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曆法·節氣(7)(1 / 3)

大雪每年陰曆十一月、陽曆12月7日前後,當太陽到達黃經255°時,“大雪”節氣開始。所謂“大雪”,一般指降雪強度較大的雪。我國氣象上規定:(1)下雪時,水平能見距離小於500米;(2)24小時內降雪量大於5毫米的雪,皆稱為“大雪”。按照古時候社會生活實踐中人們的認識來說,每年冬季“小雪”後,農曆“十一月節,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所以,古時候人們將這種認識列入了農業“二十四節氣”,繼“小雪”之後,為“大雪”節氣。

鶡不鳴鶡,為鳥名,雉類。據古籍《山海經·中山經》裏記載:“烽諸之山……其鳥多鶡。”學者張揖注釋雲:“鶡似雉,鬥死不卻。”不僅如此,《禽經》裏還指出,“鶡,毅鳥也,似雉而大,有毛角,鬥死方休。”所以,古時候社會生活實踐中,人們將“鶡”別稱為“勇士”的冠名,並被列入了“七十二候”,作為冬季“大雪”節氣一候的“候應”,因為每年到“大雪”節氣“鶡”就不鳴了,說明它對自然氣候規律性變化的反應比較突出。《禮記·月令》裏記載曰:“(仲冬之月)冰益壯,地始圻,鶡不鳴。”

虎始交虎,分布亞洲,北至西伯利亞,南抵印度尼西亞。我國有東北虎和華南虎。古時候社會生活實踐中,人們發現它對節氣規律性變化的反應亦比較突出,即每年冬季陰曆十一月“大雪”節氣,虎才開始交配。按照古人的話來說,叫做“虎始交”,其被列入了“七十二候”,作為“大雪”節氣二候的“候應”。

荔挺出“荔挺”,即“荔枝”,原產我國南部,以廣東、廣西、福建、四川、雲南、台灣等地栽培最多。古時候社會生活實踐中,人們認識到:每年到冬季,植物中的“百草”一般到“大雪”節氣都枯萎了。但是,“荔挺”卻與眾草格外不一樣,每年到“大雪”節氣時,它卻“挺出”生長,顯然其對節氣規律性變化的反應比較突出,所以被列入了“七十二候”,作為“大雪”節氣三候的“候應”,歸納為“荔挺出”。

對“大雪”節氣及其“候應”,宋元時期的學者吳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裏亦作了解釋,原文為:

小雪後十五日,鬥柄指壬,為大雪。十一月節,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一候,鶡鷗不鳴。禽經曰:鶡,毅鳥也,似雉而大,有毛角,鬥死方休。古人取為勇士冠名,可知矣。漢書音義亦然。埤雲:黃黑色,故名為褐。據此本陽鳥感六陰之極不鳴矣。若郭濮方言,似雞,冬無毛,晝夜鳴,即寒號蟲。陳皓與方氏亦日求旦之鳥,皆非也。夜即鳴,何謂不鳴耳。丹鉛餘錄作雁,亦恐不然。淮南子作鴉鷗。詩注作渴旦。二候,虎始交。虎,猛獸,故本草日能辟惡魅,今感陽氣益甚也,故相與而交。三候,荔挺出。荔,本草謂之螽,實焉薤也。鄭康成、蔡邕、高誘皆雲馬薤,況說文雲荔似蒲而小,根可為刷,與本草同。但陳滯注為香草,附和者即以為寒陵香,殊不知寒陵香自生於三月也。

“冬至”節氣與“候應”——蚯蚓結·麋角解·水泉動

冬至每年農曆十一月陽曆12月22日前後,當太陽到達黃經270°(冬至點)時,“冬至”節氣開始。每年到“冬至”這天,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白晝最短,其後陽光直射位置向北移動,白晝漸長。密切結合農業生產來說,每年到“冬至”節氣,我國大部分地區除繼續進行防凍、積肥、深耕等工作外,還應注意保護耕畜安全過冬。

其實,我國早在春秋時代,科學家就已經開始用土圭(古觀測儀器)對日影(古時稱“日景”)長短的變化進行觀測,發現一年365天裏,總有一天白晝最短夜間最長。所以,古時候社會生活實踐中,人們就將這天稱為“短至”,或曰“日至”,或曰“日南至”,即今稱的“冬至”。古籍名著《左傳》裏對“日南至”有兩次記載:一次是在魯僖公五年(公元前655年),一次是在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西晉學者杜預在《春秋左氏經傳集解》裏對“日南至”突出的特征作了說明:“冬至之日,日南極。”所以,人們將這種現象概括為“日南至”,即今稱的“冬至”,密切結合農業“二十四節氣”的需要,被列人了“二十四節氣”,作為冬季“大雪”後的節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