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初秋,我們曾到陝北的神木、府穀地區采訪。那時,當地的煤礦還沒有大規模開發建設,我們的主要任務是了解煤田地質勘探隊員的工作和生活情況。在我的印象裏,那裏的地下寶藏十分豐富,農民駕著驢車走進山洞,不一會兒就能拉出一車閃著烏金光澤的煤來。可是那裏的地表卻相當貧瘠,幾乎看不到樹木花草,也看不到像樣的莊稼,目力所及,除了不盡的土塬,就是蠢蠢欲動的沙丘。主人大概看出了我們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失望,說帶我們去看一個美麗的湖泊,紅堿淖。當我們乘坐吉普車前往紅堿淖時,不料半路刮起了大風,一時間黃沙滾滾,天昏地暗,吉普車打開大燈才能前行。我們好不容易來到紅堿淖湖邊,由於風沙肆虐,能見度極低,我們沒有看到什麼,不但沒有把美麗和紅堿淖聯係起來,反而生出一種迷惘之感。
隨著該地區煤礦大規模開發建設的帷幕快速拉開,我對那裏的環境改善更不敢抱什麼希望。按一般規律來講,在哪裏建煤礦,哪裏的地質結構平衡就會被打破,以致造成地麵沉陷、地表水滲漏、河流幹涸、樹木枯死等不良後果。加之每個煤礦的井口不遠處都會聳立起一座矸石山,黑乎乎的矸石山作為煤礦汙染環境的標誌,的確讓人望而生畏。然而,今年六月中旬,當“中國作家看神東”的作家朋友們到中國神華神東煤炭分公司參觀之後,對煤炭開發帶來的神東地區的環境改善,無不發出由衷的讚歎。神東分公司的大部分煤礦建在內蒙古南部和陝西省北部交界地帶的神府東勝礦區。我們在鄂爾多斯機場下飛機,乘車前往神東賓館時,先看到了神東煤炭分公司在公路兩旁建起的綠化帶。綠化帶有喬木、灌木,也有草地,形成了立體效果。據說沒建煤礦之前,這裏路兩邊光禿禿的,看不到什麼綠色。是神東煤礦把這條公路變成了連接陝蒙的綠色長廊。神東賓館位於礦區中心的美化圈內,在賓館住下後,我們環顧四周,驚奇地發現這裏已變成一座美麗的小城。街道兩旁栽有白楊、垂柳、塔鬆,護欄上還爬滿了攀援植物。從街邊向兩側的辦公區和生活區看,地麵上不是綠茵茵的草地,就是水泥地坪,幾乎看不到裸露的土地。公司辦公樓旁邊,就是一個花園。花園裏百花吐豔,蝶飛燕舞,人們在打太極拳,或坐在樹蔭下小憩,一派祥和景象。
神東的環境治理和生態建設,不限於礦區中心和各個煤礦,他們以國有大型企業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強烈的社會使命感,樹立“產環保煤炭,建生態礦區”的長遠理念,按外圍防風固沙防護圈,周邊水土保持常綠圈,中心礦井工業區與生活區美化圈的層次規劃,從外向內漸次增強,大麵積開展生態治理。決心采地球一塊煤炭,還地球一片綠洲。礦區麵積五十九平方公裏,環境治理達一百六十平方公裏,治理麵積超過了開發麵積。他們對水土流失嚴重的白敖包、紅石圈渠、飲馬泉、沙溝四條小流域進行了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在溝口築壩攔洪,在溝沿植樹,在坡麵修挖高標準的水平溝、魚鱗坑,在坑內植樹種草,共完成治理麵積三千九百多畝。其中紅石圈小流域治理工程被評為全國水土保持示範區。他們對唯一的露天煤礦進行回填複墾,複墾率達百分之百。複墾區綠化覆蓋率達百分之九十,栽植各類樹木二十二萬株,灌木八十多萬穴,建成牧草基地一千三百多畝。並建成了養殖場及飼料基地、溫室蔬菜大棚、旅遊賓館等,被內蒙古自治區評為AA級旅遊區。東道主帶我們登上東山參觀。山上遍植的油鬆與沙棘長得鬱鬱蔥蔥,使十幾年前的一座荒山如今變成了綠山。從山頂往下看,流經礦區的烏蘭木倫河蓄起一片湖泊樣的明水,水中映著青山和座座高樓的倒影,好一幅現代化的壯麗畫麵!
這次到神東,我連一座矸石山都沒看到。原來他們經過技術創新,井下巷道實現了無岩巷布置,基本上沒有外排矸石。即使有少量矸石,他們也把矸石回填到采空區去了。他們的思維非常清晰,認識到煤礦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根源在井下,治理重點也在井下。除了取消矸石山,避免了矸石山占地和汙染,他們還改善了通風係統,降低礦井漏風量,成功解決了淺地表礦井采空區自然發火對地麵環境造成的危害。同時,他們發明了利用井下采空區蓄水並通過矸石過濾淨化井下廢水的技術,全公司日複用水三萬四千多立方米。複用水補充了生產生活用水和生態建設用水,減少了對地表水的利用,緩解了幹旱地區的用水矛盾。
時隔二十多年後,我又來到了紅堿淖,並興致勃勃地下淖遊泳。藍天白雲下麵,紅堿淖碧波蕩漾。白色的胖鷗沿著波湧的水邊走來走去,不時地朝水裏啄一下。遠處的水裏有黑天鵝,有野鴨。岸邊的草地上停著幾匹供遊人騎的馬。在毛烏素沙漠邊緣,這片明淨的湖水是大自然賜予的。上善若水,這樣的紅堿淖豈是美麗二字所能形容!
由於神東分公司在環保方麵成績突出,2006年,公司獲得全國環保領域中華環境獎。這是國家環保的最高榮譽,也是中國獲此榮譽的唯一一家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