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非洲地理——被赤道分割的大陸(3)(2 / 3)

那麼,“十字架”橫向的線條是什麼呢?答案是赤道。肯尼亞大致在北緯5°、南緯4°之間,因而,赤道橫穿肯尼亞。

由此,橫向的赤道與縱向的東非大裂穀,在肯尼亞的境內相交,構成了一個“十”字。肯尼亞的“東非十字架”的名稱由此而來。當然,東非大裂穀是肉眼可以看見的,而赤道則是看不見的,這一實一虛兩條線,虛的部分,需要靠想象力來填補。

15.好望角是如何被發現的?

好望角是位於非洲西南端的一個楔子狀的岬角,深深地插入海洋中。好望角在被叫作“好望角”之前,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風暴角”。

事實上,風暴角這個名字與該地的情況頗為符合。來自莫桑比克的厄加勒斯暖流與南極洲的本格拉寒流交彙於此,形成巨大的對流,因而,好望角常常波浪滔天。同時,這裏也較多暴雨。總之,對於航海之人來說,風暴角可不是一個吉祥的地方。在好望角被歐洲人發現之前,非洲土著出海時,對好望角應當是唯恐避之不及的。

13世紀末,威尼斯商人馬可·波羅在其遊記裏,將東方描述成遍地黃金的富庶之地,這使得歐洲各國對東方這塊神秘的土地充滿了無盡的幻想與渴望。但是,彼時,盛極一時的奧斯曼帝國控製著歐洲通往亞洲的海陸通道,於是,歐洲國家隻得另辟蹊徑,探尋海上新航路。15世紀,葡萄牙和西班牙王室資助了大量的海上探險家,以尋找新航路,迪亞士便是其中的探險家之一。

1486年8月,迪亞士率領他的探險船隊,從葡萄牙的裏斯本出發,開始了探險的航程。原本,迪亞士是想繞過非洲南端,抵達印度。結果,當迪亞士一行抵達非洲西南部的海域時,遭遇了空前的風暴。在滔天的巨浪中,船隊裏多艘船隻被大海吞噬,僥幸沒有被掀翻的船隻,也被衝得遠離了陸地。死裏逃生的迪亞士及其船隊開始一路向北航行尋找陸地。經過多日的航行,他們遠遠望見非洲西南的那個岬角,那一日,那裏的天氣罕見晴朗,水麵分外平靜,但迪亞士剛剛經曆過死神的考驗、失去很多夥伴,遂將其命名為“風暴角”,以紀念過去的那場風暴。

之後,迪亞士一行放棄了繼續東行,開始返航。當迪亞士將他們的經曆向葡萄牙國王報告時,國王不滿風暴角這個名字,認為其寓意不好,還會挫傷後來的探險家的積極性。對於探險家來說,這個岬角應該是他們一路往東、在富庶的東方尋找黃金的希望之角,所以,便下令將該岬角命名為“好望角”(Cape of Good Hope)。

16.非洲各國的國境線為什麼大都是直線?

如果拿起亞洲或歐洲的地圖,便會發現亞歐各國的國境線都是彎彎曲曲、呈不規則狀的,但若是拿起非洲地圖,便能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非洲各國的國境線大都是直線。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個現象呢?

這還得從歐洲的殖民主義說起。早在歐洲的殖民者踏上非洲這片土地之前,非洲基本上無國界可言。雖然古埃及人早在公元前4000年就已經懂得如何利用尼羅河的汛期發展農業,但這裏大部分的原住民仍然以大大小小的部落為單位,逐水草而居。歐洲的資本主義者在進行資本的原始積累時,在世界範圍內進行了瘋狂的殖民掠奪,與歐洲僅僅隔地中海相望的非洲自然未能幸免。但當歐洲各國的殖民者踏上這片土地的時候,如何劃分殖民勢力範圍,便成了一件棘手的事情。

於是,英國、法國、德國等殖民者便在談判桌上劃定了各自的殖民範圍。這些殖民者拿著非洲地圖、筆和直尺,在談判桌上,將國境線圈了出來,而亞、歐等國的國境線卻是通過幾千年的戰爭、和平、分裂、統一交替才形成的。

由此,大致奠定了如今非洲國境線的格局:以經緯度劃分為主(如埃及與利比亞的交界處、埃及與蘇丹的交界處、安哥拉與讚比亞交界處的部分國境線,都是或以經度或以緯度來劃分的),幾何直線劃分次之(如阿爾及利亞和尼日爾的交界處、利比亞與乍得的交界處),山脈或河流等自然國境線最少(如坦桑尼亞和剛果民主共和國,便是以剛果河為國境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