代存在主義的先聲。他企圖想用一種學說圓滿地解決一切哲學的對立和爭論,而結果遠遠沒有達到他所企求的目標。但是,他的哲學思想對現代哲學、科學、文學與宗教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