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年代的音樂狂飆 12.聆聽曆史的聲音
——聽聶耳的歌曲《賣報歌》隨感
薛思思
不知什麼時候開始,在聽膩了港台流行音樂以後,忽然對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老歌產生了興趣。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歌曲受到當時環境的影響,大多是以抗戰為主麵的,反映當時軍民的生活和思想,似乎在注重音樂本身的同時更強調了音樂的社會功用,以歌曲激發人民愛國的熱情,促進軍民的團結,用歌曲反映人民生活的疾苦,宣泄內心的憤恨。
這個時期的作曲家不少,好的作品也很多,而我卻特別關注聶耳。他生於1912年,死於1935年,在他二十三年短暫的一生中,卻留下丁四十多首優秀的歌曲,如我們非常熟悉的《義勇軍進行曲》《大路歌》等等。他的這些作品反映了正處於抗戰前期中國社會的時代精神,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影響,因此人們稱他為“時代的號手”可能是因為童心末泯的緣故,我鍾愛聶耳的那首兒童歌曲《賣報歌》記得小時候經常唱它,但那時隻是唱著玩,相關情況一概不如。直到就讀於藝術學校以後才知道它是聶耳的作品,寫於1933年,描述了一個報童四處叫喊賣報的情景。關於這首歌的由來,我是在粱茂春老師的《百年音樂之聲》一書中得知的:聶耳“認識了一位在馬路上賣報的小姑娘,被她那稚氣可愛而又內含淒楚的叫賣聲所吸引,遂以這位小姑娘作素材,請安娥寫了歌詞,他為之譜寫了活潑,動聽的曲調”。1934年聶耳創作的歌劇《揚於江暴風雨》中也應用了這首《賣報歌》,由此這首歌便傳唱開了。
當我再次拿起《賣報歌》哼唱時,和兒時的感覺就大不相同了,可能是因為我吧畢竟不再是什麼都不懂的小女孩了。我發現,它的音樂結構簡單,音域很窄隻有八度,但這並不影響音樂的表現力:前兩個樂句節奏較跳躍,音調活潑,體現出報童的活潑天真、樂觀的性格。後兩句節奏放寬,透露出淒涼、悲苦的情緒。它采用了五聲調式,具有濃鬱的民旅特色。歌曲用四個樂句構成了一個樂段,而且構成了“起、承、轉、合”的布局。第一樂句中用了六個相同的音領啟全曲,體現出報童天真無邪、無拘無束的性格,使歌曲充滿了朝氣。
例13
在第三樂句中反複出現全曲最高音“la”,歌曲在這裏進入了高潮。最後一句的一個五度下行跳進把報童楚楚可憐的形象描繪得淋漓盡致,從一個側麵反映出舊社會報童為生計而四處奔波的無奈心情。
作品選取報童這個弱小的形象來反映當時人民群眾生活的艱苦,這是我喜歡這首歌的又一點。歌曲在宮音上結束,宮調性的明亮、穩定,表達了作者堅定的信念,使全曲積極向上,具有時代的感召力。
《賣報歌》既具備了兒童歌曲的簡潔、活潑、易學易唱的特點,又不乏積極的思想內容,因此是20世紀我國最優秀的兒童歌曲之一。這首歌是聶耳最早的音樂創作,充分體現了聶耳的音樂才華。
“啦啦啦,啦啦啦,我是賣報的小行家……”多麼樸實的歌曲,現在偶爾聽到它時,仍會讓我佇立靜聽,它是一個時代的產物,它曾唱出了一代人的心聲,它曾回蕩在許多人的童年裏……
我常在想:像我這樣出生於80年代.成長於90年代,生活在21世紀的年輕一代,抗日救亡的曆史對我們似乎有些遙遠,我們更多地是在追逐著新的事物,可能也隻有在聆聽這些帶有曆史印跡的歌曲時,我們才靠近了那彌漫著硝煙的時代:我們才會隨著音樂深人其中,真正感受前人的悲喜。
我們在時間的長河裏不斷前進著,可有時也該停下來傾聽一下曆史的聲音,或許會感悟到許多真摯的情懷。我們不能否定懷舊也是一種美,而用聆聽的方式來懷舊,更是一種美的升華。讓我們多聽聽曆史的聲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