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中國名曲鑒賞11(1 / 1)

戰爭年代的音樂狂飆 10.吹響抗戰的號角

——淺析黃自的抗日歌曲《抗敵歌》

陳婉寧

當曆史的腳步剛剛邁入20世紀30年代,震驚全國的“九一八”事變發生了。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炸毀南滿鐵路柳條湖段軌道,反誣中國軍隊破壞,於是炮轟東北軍駐地北大營,攻占沈陽。張學良率領的東北軍執行蔣介石“絕對不抵抗”的命令,不到半年,東北三省全部落入日軍之手,東北人民從此淪為異族的奴隸!“九一八”事變後兩個月,作曲家、音樂教育家黃自和上海國立音專愛國師生到浦東一帶為東北義勇軍募捐,在愛國熱情的激發下,黃自譜寫了我國最早以抗日為題材的歌曲之一的《抗敵歌》。“救亡歌詠運動”的號角被吹響,“四萬萬同胞”發出了憤怒的呐喊!鮮明的愛國主義精神,鏗鏘有力的節奏以及磅礴壯闊的音調,使得歌曲很快成為社會上廣為傳唱的曲目。

《抗敵歌》原名《抗日歌》,由丁國民黨政府實行不抵抗主義,禁言“抗日”,因此發表時被迫改名為《抗敵歌》。第一段歌詞是黃自自己寫的,第二段由歌詞作家韋瀚章續寫,兩段歌詞在音樂上是分節歌。這是一首進行曲體裁的單二部曲式歌曲,采用四部合唱的形式。以主調寫法為主,並靈活運用複調技巧,歌曲層次分明、渾然一體,顯示出蓬勃的氣勢和排山倒海的力量。

歌曲的第一樂段采用主調的寫法。領唱聲部的問句“中華錦繡江山誰是主人翁?”迎來了合唱聲部堅定有力的回答:“我們四萬萬同胞”。獨特的問答式詞句開頭,既表達了人民大眾與敵人抗戰到底的堅定決心,又表現了全同人民的主人翁精神。

例11

從第二樂段開始(“家可破,國需保”),作者采用模仿式複調寫法,此起彼落的聲部組合,造成了一呼百應的藝術效果,表現了群眾積極響應抗日號召的熱烈場麵。三字句與附點節奏型的結合運用,增加了歌曲的節奏感(如“家可破,國需保”及“身可殺,誌不撓”)而連續的級進旋律的運用(如“一心一意團結牢”)使得歌曲的旋律更為緊湊。堅定有力的節奏和斬釘截鐵的音調,顯示出人民群眾同仇敵愾、誓死報國的堅定意誌以及與敵人鬥爭到底的堅強決心。當旋律進行到“努力殺敵誓不撓”時,曲調開始漸強漸慢,並在不穩定的偏音fa上

稍作停留。作曲家在這裏采用破格的旋律進行,造成了全曲的高潮,並表現出了一種不可遏止的民族義憤,表達了當亡國的慘劇迫在眉睫時,中華兒女內心的憤怒就像火山爆發一般噴湧而出,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抗敵歌》的曲作者黃自(1904—1938)被喻為“天才的作曲家,優秀的導師”。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後公費留學美國。1929年3月,他在耶魯大學音樂學院學習作曲,其畢業作品管弦樂序曲《懷舊》,由音樂學院學生和新哈文交響樂隊合作演出,獲得好評。這是中國作曲家所作的管弦樂作品第一次在國外舞台上演奏。1929年6月,黃自回到祖國。翌年,任國立音樂專科學校作曲教員兼教務主任。在此期間培養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作曲人才,如賀綠汀、劉雪庵、陳田鶴、江定仙(通稱黃自的“四大弟子”)等。“九一八”事變和“一·二八”事變發生後,黃自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譜寫了《旗正飄飄》《睡獅》《熱血歌》等愛國歌曲。黃自的愛周歌曲具有激動人心的力量,迅速成為在群眾中有廣泛影響的救亡歌曲。除此以外,黃自還譜寫了許多優秀的藝術歌曲,如《思鄉》《春思曲》和《玫瑰三願》等。1932年創作的多樂章的清唱劇《長恨歌》(韋瀚章詞),則開創了中國清唱劇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