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後記(1 / 2)

我站在延安文化山頭,尋覓著張寒暉同誌的遺跡。當年他在這裏開過荒,他逝世以後就埋葬在這裏。今天,這一切痕跡都找不到了,隻見山坡上芳草薑萋,山頭鬆柏蒼翠,山腳下的南川奔騰著向寶塔山下曲延河流去……我站在延安文化山頭,想到了更多的事情。當年戰鬥在延安的革命音樂家,不隻張寒暉同誌一位,而是一大批。冼星海、麥靳、鄭律成、馬可、安流、賀綠汀、呂驥……還可以開列一長串的名單。他們都為中國革命音樂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今天,我們都應該為他們立傳,記下他們的曆史功績。

還應該看得更遠些。我國革命音樂的先驅者聶耳、張曙、任光,以及為我國近代音樂發展獻出了畢生精力的蕭友梅、劉天華、黃自等,都應為他們寫出各自的傳記。

為中國音樂家寫傳,這項工作現在還剛剛開始。隻看封了《冼星海傳》、《少年時代的聶耳》、《麥新傳》等為數不多的幾部傳記作品。這遠遠不能滿足各方麵的需要,說明我們對於音樂家專史的研究工作做得還很不夠。這是愧對我們的音樂前輩的。

音樂家傳記應該,可以有不同的寫法。音樂史工作者願意看史學性的傳記著作,廣大群眾則往往更喜歡看文學性的音樂家傳記以至傳記小說、電影等。我想,這幾種傳記都應該受到重視。春蘭秋菊,都應在百花園中占有地位。隻要是力爭以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分析音樂家一生的活動和貢獻的,都應當得到發展。因為群眾的需要是多方麵的。

我希望:在音樂家專史研究的領域裏,能夠出現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希望有更多的音樂家傳記不斷產生。

這本《張寒暉傳》,就算是獻給這個園地的一朵小花。

為張寒暉同誌寫傳記,是一件很困難的工作,對我來講尤其是這樣。但我非常有興趣攻一攻這個難題。經過四年的努力,作了兩次大的修改,終於寫成現在這本《張寒暉傳》。

我是教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的,教學中每次都要講到張寒暉同誌的作品。是學生們對他作品強烈喜愛的情緒癌染了我,我開始對張寒暉同誌的創作和生平作一些專題研究工作。

一九七九年,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報出一本《張寒暉歌曲選》,請我幫他們做編選工作。為此,我開始較廣泛、深入地采訪、收集資料。這年年底,張寒暉同誌的學生、戰友王汶石同誌、劉芳同誌科北京開會,我拜訪了他們。在他們的熱情鼓勵和支持下,促使我大膽地下決心為張寒暉同誌寫傳。

張寒暉同誌的生平資料十分缺乏。動筆之前,我在收集他的有關資料方麵,下了些笨功夫。

一是采訪張寒暉周誌的戰友和學生。我先後在北京、定縣、保安、西安、寶雞、延安等地走訪過的同誌,計有一百三十餘人次。有些在邊遠地區工作的同誌,我就寫信詢問,幾年來僅收到的複信就有近百封。

二是查閱報刊雜誌。例如,一九八零年寒假期間,我在北京圖書館和首都圖書館報庫讀了一個假期的舊報紙、期刊,終於弄清了張寒輝同誌二十年代在北京一段的學習、奮鬥情況。

凡是熟悉、了解張寒暉同誌的人,對他都懷著深厚的感情和美好的記憶,他們熱情地提供了大批珍貴,生動的活史料。這裏尤其要感謝蕭三、張省三、孫希同、王林、王炎、劉尚連、潘克廣、張季純、戴臨風、孟華等同誌。

研究竟存學校校史的李仲林同誌,研究車向忱曆史的車樹實同誌,熱忱地將他們收集到的有關張寒暉同誌的事跡材料抄寄給我,每人都寄來了數萬字的資料。他們的真誠、無私的幫助使我十分感激。

在積累了材料之後,我於八二年四月完成了《張寒暉傳》的初稿。經廣泛征求意見後,於八三年四月完成了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