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經閣

唐代仰山慧寂禪師,廣州人,俗姓葉,九歲時,父母便送他到廣州和安寺出家,到了十六歲時,父母又後悔不該送他出家,故又想盡方法,把他接回家來,令他還俗,準備完婚。慧寂知道後,大驚,著急地問道:“這是為什麼呢?”

慧寂的父親回答道:“從前我和你母親之所以要送你到寺院裏出家,是因為有一個算命先生說你命中犯凶煞,如果不投入僧門,求菩薩的庇護,便無法撫養長大。現在你已經度過了厄運,可以還俗,繼承葉家香火,我與你母親已為你安排好一門美滿姻緣,你又何必執意回到寺裏過清苦的生活呢?”

慧寂聽後,不覺悲痛萬分,一方麵覺得父母用心良苦,恩情深重,一方麵又覺得雙親在利用佛門,以保全兒子生命。如今厄運一過,就要立刻背棄佛門,這種偽善偽信、自私自利的行為,實在罪過。

想來想去,慧寂決心不造孽緣,不能順著父母心願成婚,可是又知道語言上的爭執是沒有用的,於是就趁家人不注意時,將自己左手的無名指和小指,一刀斬斷,鮮血淋漓地盛在盤裏,捧著去見雙親,長跪不起的請求道:“孩兒已身入佛門,為正信弟子,此生誓願求取無上正等正覺,雙親大恩大德,孩兒當時時祈願回向,卻絕不再還俗成家。今斷二指以示決心,請雙親成全我的願心!”

做父母的看到慧寂盤裏血肉模糊的兩截斷指,知道其意誌堅決再難更改,隻好讓慧寂返回佛門。

後來,慧寂十八歲時,到江西吉州,拜訪耽源禪師,傳授圓相九十六種;二十一歲,參訪靈佑禪師,侍從十五年;三十五歲後,領眾出世,成為溈山靈佑座下的大弟子,創立中國禪宗裏“溈仰宗”一派;七十三歲時圓寂,大家都尊稱其為“小釋迦”。

浮世繪

2007年,電視劇《士兵突擊》熱播後,使無數觀眾集體為之傾倒,無法自拔,劇中主人公許三多——一個不起眼的農村兵,從不被人接受,不被人認可,甚至被人嘲笑開始,依靠著自己的真誠、執著和“不拋棄,不放棄”的信念激勵自己,也感染了身邊的每一個人,直至獲得成功並被他人認可。

該劇引發了一波又一波不可抑製的討論熱潮,參與者不分地域,不分職業,不分年齡,範圍之廣前所未有。而其中最被大家所認可和熟知的應該就是許三多和鋼七連所共同抱有的成功信念——“不拋棄,不放棄”。

的確,在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中,每一個人都在追求著自己的夢想,盡自己所能實現自己的價值。但是,有多少人在紛繁複雜的人生道路中,遇到過各種挫折、失敗而選擇了退縮;有多少人在熱火朝天的奮鬥中,遇到了太多的選擇而放棄了自己最初的追求;有多少人在眼花繚亂的社會中,由於辨不清方向而迷失了自我;有多少人在離成功隻剩一步之遙的時候,由於心力交瘁而選擇了放棄;有多少人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由於不停的徘徊而感到困惑;有多少人在滾滾紅塵中,遇到了種種誘惑而自我墮落;有多少人在殘酷的競爭中,由於害怕和恐懼而使內心崩潰;有多少人在漫漫人生路上,遇到了種種苦難與障礙而選擇了逃避……

在這個略顯浮躁的社會中,很多人將成功定義為謀略、手段等,但是他們似乎忘記了,在漫漫的人生道路上,我們是否能實現自己的理想,體現自己的價值,關鍵在於:

我們能否坦然麵對生活中層出不窮的問題並保持好自己的心態?

我們能否始終堅持,從不放棄努力?

我們能否在挫折中奮起,在絕望中保持希望?

我們能否在平淡與漫長的追求之路上持之以恒?

我們能否將目標落實於計劃,將想法落實於行動?

我們能否在荊棘遍布的人生路上,堅持自己的信念,信守自己的執著?

我們能否耐住寂寞,用踏實的積累讓自己強大?

我們能否堅持到最後一刻來迎接幸運之神的眷顧?

我們能否在眼花繚亂的選擇中堅持自己之所長?

我們能否在艱難與困苦中保持樂觀與積極?

我們能否在繁複嘈雜中保持自己的信心,堅定自己的信念?

我們能否在危險與危難之時拋開恐懼,保持勇氣?

世界上有太多的放棄者。做什麼事都會有挫折與困難,一遇到挫折與困難就放棄,有人一次就放棄,有的人兩次後放棄,也有的人堅持到五次後放棄,不管幾次,放棄的結果是一樣的——失敗。失敗幾次不要緊,隻要不放棄,就隻有一種結果——成功。

靜思語

有希望就會有失望,但放棄希望就等於永遠絕望。成功隻有一條簡單的路——不拋棄,不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