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非洲地理——被赤道分割的大陸(3)(1 / 3)

12.你知道東非大裂穀嗎?

從高處俯瞰非洲,便會發現非洲東部有一條巨大的“傷痕”,自非洲東南部莫桑比克起,縱穿非洲,抵達約旦河穀以西。這條“傷痕”,便是有“地球上最大的傷痕”之稱的東非大裂穀(Great Rift Valley)。

大裂穀全長約6500千米,平均寬度達48~65千米,由南起自讚比西河河口,一路北上至馬拉維湖,再在馬拉維湖北部分作東、西兩支。其中,東支裂穀帶由於斷裂較大、輪廓較明顯而成為主裂穀,大致是沿維多利亞湖東側,向北經坦桑尼亞境內的埃亞西湖、納特龍湖,經肯尼亞的圖爾卡納湖,經埃塞俄比亞高原的阿巴亞湖、茲懷湖,經紅海,直至死海和約旦河穀。西支裂穀則是沿著維多利亞湖西側,由南向北一路穿過坦噶尼喀湖、基伍湖、愛德華湖、艾伯特湖,然後直抵蘇丹境內白尼羅河附近,隨後慢慢消失。

由對整個大裂穀的走向描述我們發現,大裂穀兩邊盡是湖泊,事實上,大裂穀造就了大大小小30多個湖泊,這些湖泊的確成為了大裂穀的地標性存在。當然,大裂穀在造就許多湖泊的同時,也造就了許多奇山。大裂穀沿線存在大量的懸崖,同時,也林立無數的險峰,如著名的乞力馬紮羅山。這些湖泊與山峰,共同構成了東非大裂穀沿線旖旎的風光。山上景色壯美,湖上風光秀麗;山頂白雪皚皚,湖畔鳥鳴啾啾;山上雜花生樹,湖上波光粼粼。總之,東非大裂穀是大自然向世人展現的一條美麗的傷口。

關於東非大裂穀的成因,大致有兩種學說。一種是板塊漂移學說,持該學說者認為,非洲大陸與阿拉伯半島一直在向相反的方向擴張,擴張的結果一方麵是使大裂穀形成,一方麵改變了地殼的壓力,使得大裂穀底部受擠壓的部分升高,從而形成大量的火山。在板塊漂移學說的支持者看來,亞丁灣極有可能也是在這種作用下形成的,他們預言,幾億年之後,非洲大陸將會徹底同阿拉伯半島分開。持反對意見者則認為,東非大裂穀是因單純的地殼下沉而形成的,並沒有地殼的平行移動。也就是說,在東非大裂穀形成之初,這裏的地殼發生了斷裂,並在漫長的地質過程裏,斷裂的部分慢慢下陷,從而成為了如今這般模樣。

13.非洲哪些地區容易發生地震?

通常情況下,容易發生地震的地方便是地殼活動頻繁的地方。因而,要想知道非洲哪些地方較容易發生地震,則需要知道非洲哪些地方的地殼活動比較頻繁。本章上一節剛剛提到東非大裂穀,顯然,東非大裂穀的形成,便是該地地殼活動頻繁的證據。

事實上,在世界地震帶分布圖上,我們可以看到,對非洲有影響的地震帶有兩條,一條是東非大裂穀一線的大陸斷裂地震帶,另一條是大洋海嶺地震帶。大洋海嶺地震帶的一支,由東南-西北走向跨過印度洋,頂端直抵非洲東角,並與大陸斷裂地震帶相接。此外,在非洲西部,亞速爾群島處於大洋海嶺地震帶上,這裏的地殼活動也較為頻繁。亞速爾群島最近的一次地震發生於2013年4月,震級5.8級。

因而,從總體上來看,非洲最容易發生地震的地方主要有兩個,一個是非洲西部的亞速爾群島,另外一個是非洲東部的沿東非大裂穀一線的地方,這裏的地殼活動相當頻繁,曆史上發生的地震不計其數,且通常還會伴隨著火山噴發。

14.肯尼亞為何被稱為“東非十字架”?

一直以來,肯尼亞還有另外一個名稱,叫作“東非十字架”。不了解的人往往會以為,這個名稱或許跟宗教信仰有關,事實上,這個名稱完完全全源於地理上的原因。下麵,我們就來看看,肯尼亞“東非十字架”的名稱是怎麼來的。

肯尼亞位於非洲東部,東鄰索馬裏,北接埃塞俄比亞、蘇丹,南連坦桑尼亞,西毗烏幹達,東南瀕印度洋。肯尼亞除了東南部分擁有少量的沿海平原之外,其餘大部分土地處於東非高原上。而東非大裂穀的東支,則縱向將肯尼亞切成兩半。裂穀周圍密布著大大小小的湖泊,裂穀兩岸懸崖高聳、峭壁林立。總之,肯尼亞境內的裂穀部分,既深且寬,輪廓十分清晰。這東非大裂穀,便是肯尼亞“十字架”縱向的線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