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定期健康檢查(四)(3 / 3)

檢查的目的

因為尿膽紅素是膽紅素變化而成的物質,故肝病變或發生黃疸時,尿膽紅素值也會上升。為檢查肝病變和黃疸時常做此項檢查。

相關疾病

呈陽性反應時

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疑似溶血性黃疸等。

發熱性疾病及便秘、心功能不全時,有時也會有陽性反應,所以需要再做檢查。

呈陰性反應時

膽道完全閉塞,長期使用抗生物質。

53歲男性尿膽紅素(+)

慢性肝炎

肝功能檢查GOT、GPT、LDH、ALP、GGT值呈中等高值,膠質反應(TTT、ZTT)也呈陽性反應,總尿膽紅素值稍微偏高。超聲檢查得知脾髒腫大且合並有糖耐量異常。需至肝髒專科醫師處做治療及定期檢查。

53歲男性尿膽紅素(-)

膽石症、慢性肝炎

肝功能檢查GOT、GTP、LDH、ALP、GGT、TTT、ZTT顯示為中等高值。總尿膽紅素值為升高,顯示有黃疸現象,超聲檢查示有膽結石,合並有糖耐量異常。需做膽結石手術前的詳細檢查。

59歲女性尿膽紅素(-)

肝硬化

肝功能檢查GOT、GPT、LDH、GGT、TTT、ZTT數值偏高,白細胞減少、血小板數也減少,有出血的傾向。總尿膽紅素值為正常,沒有黃疸的現象。應避免過度勞累,聽從主治醫師的指示,接受治療。

尿沉渣正常值紅細胞0~3/每視野白細胞0~5/每視野

上皮細胞:少數/每視野結晶成分:少數/每視野圓柱細胞:陰性/每視野。

何謂尿沉渣

將剛排泄出的尿液置於離心分離器中,尿的液狀部分會往上升,尿中的細胞、血球、尿酸結晶、細菌等會往下沉澱。將此種沉澱物放在顯微鏡下觀察,以檢驗何種成分增加的檢查項目稱為尿沉渣檢查。

檢查的目的

當尿蛋白及尿潛血反應異常時,即做尿沉渣檢查,因為可從增加的成分中推斷病情,而且不僅針對腎髒及尿路的疾病,對其他各種疾病的診斷也很有幫助。

相關疾病

紅細胞增加尿路結石、尿路腫瘤、尿路感染(腎盂腎炎、膀胱炎、腎結核)、腎炎、腎病綜合征、IgA腎病、結締組織病、特發性腎出血、多發性囊腫、腎下垂、外傷。

白細胞增加尿路感染。

腎上皮細胞增加慢性炎症、惡性腫瘤。

圓柱細胞腎盂腎炎、腎病綜合征。

玻璃圓柱缺乏診斷價值。

顆粒圓柱腎實質的疾病。

42歲女性紅細胞數多/每視野,白細胞3~5個/每視野,扁平上皮細胞0~1個/每視野,移行上皮細胞5~8個/每視野以往曾有腎結石的病史,從這一次疼痛又發作來看,懷疑是尿路結石。需至泌尿科做詳細的檢查。

45歲男性紅細胞0~1個/每視野,白細胞0~2個/每視野,硝酸鈣結晶體(+),扁平上皮0~1個/每視野。

47歲男性紅細胞10~20個/每視野,白細胞0~2個/每視野,扁平上皮1~3個/每視野。疑IgA腎病

血清肌酐數值稍高,但血清IgA值偏高。需做其他詳細的腎功能檢查。

糞便潛血反應正常值陰性(-)

何謂糞便潛血反應

消化道出血時,糞便即會混雜著血液。微量出血肉眼無法辨識時,即可以試紙的顏色變化做判斷,此謂之糞便潛血反應檢查。

過去的檢驗方法需要限製飲食和藥物,但最近則可利用免疫反應,即以對血液產生反應的方法來做糞便檢查。

檢查的目的

檢查食管、胃腸等消化道有無出血的情形。糞便潛血反應若是陽性,則需做更詳細的檢查;若還是陽性,就需做X線檢查,以檢查是否有胃潰瘍等的出血疾患。

相關疾病

上消化道出血胃、十二指腸潰瘍、胃癌、食管癌等。

下消化道出血痔瘡、潰瘍性結腸炎、大腸息肉、大腸癌、痢疾、腸傷寒等。

其他血液疾病、鼻出血、齲齒導致的出血等。

52歲男性糞便潛血反應陽性(+)

家族性結腸癌性息肉

胃鏡及直腸鏡檢查並無異常,但糞便潛血反應呈陽性,故需做灌腸檢查以檢測整個大腸部分(灌腸檢查確認為大腸息肉,活組織檢查證實為異常細胞)。

56歲女性糞便潛血反應陽性(+)

痔瘡

證實出血的原因為內痔所引起。為了治療而做進一步的複檢,再做一次糞便潛血反應檢查。

55歲女性糞便潛血反應陰性(-)

胃癌

糞便潛血反應雖為陰性,但腫瘤標誌物CEA值很高,以胃鏡檢查發現異常。需要入院做更詳細的胃部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