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經閣

佛光禪師是中國曆史上有名的禪宗大師,與大文豪白居易頗有交情。白居易生平的誌行可概為“外以儒行修其身,內以釋教治其心,旁以山水風月歌詩琴酒樂其誌”,這與佛光禪師的影響不無關係。

公元832年,白居易重修洛陽香山寺,並與佛光禪師結香火社以修佛事,發願往生西方,不怠不惰,以迄終年。

有一天,佛光禪師門下弟子大智,出外參學20年後歸來,正在法堂裏向佛光禪師述說此次在外參學的種種見聞。佛光禪師總以慰勉的笑容傾聽著,最後大智問道:“老師,這20年來,您老一個人還好?”

佛光禪師答道:“很好,講學、說法、著作、寫經,每天在法海裏泛遊,世上沒有比這種更欣悅的生活,每天,我忙得好快樂。”

大智關心地說:“老師,您應該多一些時間休息!”

佛光禪師說:“你休息吧,有話我們以後慢慢談。”

清晨,大智隱隱在睡夢中就聽到佛光禪師的禪房傳出陣陣誦經的木魚聲;白天佛光禪師總是不厭其煩地對一批批來禮佛的信眾開示,講說佛法;晚上一回禪堂不是批閱學僧心得報告,便是擬定信徒的教材;每天總有忙不完的事。

好不容易看到佛光禪師剛與信徒談話告一段落,大智爭取這一空當,搶著問佛光禪師道:“老師,分別這20年來,您每天的生活仍然這麼忙著,怎麼都不覺得您老了呢?”

佛光禪師道:“我沒有時間覺得老呀!”

“沒有時間老”這句話後來一直在大智的耳邊回響。

浮世繪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以現在人均壽命計算,人一生將占有50多萬個小時,除去睡眠時間也有30多萬個小時。人的一生是消耗時間的過程,不同的是每個人對時間的利用和發揮是不一樣的,因而實際生命的長短也是不一樣的。比如:以分計算時間的人比用小時計算時間的人要多擁有59倍的時間;以秒計算時間的人則又要比用分計算時間的人多擁有59倍的時間。對於珍惜時間的人來說,時間就這樣不斷增加,甚至是成倍地增加。

所以說,時間無限,生命有限。在有限的生命裏能倍增時間的人就擁有了做更多事情的資本。

時間的寶貴,在於它既是一個公平地分配給每個人的常數,又是一個變數,對待它的態度不同,獲得的價值也就有天壤之別。時間就像在冥冥中操縱一切的神靈,它決不會辜負珍惜它的人。時間給予珍惜它的人的回報是豐厚的,時間對人的報複也是無情的。

有人曾這樣設想:我願意站在路邊,像乞丐一樣,向每一位路人乞討他們不用的時間。願望是美好的,如果真能乞討到時間,相信所有人都會甘做這樣的“乞丐”。

然而,懶惰的人把許多寶貴的時間都給浪費掉了,每日得過且過,虛度著自己的年華。隻有勤奮的人、做事講求效率的人、懂得科學支配時間的人,才可以把一天24小時變成25小時甚至更多。

時間是乞討不來的,時間隻會提醒你切莫在生活的沙灘上擱淺,激勵你不斷開拓前進。對於酷愛時間的人,時間則給予熱情的報答;對於奮力趕超的人,時間將無私地幫助他超越歲月。可是,對於輕視時間的人,時間會嗤之以鼻,把他拋至腦後;對於揮霍時間的人,時間則一笑而過,使他一無所得;對於遺棄時間的人,時間將憤然離去,使他追悔莫及;而對於戲弄時間的人,時間就毫不留情,給予他苦果一枚。

時間管理是一門縝密、嚴謹的科學。它的目的是讓我們實現快樂而成功的人生,不是讓我們去應付時間,而是讓我們去親近時間,熱愛時間。隻有那些具有深刻時間觀念的人,才可能成為掌握時間的高手。香港的李嘉誠,為了不耽誤開會,不失約於人,雷打不動地將自己的手表撥快10分鍾,以保證準時出席或赴約。他處事果斷、老練,決不拖泥帶水。他曾在17小時內,談妥一筆29億港元的交易,隨即致電彙豐銀行,2分鍾內就安排了一筆19億港元的貸款。他經常對下屬說,早上的事,下午必須有決定或答複;假如17小時內發生的事非常繁複,則在24小時內一定答複。這就是香港首富李嘉誠對時間的態度。

靜思語

時間是一切,時間是人生最大的資本。對於搶占陣地的戰士來說,時間就是生命;對於精明能幹的商人來說,時間就是金錢;對於辛勤勞作的工人來說,時間就是財富;對於運籌帷幄的軍師來說,時間就是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