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後便是煮咖啡了。伴隨著咖啡壺裏水的沸騰,咖啡的香氣混合著沒藥的氣息開始在四周蔓延。這是整個咖啡儀式裏最美妙的時刻。
當氣味將其對人體感官的調動功用發揮到最大時,咖啡已經煮好了。大家還沉浸在那美妙的氛圍裏,主持儀式的女子早已將咖啡一杯一杯地斟出,這幾杯,也就是第一輪煮出的咖啡,叫作“阿布”,味道十分濃鬱,深受嗜咖啡之人的喜愛。據不少喝過“阿布”的人說,喝過“阿布”,再喝別種咖啡,大有“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感覺。“阿布”之後,咖啡壺中的咖啡沫還會再煮兩輪,後兩輪煮出的咖啡,分別叫作“托拿”和“伯卡”。從“阿布”到“托拿”,再到“伯卡”,咖啡的味道越來越淡。
至“伯卡”飲完,一場埃塞俄比亞的咖啡儀式也進入了尾聲。
整個咖啡儀式的過程不僅是對埃塞俄比亞人製作咖啡的技術和耐心的考驗,還有埃塞俄比亞人世代累積起來的、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心得體會,更是他們皈依信仰、尋求內心平靜的方式。
16.什麼是“尼羅河泛濫節”?
尼羅河泛濫節是埃及於每年6月至10月尼羅河洪水泛濫期間舉行的一係列慶典活動。
尼羅河泛濫節的“開場白”是“落淚夜”。之所以有這樣一個唯美的名字,源自埃及一則古老神話。相傳,埃及“九神”之一的奧西裏斯被自己的弟弟害死之後,他的妻子伊西絲傷心欲絕,終日以淚洗麵。不想,這些淚水全部彙流至尼羅河,導致河水暴漲,淹沒了大片的農田。埃及人為了安慰伊西絲,同時也為了讓她停止哭泣好讓埃及免於水患,便開始敲鑼打鼓、唱歌跳舞,以讓她忘記傷心。埃及人的努力奏效了,伊西絲果然停止了哭泣,並且露出了開心的笑容,此後,埃及人舉辦“落淚節”的傳統便流傳了下來。
每年的6月17日或18日晚上,埃及人無論男女老幼悉數穿上節日的盛裝,擁向尼羅河邊,向河神的木雕像行禮。傳統的“落淚夜”要從部落裏選出最美麗的少女獻給河神,美其名曰“河神的婚禮”,事實上就是人祭。而現在,人們廢止了人祭,而以歌舞、水上表演等更加文明的方式度過“落淚夜”,部分地方即使保留著向河神獻新娘的傳統,也是以雕像代替真人了。8月,尼羅河的洪水漲至最高,此時,埃及人還會再舉辦一場更為盛大的慶典。這期間,大到首都開羅,小到不知名的小鎮與村莊,埃及舉國都會沉浸於節日的狂歡之中。10月,洪水退去,人們的狂歡也隨之結束,然後開始進入農忙季節。
可能我們很奇怪,河水洪患是人類曆史上最難治理也最不願見到的災難之一,埃及人為什麼還要在尼羅河泛濫時節慶祝呢?
這要從尼羅河的水文特征以及它對於埃及人的意義說起。
尼羅河是埃及的母親河,也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古埃及文明的發祥地。這條由南向北最終注入地中海的世界第一長河,中途流經盧旺達、布隆迪、坦桑尼亞、肯尼亞、烏幹達、剛果(金)、蘇丹、埃塞俄比亞、厄立特裏亞和埃及等國,是一條名副其實的國際河流。
埃及處於撒哈拉沙漠以北的非洲,其土地原本應是幹旱貧瘠的,正因為尼羅河的存在,為其流域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源,從而使其形成了沙漠中狹長的帶狀綠洲。每年的6月至10月,都是尼羅河中下遊的固定汛期,這期間,河水高高地漫過河床,淹沒兩岸的田地,人們隻好選擇在地勢較高的地方暫時居住。10月汛期一過,河水水位下降,大量泥沙土壤在河兩岸淤積下來,為農作物的生長帶來豐富的營養。這時,人們重新開墾種植。與其他地方的土地因為年複一年的耕種而最終變得貧瘠有所不同,尼羅河兩岸的土地因為年年泛濫、年年淤積而始終肥沃。正因如此,尼羅河的洪汛非但不是水災,反而會為人們帶來好收成和福祉。也正因如此,尼羅河的泛濫對埃及人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人們便以尼羅河泛濫節來感謝河神的恩典,並祈求其繼續護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