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年代的音樂狂飆 15.交響的詩 詩的交響
——江文也的管弦樂《台灣舞曲》賞析
梁茂春
台灣新音樂發展的第一塊豐碑是作曲家江文也的音樂創作。而他1934年在日本譜寫的管弦樂《台灣舞曲》,可以說是台灣音樂晨曦中的第一聲雞鳴。
將江文也的《台灣舞曲》稱為“交響的詩”或許是合適的——作曲家在管弦樂的總譜的扉頁上,自己寫了一首精美的日文詩:
我在此看見極其莊嚴的樓閣,
我在此看見極華麗的殿堂,
我也看到被深山密林環繞著的祖廟,
和古代的演技場。
但,這些都已消失淨盡,
它已化作精靈,融於冥冥的太空。
將神與人之子的寵愛集於一身的精華也如海市蜃樓,
隱隱浮現在幽暗之中。
啊!我在這退潮的海邊上,
隻看見殘留下來的兩三片水沫泡影。
(全繼文教授譯)
這首序詩是對樂曲內容的最好的說明,《台灣舞曲》就是這首詩的“交響”,作曲家隻是將他的這首懷念故鄉的詩“翻譯”成了管弦樂。因此,《台灣舞曲》也可以說是作曲家的思鄉曲,它表達了一位流浪青年對於故鄉的深深的眷戀。樂曲中有他的幻想,有他的憧憬,有他的憂愁,有他無窮的思念音樂和詩歌的情緒是高度一致的,都帶有一種浪漫的意境和內心深處的悲傷。
《台灣舞曲》為單樂章的自由七部結構,曲式上類似某些“隨想曲”。它突破了兩方奏鳴曲式的結構原則,依據情緒發展的需要而隨意鋪陳。樂曲的主要音樂素材是一開始即出現
的富有民間風格的舞蹈性節奏和五聲性旋律,這個主要材料在全曲先後出現了四次,中間插入了另外三個不同音樂形象的對比性樂段(也可稱之為“插部”),有的似奇異的夢幻,有的像村民優美的歌聲,有的如色彩斑斕的畫麵。其中第二個插部的旋律富於歌唱性,具有山地民歌悠揚、嘹亮的特點:
例16
這個曲調開始由小提琴、長笛、雙簧管奏出,樂隊背景壯麗而豐滿,並由此逐步推向全曲的高潮。
樂曲在結束前又出現了原調性上的民間風格的舞蹈性旋律。這個主要音樂材料在全曲不斷反複地出現,又使《台灣舞曲》的結構上帶有了回旋曲式的因素。
《台灣舞曲》的音調並沒有與台灣民間音樂存在直接的、表麵的聯係,但誰也不能否認《台灣舞曲》音樂的台灣色彩!
尤其是第二插部那個富於山地民歌特色的曲調。江文也在運用民間音調上是非常主觀、非常自由的。他創作《台灣舞曲》的時代,台灣正處在日本軍國主義的嚴酷統治之下。江文也作為一位殖民地的青年,在日本學習時期創作了這首《台灣舞曲》,展現了他的可貴的、自發的民族精神。《台灣舞曲》中有一些口本音調,全曲充滿了憂鬱悲傷的情緒,有一種無可奈何的失落感,這都是台灣所處的悲慘時代的反映。因為,當時他心中的寶島正“隱隱浮現在幽暗之中”。
江文也是一位經曆非常曲折坎坷的台灣作曲家。他1910年出生在台北縣三芝鄉,四歲就到了廈門,十三歲到日本求學,二十八歲到大陸,從此直到1983年他七十三歲時去世。一生中他在大陸前後生活了五十多年,在日本居住了十五年。隻是幼年時代在台灣生活了四年,但他畢生對台灣懷著特殊的“鄉戀”情結。江文也創作的第一首樂曲就是這首《台灣舞曲》,它在1936年獲得了德國柏林“第十一屆奧林匹克運動會藝術競賽”的音樂二等獎,這使江文也“一鳴驚人”。從《台灣舞曲》開始,台灣成為他終生謳歌的神聖而永恒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