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7章 迷霧重重的寶藏(5)(3 / 3)

公元4世紀前後,瑪雅族(包括現在的南墨西哥、危地馬拉、伯利茲)已經擁有了卓越的文化,可以與秘魯為中心發展起來的古代印加文化相媲美。

瑪雅族究竟從哪裏遷移來的至今不清楚,隻知道瑪雅族當時是一個以種植玉米為主的農業民族。據說公元6世紀前後,瑪雅族就已經在危地馬拉、伯利茲、墨西哥等地從事農業耕種了。後來,碼雅人遷居到尤卡坦半島,農田的水源不是利用河流,而是依靠分散在各地的天然大水池,他們汲取天然水池的水用作灌溉農田和飲用,並且在天然水池附近建起了城市。

在這些城市當中,有一座叫奇欽-伊紮。奇欽-伊紮在瑪雅語裏是“水中之口的伊紮城”的意思。離這座城1.5千米遠的地方,有兩個直徑60米的天然大水池,當地居民用其中一個水池的水灌溉農田和飲用,把另一個水池奉為“聖井”,用來祭招雨神,雨神就住在那裏。

為了表示對雨神的崇拜,瑪雅族人民在“聖井”邊,用大理石建造了一座宏偉高大的神廟。這座神廟呈金字形,底邊長幾十米,高30米,在神廟與“聖井”的頂部還用大理石蓋了一座小廟,並且在神廟與雨神居住的“聖井”之間,還鋪設了一條寬4.5米,長400米的石牆。神廟兩側的邊牆下端各雕刻一幅帶羽毛的蛇神——“庫庫爾坎”的神像。

據傳說,瑪雅族有這樣一種風俗,每逢遇到幹旱,莊稼枯萎時,就認為雨神發怒了,為了安撫雨神,要送一名14歲的美麗少女投入“聖井”裏,去做雨神的新娘。瑪雅人認為,投入“聖井”的犧牲品雖然永遠看不到了,但她並沒有死,而是在和雨神共享安樂。

每逢祭雨神的那一天,全國人民都不幹活,從各處趕來,聚集到奇欽-伊紮,為美麗的“新娘子”送行,那位從全國選出來的美麗少女,早已穿上了華麗的服裝,靜靜地等候在金字型的神廟裏,準備去做雨神的“新娘子”。站在他身旁的是一位從全國選出來的青年勇士。他身著華麗的鎧甲,手執金黃色的大刀,頭戴插有羽毛的戰盔,時刻準備護送弱小的“新娘子”去雨神的宮殿。

不一會兒,東方發白。祭招的隊伍伴隨著海螺號聲,跟在祭司的後麵,從金字型神廟向“聖水”走去。走完4米長的石路,就來到“聖井”旁邊的祭壇。當晨曦灑落在樹梢時,祭司開始向雨神祈禱。

“新娘子”伴隨著“咚咚”的鼓聲,從花轎裏走出來。6個祭司一邊唱著祭歌,一邊抓起新娘的手腳左右搖擺起來。

鼓聲越來越響,頻率也越來越高,“新娘子”被左右搖擺起來的弧度也越來越大。當鼓聲、笛聲和歌聲達到高潮時,6個祭司同時鬆開雙手,“新娘子”翻轉著被高高地拋到空中,然後一頭紮入了黑洞洞的“聖井”裏,與此同時,“新娘子”的衛士也跳入井中,接著人們向“聖井”裏投擲各種各樣的寶物。

有一個牧師,在他所著的《尤卡坦半島記事》一書中這樣寫道:“如果說這個國家有黃金和財寶,不言而喻,都埋藏在這口‘聖井’裏。”

16世紀中葉,尤卡坦半島被西班牙人科爾特斯率領的軍隊所占領,瑪雅帝國也就隨之滅亡,從那以後,再也沒有人搞祭神活動了。“聖井”附近也逐漸蕭條起來,最後完全被荒野叢林所淹沒。

後來有一個人,相信了那位牧師的話,確信“聖井”裏一定有無數的金銀財寶,並且準備對“聖井”進行探險。這個人就是從1885年開始,連續25年任美國駐尤坦卡半島的領事愛德華·湯普遜。他對瑪雅遺跡的研究有著40年的曆史。

他從朋友那裏借了一大筆錢,買了一台掘泥機,還學會了潛水術,就這樣挖掘起“聖井”來了。最初幾天,挖掘出來的都是汙泥,後來終於發現了金盤子和玉器,最後挖掘出許多青年男女的骨骸,這就是那些“新娘子”和勇士們的屍骨。

湯普遜把“聖井”裏的汙泥挖幹淨以後,穿上潛水衣潛入井底。他發了橫財,把挖掘出來的東西收集到一起,足足裝了十幾筐。其中有5個黃金製成的金缽和金杯、40個平底盤、20個金戒指、100個金鈴檔,還有幾桶金器。除了這300多件金製品以外,相繼挖掘出來的財寶,價值幾千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