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悠悠水韻(1 / 1)

我對開封心懷敬畏。早就想寫一點對開封的感受,遲遲未能動筆。七朝古都,文化名城。開封的曆史文化太過厚重,我找不到撬動開封的支點,不知從哪裏寫起。我曾想過寫一寫汴菊、汴繡和官瓷。這幾樣由來已久的生活藝術,都是重造型,重細節,重想象,重韻味,與文學創作頗多相通之處。從物質文化的傳承方麵來理解,這幾種文化式樣也是高雅的線索,循此可以觸摸到開封生生不息的文脈和氣脈,並可進一步探討開封人氣定神閑、自信超然的心理淵源。然而我想來想去,覺得切入點還是有些小了。無論寫哪種工藝品,品相無論怎樣巧奪天工,似乎都缺少統攝全局的力量,不及巍巍開封之萬一。罷罷罷,還是等等再說吧。

2007年10月中旬,開封市舉辦菊花花會期間,中國作家協會組織了一次中國作家看開封活動,我有幸參與其中。一天晚上,東道主安排我們到清明上河園看一場大型演出。舞台搭建在水中,是開放式的,也是多元的。我們就坐在露天的水邊看演出。水麵很寬闊,像是一個湖泊。演出開始前,燈光沒有打開,水麵有些發黑,一切都靜悄悄的。秋風從水上掠過,襲來陣陣涼意。我偶爾看見,水底有半塊月亮。舉頭往天上看,天上也有半塊月亮。水底的月亮與天上的月亮正交相輝映。這種景象給我一種曠遠的感覺。我靈機一動,有了,寫開封應當從水寫起呀!上善若水。水水相因。水,貫穿開封古今,是開封的一大特色。水,是開封的靈氣之所在,也象征著開封明淨而不屈的魂魄啊!

開封水係發達,水脈旺盛,被稱為北方水城。據史料記載,古代的開封有牧澤、逢池、寸金澱等湖泊。宋代的開封更是河流縱橫,為全國水運中心。現在的開封,有惠濟河、北支河、護城河在市區穿流。市內還有楊家湖、潘家湖、鐵塔湖、陽光湖、包公湖,五湖相連。開封的水麵積所占城區麵積的比例,在北方城市中實屬罕見。所謂一城宋韻半城水,或半園煙柳半清波,就是對開封水景的描繪與讚美。2000年春夏,為陪護生病的母親,我在開封住了數月,對開封充沛的水源有所目睹。城郊的農人在地裏刨藕,同時會刨出活蹦亂跳的泥鰍。在一塊看似無水的荒地上,葦芽鑽出來了,蓮葉也鋪展開來,並舉起朵朵蓮花。數日前還是一塊草地,還有長著巨乳的奶牛在那裏吃草。數日後再到那裏去看,草地已變成盈盈的水塘。有水鳥從水塘上方倏地紮下,長嘴裏旋即叼出一條銀色小魚。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開封的水源自然來自城北不遠處的滔滔黃河。自明代以來,“大河濤聲”就成為開封八景之一。黃河從西邊衝出邙山之後,落差驟然變小,河麵逐漸變寬,致使泥沙大量沉積。至今,開封段的黃河河床,已高出開封地表將近十米,居高臨下,形成“懸河”之勢。換句話說,黃河好像是開封的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水塔,開封的水分哪能不充沛呢!

不必諱言,黃河水也曾給開封人民帶來過無數次的滅頂之災。僅在明代,黃河就在開封轄區內決口五十八次,兩次水淹城區。最嚴重的一次,“波中可見者,惟鍾鼓兩樓及各王府屋脊、相國寺頂、周王紫禁城、上方寺鐵塔而已”。“六百裏盡成區浸”、“房屋盡傾,邑無居人”。然而開封人又回來了,在被泥沙埋沒的城址上又建起一座新城。開封被淹一次,他們就重建一次。十米以下,有完整的明代石橋;八米以下,有龐大的宋代東京。城疊城,城摞城,堪稱世界奇跡。正是在這種屢毀屢建的過程中,造就了開封人愈挫愈勇、堅忍不拔的精神品質,也體現了中華文化中與物無爭、隨物賦形的水性文化和水性智慧。

目前的世界,局部戰爭不斷。究其原因,多數戰爭不過為了爭奪和占有資源。以前,人類看重的資源多是土地和礦產。隨著地球氣候變化,人口不斷增加,以及人類對淡水的需求量越來越大,水越來越成為一種寶貴的資源。在我國西部,有的古城因沒了水,隻剩下千年遺址。在我國北方,有的城市因水資源枯竭,也瀕臨危城的邊緣。而得天獨厚的水資源,無疑是開封的一大優勢。歲月流逝,水韻悠悠。開封興利避害,發揮優勢,必將迎來更滋潤、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