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年代的音樂狂飆 13.漁民的心聲
——任光和他的歌曲《漁光曲》
宋 歌
在中國近現代音樂發展的曆史中,曾經有一首電影歌曲因真實,生動地反映了漁民的生活,而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那就是任光創作的《漁光曲》。
任光(1990—1941),救亡運動和抗日戰爭時期的重要音樂家。他生於浙江嵊縣,從小就對音樂有著濃厚的興趣。1919年他到法國學習音樂,1928年回到上海進入百代唱片公司任音樂部主任。這時期他開始與左翼文化人士有了接觸,受到了進步的影響,先後參加了由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最早的革命音樂組織,探索著中國新興音樂的創作道路,積極從事革命歌曲的刨作和傳播。1932年“一·二八”事變爆發後不久,任光就創作了歌頌抗日武裝的《十九路軍》,這也是他最早的作品之一。1933年,任光和聶耳台作為電影《母性之光》作曲,接著又為《漁光曲》《大路》《迷途的羔羊》和《王老五》等電影作曲。
《漁光曲》是任光第一首獲得成功的作品,是同名電影的主題歌。任光開始為此影片創作的歌曲是《漁村之歌》,但導演蔡楚生認為歌曲的情調太美,與影片所表現的情調不符為了寫好《漁光曲》這首歌,蔡楚生約了歌曲的詞作者安娥和任光,租了一艘小舢板,到黃浦江中去觀察漁民們的勞動生活。任光回家後十分激動,當晚就為安娥創作的《漁光曲》歌詞譜了曲。
《漁光曲》以起伏的旋律,悠長的節奏,徐緩的速度,成功地表現了漁民們在波浪的蕩漾中從事艱苦勞動的情景,訴說著廣大漁民生活的痛苦與憂愁。歌曲雖然采用了三部性的結構形式,但形象是單一的。開始的四小節引子旋律起伏較大,徐緩而抒情,猶如翻滾的海浪。引子在第二樂段與第三樂段之前略有變化,這樣不但承接了各段的旋律發展,還加強了各段之間的聯係。
歌曲第一樂段的情緒較為平靜,描寫漁民們迎著風浪疲憊地將漁船劃向大海,開始一天的勞動。第二樂段的節奏與第一段相比稍有緊縮,第一、二、四樂句結束音的向上挑起,伴奏力度加強,表現出了漁船在海浪中顛簸起伏的情景以及漁民們在捕魚時的沉重心情。
例14
第三段音樂情緒哀怨而又悲憤,淒苦的音調,著力刻畫了漁民們對黑暗現實的憤恨。這首歌曲的曲調雖然采用了五聲音階的宮調式,但卻沒有一般大調性的明朗色彩,而是在曠遠之中透露著壓抑和哀愁,而這些特點都使樂曲更具有特殊的魅力。
作曲家聶耳曾對《漁光曲》作過深入的分析,認為它是在《孟薑女》旋律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現在看來,無論是從歌曲結構,還是段落旋律骨架和落音來看,這個分析都是不無道理的。通過聶耳的分析,我們還可以看出這首歌曲體現了任光前期創作的一個特點,即偏重抒情、委婉、帶有民歌風的特點。同時,這些特點還可以在任光的《月光光》《采菱歌》《采蓮歌》等作品中看到。
電影《漁光曲》上映後,創造了當時影片連映時間最長的記錄,並在蘇聯莫斯科國際電影節上獲“榮譽獎”。它的主題歌《漁光曲)也迅速傳遍了全國,並且引起了中外進步文藝界的重視。聶耳在《一年來之中國音樂)(1934年)一文中寫道:《漁光曲》“轟動的影響甚至形成了後來的影片要配上音樂才能夠賣座的一個理由”,它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僥幸”,“……這支歌內容的現實,節調的哀愁,曲譜的組織化,以及它的配合著影片的現實題材等,都是使它轟動的理由”。
《漁光曲》的詞作者安娥(1905一1976),是救亡歌曲的著名詞作家,對救亡歌曲創作做出了重要的貢獻,除了《漁光曲》的歌詞之外,她還創作了《賣報歌》《抗敵行軍曲》《新鳳陽歌》《打回老家去》《王老五》以及歌劇《洪波曲》的劇本和唱詞等。上述歌曲,除了《賣報歌》是由聶耳作曲之外,都是由任光譜曲的。任光音樂創作的時問前後共七至八年,為我們留下了四十多首歌曲,一部歌劇,四首民族器樂曲。1941年任光犧牲在“皖南事變”的戰場上。從任光的全部創作來看,質量和水平是不平衡的,但他的創作總傾向是不斷地朝著為革命鬥爭服務,與群眾相結合的方向發展的。他的作品反映了人民的痛苦與憤怒,表現了時代的鬥爭性,無論是在救亡運動期間,還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均受到了群眾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