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4章 迷霧重重的寶藏(12)(1 / 3)

匈奴王阿提拉寶藏的千古疑案

導言:一個帝王在新婚之夜死了,他忠實的下屬把大量的寶藏放進了他的墳墓,然後留給後世一個未解之謎。匈奴人是一個曆史上的遊牧民族。他們居無定所,不善農耕,常年在馬背上生活。歐亞大陸北部廣袤的草原是他們的故鄉。他們自公元370年侵入歐洲東南部,在70餘年間以旋風般的速度劫掠了幾乎整個歐洲,並建立起一個龐大的軍事政權。

公元4世紀中葉,原在中亞大草原一帶出沒的匈奴人在伏爾加河外出現,首先征服了伏爾加河和頓河之間的阿蘭人,然後向東哥特人領地大舉進攻,推翻了東哥特人在頓河和德涅斯河之間建立的帝國。約公元376年,他們擊敗居住在現羅馬尼亞一帶的哥特人,到達羅馬帝國的多瑙河邊界,由此拉開了中古歐洲史上持續了二百多年的民族大遷徙的序幕。

匈奴人似乎個個是天生的騎兵,他們常年像膠粘在馬背上一樣,酷愛騎馬打仗。匈奴人的騎戰具有高度的機動靈活性,經常像旋風般吹來,轉眼就席卷而去。凡是被他們的鐵蹄踐踏過的地方,必定留下一片廢墟,大量人口被殺,財物被劫奪一空。

匈奴人到來之前,東哥特人從未和騎兵交戰過,也沒見過如此迅猛的攻勢。在匈奴騎兵排山倒海的打擊下,東哥特人落花流水般地向西逃竄,直至多瑙河邊。為了尋找新的生存空間,這些逃亡者又沿途打擊西哥特人的部落,把他們連根拔起,驅趕到更向西的地方。

很快,在西哥特人逃竄的路線上,汪達爾人、法蘭克人、勃艮第人、盎格魯撒克遜人,像滾動的雪球,接連不斷地向西湧去。匈奴人的進攻幾乎把所有的日耳曼部落都給驅動起來。

在匈奴人的攻擊下,大量日耳曼人蜂擁逃向西方,以期在羅馬帝國境內尋求庇護。西哥特人後來經羅馬皇帝瓦倫斯的允許越過多瑙河進入羅馬帝國境內的色雷斯一帶避難。令羅馬人懊悔不已的是,這些湧入的西哥特人對羅馬造成很多不安定因素和隱患,也為後來的羅馬帝國滅亡埋下了禍根。

匈奴人在給予歐洲第一次沉重打擊之後,便停留在多瑙河沿岸一帶,以匈牙利平原為中心,在中歐地區建立了一個匈奴帝國。入侵歐洲的匈奴王是阿提拉,他是匈奴最偉大的統治者。阿提拉時期的匈奴帝國是匈奴征服史上最輝煌的篇章。

公元432年,各匈奴部族的領導權集中在魯奧的手裏,公元434年,魯奧死後,他的侄子阿提拉擊敗了其長子布萊達,繼任匈奴最高統治者。

據曆史記載,阿提拉雖表麵粗野,但內心卻被多年的外交、政治和軍事角逐磨煉得十分細膩。阿提拉為人狡詐,野心勃勃,其殘暴凶狠程度使整個歐洲都在他麵前發抖。他的兵鋒殺到哪裏,哪裏就意味著血流成河。歐洲人稱他為“上帝的鞭子”,把他看成是專門來懲罰人類的煞星。

公元441年,阿提拉對巴爾幹半島東部實施了一係列致命的打擊。匈奴人摧毀了多瑙河畔的許多城市。數年之後,當羅馬使者經過此地時,仍可見岸邊累累白骨,城內屍臭熏天。此後,高盧地區許多城市都未能免遭厄運。他們侵占了多瑙河地區之後,於公元442年被著名的東羅馬將軍阿斯帕爾阻擋在色雷斯一帶。

公元443年阿提拉再次發起進攻,長驅直入帝國腹地,擊潰了東羅馬帝國的主力軍,兵鋒指向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萬般無奈之下與阿提拉訂立和約,阿提拉強迫東羅馬帝國支付6000磅黃金,並將每年要繳納的貢金增加兩倍以上,即以後每年向匈奴人納貢2100磅黃金。

公元445年,阿提拉害死兄長布萊達,成為匈奴帝國的獨裁君主。

公元451年初,匈奴大軍渡過萊茵河向西挺進。這時,羅馬大將艾提烏斯與西哥特國王提奧多裏克一世達成合兵抗擊匈奴的協議。匈奴人的鐵蹄踏過比利時,橫掃高盧北部的阿拉斯、梅斯等地,這些城市均化為一片廢墟。阿提拉親自率領大軍猛撲高盧中部要鎮奧勒利亞尼,一連五周猛烈攻城,就在守城的羅馬軍隊即將崩潰之際,羅馬後期最偉大的統帥艾提烏斯率領羅馬軍隊主力與西哥特聯軍趕來救援,及時擋住了匈奴大軍的攻勢。6月20日,兩軍在沙隆平原上相遇。這裏是南下高盧縱深地區的一個大缺口,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阿提拉工於心計,想借著平原之勢,利用騎兵優勢把艾提烏斯及其聯軍一舉殲滅,然後順勢南下,一舉攻下羅馬。他把部隊分為左、中、右三部分,采用中間突破的戰術,親自率領匈奴主力居中路,左、右兩路則由匈奴軍及其附庸的混合部隊構成。艾提烏斯先按兵不動,待他看出阿提拉的戰術後,便把羅馬步兵方陣置於中間,而將羅馬騎兵與西哥特軍部署在兩翼,並相應地做了兩翼進擊的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