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年代的音樂狂飆 16.笛聲悠悠隨風來
——評賀綠汀的鋼琴曲《牧童短笛》
趙珊珊
1934年,中國的鋼琴音樂在貧瘠荒蕪的土地上,突然冒出了一朵美麗的小花,一顆閃耀著奪目光芒的藝術明珠,這就是賀綠汀譜寫的鋼琴曲《牧童短笛》。作品創作於上海,當時年輕的賀綠汀還是國立上海音專的窮學生麵對大都會的燈紅酒綠,賀綠汀卻時不時地陷入對戰鄉滿山花香的回憶中,回憶起他小時侯在湖南老家當牧童的情景。於是,那深情的眷戀,從他筆下緩緩淌出,幻化成一曲生動活潑的山水畫般的鋼琴曲《牧童短笛》一小牧童,騎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牧童的笛聲悠悠隨風飄來,將人們引入江南寧靜的水鄉。
《牧童短笛》是賀綠汀應齊爾品“征求有中國風味的鋼琴曲”的比賽而作的。1934年5月間,俄裔鋼琴家,作曲家齊爾品作環球旅行演奏來到中國,原計劃隻在中國幾個城市演奏後就離開,但是他被中國音樂的特殊風格所吸引,臨時決定改變計劃,留在中周學習和研究中國音樂,並應邀擔任了上海國立音專的名譽教授和當時教育部的音樂顧問。他還自己出錢,征求一首有中國風味的鋼琴曲,供他以後在世界巡演中演奏,於是就有了這次“征求有中國風味的鋼琴曲”的小型比賽,也就有了賀綠汀的《牧童短笛》。在1934年11月27日的頒獎音樂會上,由賀綠汀親自演奏的這支清新、淡雅的旋律,避開了紛擾、喧鬧的現實,把聽眾帶回了山清水秀的南方田野中,有如隔世般美麗、脫俗,終於摘取了比賽的桂冠——“征求有中國風味的鋼琴曲”比賽的一等獎。
《牧童短笛》的旋律樸素、流暢,散發著濃鬱的江南鄉土氣息對鄉村生活的回憶,激活了作曲家對民間音樂的熱情,賀綠汀常沉醉於對民歌的研究、探尋,巧妙地取其神韻,自如地運用到音樂創作中,使曲凋其有不衰的生命力,顯示出深厚的功底和創作靈氣。他把自己童年當牧童的切身感受全部化入音樂,通過複三段體的結構形式描繪了浮雲流水相伴下牧童、牛兒各盡其樂的田園風光。
婉轉的笛聲從天邊傳來,引人走進這個世外桃源——慵懶的水牛津津有味地咀嚼口中的青草;牛背上的牧童一邊輕舞著手中的短笛,一邊盡情地呼吸田野甘甜的味道;溪水歡騰著奔向山下,訴說著大自然的恬靜、祥和,是那麼的悠然自得。第一段音樂采用複調手法寫成,借鑒了巴赫二部創意曲的風格因素,技巧洗練,結構嚴謹。右手的主題是純正的五聲音階民族音調,又類似民間樂曲中“句句雙”形式,徘徊著向上進行、一、二樂句重複,三、四樂句各分成兩個相同的樂彙變化重複,同中有異,異中有同。
例17
高音區偶爾出現跳音,為級進的旋律增色。左手的對位聲部獨立性強,與右手的旋律形成上下兩個平衡單線條,按五聲音階旋法進行,蜿蜒曲折,相映生輝,彌補了中國“單線”音樂在和聲方麵的不足。
到了中段,曲調更加歡快、活潑、富有彈性,好似“半坡草多牛散行,百犢時向蘆中鳴”的畫麵。音樂快而不趕,輕盈流暢,旋律顆粒性強,音符飽滿清脆。尤其是和聲性伴奏織體精致、玲瓏,既形態逼真地模仿了竹笛吹奏的效果,又像是不安分的小牧童正揮動手中的竹笛,戲逗身旁的彩蝶,演繹了牧童率真、俏皮的天性,為樂曲添加了童趣。
第三段音樂是第一段落的再現部分,右手旋律加花變奏,音樂更加流動迷人,在喜氣洋洋的氛圍中結束。
小荷才露尖尖角。就在這陰雨綿綿的頒獎夜晚,中國樂壇閃現了“賀綠汀”這三個字。《牧童短笛》是他的成名作,也是他第一個創作高潮的起始點,也僅僅是他音樂之旅第一站。後經聶耳的介紹,賀綠汀進入上海電影界,又寫出了《天涯歌女》《四季歇》《春天裏》等電影歌曲。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他隨上海文化界救亡演劇隊宣傳過程中創作了影響整個時代的《遊擊隊歌》《上戰場》等優秀抗戰歌曲。
鋼琴曲《牧童短笛》的誕生,在中國鋼琴音樂荒涼的田野上,撒下一顆生命的種子。在西洋器樂音樂創作尚處於朦朧孕育的歲月中,賀綠汀創造性地把民族風格音調與西洋複調作曲技法完美結合,中兩融會,開創鋼琴音樂“本土化”的先河。由於齊爾品將《牧童短笛》在國外出版,並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奏,就使中國鋼琴音樂開始走進世界曆史舞台。而《牧童短笛》也因此被各國音樂友人熟識、了解、深愛。七十多年以來,受歡迎的程度隻增不減,反而因時間的久遠更添醇香,更為沁人肺腑。這是為什麼?答日:魅力。需知:真正的藝術,時間會為它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