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聯邦德國政府和奧地利政府都在竭力尋找這批財寶。法國、美國、前蘇聯和以色列的秘密機構也曾窺視這批藏寶。因為,從法律上來講,各方幾乎都可以有權要求得到這筆財產。不過,誰也無法知道,這批神秘的“大德意誌之寶”最後究竟會落到誰家之手。
三、“納粹黃金中轉站”之謎
第三帝國軍隊通過各種手段聚斂的巨額財富中僅黃金就達三四百噸。除去法西斯黨魁埋藏的部分黃金外,餘下的巨額財富的流向仍然是個謎。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40年後,這個曆史之謎才為瑞士《二十四點鍾報》等報刊所披露。據報道:1941-1944年,總計有350噸納粹黃金悄悄地流入瑞士國民銀行,折合17億瑞士法郎,其中70%的黃金(約12億瑞士法郎)由瑞士國民銀行買進。
這筆巨額黃金在戰爭期間為納粹德國發揮了很大作用。一是向葡萄牙購買戰略貴重物資——鎢,它是軍火工業,尤其是飛機製造工業必不可少的材料。
當時,出於國際輿論的壓力,葡萄牙政府不願接受納粹德國這筆不義之財,除非通過瑞士銀行轉手成交。這是當時瑞士國民銀行副董事長羅西在秘訪葡萄牙首都裏斯本之後所擬的內部通知中承認的。二是納粹用於支付從瑞士購買的工業設備。瑞士曆史學家韋爾納·蘭斯在其著作中指出:“當時,80%的瑞土精密儀器工業,70%的電力工業,60%的軍火工業都是為德國人工作的。”另一位曆史學家克萊斯也揭露,由於當時瑞士向德國的設備、能源輸出非常重要,以致納粹曾計劃為瑞士提供專門用於軍事安全的保護措施。鑒於這些理由,有人把瑞士稱為“第三帝國黃金的中轉站”。
戰爭爆發前,1938年德國的黃金儲備不超過1.22億瑞士法郎。然而,在戰爭期間納粹黃金卻源源不斷地流向瑞士,引起盟國的高度警惕。它們懷疑德國的黃金是從被占領國波蘭、比利時等掠奪來的,有些黃金還可能是來自納粹集中營的被害者遺物。
於是,盟國向中立國瑞士、葡萄牙等發出警告,但當時盟國忙於戰爭無暇顧及此事,同時納粹黃金的流動又非常保密,幾乎無人知曉。戰爭結束後,盟國經過與瑞士的談判,達成了華盛頓協議,瑞士同意拿出2.5億法郎的黃金補償盟國,美、英、法盟國則明確表示不再追究瑞士戰時購買納粹黃金一事。
目前還沒有人能夠作出令人滿意的解答——為什麼瑞士國民銀行為首的金融界要購進這批沾滿被占領國人民鮮血的“不義之財”?有人猜想這或許純屬業務交易,無政治動機,或許還有人認為瑞士銀行對購進德國黃金有自己的辯解,他們輕易地相信了納粹德國的“保證”,但這些看法難以服人。
路易十六的財寶至今未找到
導言:君主製時代,帝王是最大財富的擁有者。社會一動蕩總會讓他們害怕,而金錢是一切的基礎,所以統治者藏錢,遺憾的是他們死了,但財富都沒有死,卻不知去向。1774年路易十六登上法國國王寶座時,法國封建製度已危機四伏,新興資產階級對束縛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發展的專製政體日益不滿。國內政治動蕩,社會極為不穩定。但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路易十六仍然四處搜刮金銀財寶,過著十分豪華的生活。這極大地激怒了資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1789年由於路易十六召開等級議會,要第三等級即資產階級和平民交納更多的賦稅,從而引發了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路易十六極為無能,傳說當1789年7月12日民眾攻克巴士底獄,直到晚上休息時,路易十六尚不得知,仍在日記上寫道:7月12日,天晴,平安無事。迫於無奈,路易十六表麵上接受立憲政體,實則力圖絞殺革命。
1791年6月他逃到法國瓦倫,被起義者押回巴黎。9月被迫簽署憲法,但仍陰謀複辟。1792年9月路易十六被正式廢黜,次年1月被處死在巴黎革命廣場(即今協和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