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經閣

無相禪師在行腳時,因口渴而四處尋找水源,剛好看到不遠處,有一個青年在池塘裏打水車,無相禪師趨前向青年要了一杯水喝。青年以一種羨慕的口吻說道:“禪師!有一天,如果我看破紅塵時,我一定會跟您一樣出家學道。不過我出家後,不想跟您一樣到處行腳居無定所,我會找一個隱居的地方,好好參禪打坐,而不再拋頭露麵。”

無相禪師含笑地問道:“哦!那你什麼時候會看破紅塵呢?”

青年答道:“我們這一帶就數我最了解水車的性質了,全村的人都以此為主要水源,若找到一個能接替我照顧水車的人,屆時沒有責任的牽絆,我就可以找自己的出路,我就可以看破紅塵出家了。”

無相禪師道:“你最了解水車,如果水車全部浸在水裏,或完全離開水麵會怎麼樣呢?”

青年說道:“水車的原理是靠下半部置於水中,上半部逆流而轉的原理,如果把水車全部浸在水裏,不但無法轉動,甚至會被急流衝走;同樣的,完全離開水麵也不能車上水來。”

無相禪師道:“水車與水流的關係可說明個人與世間的關係,如果一個人完全入世,縱身江湖,難免不會被五欲紅塵的潮流衝走。假如純然出世,自命清高,不與世間來往,則人生必是漂浮無根,空轉不前的。因此,一個修道的人,要出入得宜,既不抽身旁觀,也不投身粉碎。出家光看破紅塵還是不夠,更要發廣度眾生的宏願才好。使出世與入世兩者並立,這才是為人處世和出家學道的正確態度。”

青年聽後,歡喜不已地說道:“禪師您這一席話,真叫我茅塞頓開,您真是我的善知識。”

一個人如果對世間五欲六塵的生活太執著,貪愛會燒昏了頭;如果太舍棄世間的觀念,也會了無生氣。我們的生活,最好當放下的時候放下,當提起的時候提起,好像水車,要合乎中道原理才好,所謂有出世的思想,更要有入世的事業。

浮世繪

中庸之道是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優化決策之道,廣泛適用於日常生活、經濟活動、工程設計,以及治國安邦的人生悠悠萬事。英譯中庸之道為“黃金中道”,可謂實至名歸。

《論語·先進》中記載著孔子和子貢的談話。子貢問老師,子張和子夏誰好一些?孔子說,子張顯得過頭,子夏有些不夠。子貢就說是不是子張強一些,孔子的答複是“過猶不及”。

孔子的回答正應了古羅馬哲學家賀拉斯的那句名言:“美在適度。”為人處世也是如此,如果能夠把握適度的原則,那麼就會達到至善至美的人生境界。如果過了“度”,就會執迷不悟,最終的結果不堪設想。

人最致命的是沉迷和沉醉。有多少人是因為沉迷名利,而走火入魔,結果身敗名裂;又有多少人是因為沉湎酒色,而得意忘形,給自己的人生畫上句號;有多少人因為沉醉於頭頂的光環而迷失自我;有多少人是因為迷惑而像一匹脫韁的野馬,橫衝亂撞;有多少人是因為沉迷於達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擇手段,出賣靈魂,最終害人也害了自己。

強勢人群的中庸之道關鍵在於充足的自信!你有足夠的自信維護自己的強勢狀態,那麼那些無傷大雅的竊竊私語便大可一笑置之。在不違反根本原則的情況下,給處在弱勢狀態的人一點發泄的空間,不僅不會動搖自己的強勢地位,反而會因為以德服眾而讓人加倍服從。換個角度來說,如果因為一點瑕疵而采用強製手段壓製弱勢,被逼到山窮水盡的人可能會為了生存而最後一搏,從而會產生更大的衝突。

倘若身在強勢,但卻時刻擔心失去強勢的狀態,那麼可以肯定地說,此時的強勢隻是表象,在心理上該強勢已經轉變成了弱勢。倘若以為身在強勢而又一味專橫,那麼該強勢也會因為弱勢反抗數量的不斷增加而發生質的逆轉,最終成為弱勢!而中庸之道則講究退可守、進可攻,但卻引而不發靜觀其變,進而適時地因勢利導,如此作為才能真正保持強勢狀態不被輕易動搖!

靜思語

中庸的處世方式,最終的目的在於緩和矛盾。在不違反各人根本原則的前提下,它像一種潤滑劑,把人與人之間因棱角的摩擦而可能產生的矛盾及時化解,它能摒棄太過極端的做法和偏激的思想,從而讓我們少生許多不必要的煩惱,而且在可能的衝突中避免不必要的傷害,及時保護好自己。正是這種寬廣的胸襟和“大智若愚”的智慧,讓我們在莫測的世事滄桑麵前處變不驚,左右逢源。這便是中庸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