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古時候社會生活實踐中人們對“秋分”節氣的認識和解釋來說,此節氣的突出特征,不僅是為秋季“九十日之半”,而且從陰陽上來說,亦為“陰陽相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裏記載:“秋分”與“春分”同,即陰曆“二月中”和陰曆“八月中”,均為“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裏記載:“秋分”節氣的特征,從陰陽上來說,為“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所以,從古時候開始,在社會生活實踐中,人們將這種情形歸納為“秋分”,作為“白露”後的節氣,列入了農業“二十四節氣”。
雷始收聲所謂“雷”,就是在陰雨天氣,當天空中出現閃電時,閃道中因高溫使水滴汽化,致使空氣體積迅速膨脹而發生的強烈爆炸聲。
然而,按照古時候人們的認識和解釋,叫做“陰陽相薄為雷”,或者叫做“陰陽相薄,而乃發聲矣”。所以,從古時候開始,人們將自然界反應出來的這種現象歸納叫做“雷乃發聲”,作為“春分”的“候應”。可是每年到“秋分”節氣時,就基本上聽不到雷聲了。所以,此時被人們歸納叫做“雷始收聲”,作為“秋分”節氣一候的“候應”。
蟄蟲壞戶每年到陰曆八月中“雷始收聲”,各種“蟄蟲”亦由此季節開始漸漸進人“冬眠”(亦稱“冬蟄”)。而有的“蟄蟲”亦就是從“秋分”節氣前後開始損壞各種物件,如米生蟲、毛料衣服會被蟲咬等。所以,從古時候開始,社會生活實踐中,人們將這種現象稱為“蟄蟲壞戶”,作為“秋分”節氣二候的“候應”,以此示意和提醒人們應該注意防止“蟄蟲”損壞各種物件。
水始涸每年秋季“秋分”節氣,與春季和夏季相比較,降雨量開始漸漸減少。所以,從古時候開始,人們將秋季“秋分”節氣出現的這種自然現象的反應叫做“水始涸”。所謂“涸”,取其水幹或者枯竭之意。因此,“水始涸”被列入了“七十二候”,作為“秋分”節氣三候的“候應”。
宋元時期的學者吳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裏對“秋分”節氣及其“候應”作了解釋,原文為:
白露後十五日,鬥柄指酉,為秋分,八月中。一候,雷始收聲。鮑氏曰:雷二月陽中發聲,八月陰中收聲。入地則萬物隨入也。二候,蟄蟲壞戶。淘瓦之泥日壞,細泥也。按禮注曰:壞益其蟄穴之戶,使通明處稍小,至寒芒乃瑾塞之也。三候,水始涸。禮記注曰:水本氣之所為,春夏氣至,故長,秋冬氣返,故涸也。
“寒露”節氣與“候應”——鴻雁來賓·雀入大水為蛤·菊有黃華
時間正值
農曆九月
寒露每年農曆九月、陽曆10月8日前後,當太陽到達黃經195°時,“寒露”開始。何謂“露”,前麵“白露”節氣裏已經說過了,這裏不再重複。而“寒露”和“白露”相比較來說,有輕重之別,宋元時期的學者吳澄對“重者之露”作了解釋,他說每年到秋季農曆“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所以,從古時候開始,在社會生活實踐中,人們將對秋季農曆九月“露氣寒冷”的這種自然現象概括為“寒露”,作為“秋分”後的節氣,列入了農業“二十四節氣”。
鴻雁來賓雁屬於“知時鳥”,或稱為“候鳥”。它對自然氣候規律性的變化,特別是對節氣規律性變化的反應比較突出,即表現在它們“熱歸塞北,寒來江南”。並且古時候,人們經過長期的觀察,得出了這樣的解釋,即:以每年農曆八月仲秋之月先飛回南方的雁,名為“主雁”;秋季農曆九月季秋之月後飛回到南方的雁,為“賓雁”。所以古時候人們將這種情形列人了“七十二候”,作為“寒露”節氣一候的“候應”,歸納叫做“鴻雁來賓”。
雀入大水為蛤“寒露”節氣的這一“候應”,是屬於古人有觀察錯誤,不合於科學事實的情況,這裏不再多說。
菊有黃華宋元時期的學者吳澄對“寒露”節氣及其“候應”亦作了解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的原文為:
秋分後十五日,鬥柄指辛,為寒露,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一候,鴻雁來賓。雁以仲秋先至者為主,季秋後至者為賓。通書作來濱,濱,水際也,亦通。二候,雀入大水為蛤。雀,小鳥也,其類不一,此為黃雀,大水,海也。國語雲;雀入大海為蛤,蓋寒風嚴肅,多入海,變之為蛤,此飛物化為潛物也,蛤,蚌屬,此小者也。三候,菊有黃花。草木皆華於陽,獨菊華於陰,故言有。桃桐之花皆不言色,而獨菊言者,其色正應季秋土旺之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