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時巨額黃金的下落
導言:巨額黃金隨著一個王朝的沒落而消失了。2000年來,人們懷著對財富的渴望,一直也沒有停下尋找的腳步。巨額黃金隨著一個王朝的沒落而消失了。2000年來,人們懷著對財富的渴望,一直也沒有停下尋找的腳步。中國在春秋戰國時期已開發金砂,當時主要在漢水、汝河和金沙江等河流的砂礦中開采。春秋後期,黃金作為貨幣,開始進入流通領域。戰國時,黃金流通十分普遍。到了秦漢,法律正式規定黃金作為貨幣。漢代,黃金用於大宗交易。黃金被鑄成塊、鏈、餅等形狀,使用前稱重量、定成色。西漢黃金論斤計量,一斤黃金抵銅錢一萬枚。黃金除用作價值尺度外,最主要用於國家和私人貯藏財富,同時用於賞賜、饋贈和製作首飾、器皿。
秦漢時,黃金充足,皇族和達官貴人揮金如土。漢王劉邦同項羽爭奪天下,一次就交給謀士陳平黃金四萬斤,用作離間楚國君臣、瓦解楚軍的費用。西漢諸帝賞賜功臣和有功將士的黃金動輒就是千斤、萬斤,乃至幾十萬斤。漢武帝因大將軍衛青率兵大破匈奴有功,一次賞全軍將士黃金二十多萬斤。王莽聘史氏為後,聘金達三萬斤。王莽垮台時,他府中存金六十多萬斤。黃金不斷從國庫中流入私囊。當時私人擁有的黃金數額驚人。文帝之子梁孝王死後,留下黃金四十萬斤。一般的貴族也藏有許多黃金。可謂黃金泛濫。
但是,西漢的這些巨額黃金,到了東漢卻驟然不見了,它退出了流通領域,成為難得之貨,流通中用的是布帛和粟米,朝廷賞賜主要也用布帛。東、西漢兩朝用金數量相差極大,後人都想弄清楚西漢巨額黃金的下落。於是,人們提出了各種猜測和解說。學者唐任伍先生經過詳細研究,提出西漢黃金的兩種去向:一部分是製成器物的黃金,隨葬於地下,或因其他原因而遺於地下;另一部分是製成貨幣的黃金,窖藏於地下。這是西漢黃金的主要去向。這部分黃金遺落在富商大賈和各級官吏的藏寶地。這筆巨額黃金的窖藏者,有些大商賈遭法辦而被處死,有些官吏在西漢末年的戰亂中,死於亂軍之中,有些攜家棄戶,在逃命途中被殺死。窖藏黃金也因而不知所在。
張獻忠的窖藏財寶
導言:所謂梟雄就是在一時之間做出太多不可思議的事情,無論是聚斂財寶還是讓財寶消失。所謂梟雄就是在一時之間做出太多不可思議的事情,無論是聚斂財寶還是讓財寶消失。在中國古代由於沒有一個成熟的信用製度,人們習慣於用窖藏的方式貯存財富。為了窖藏的安全,窖藏者都力求不使人知,甚至對親人都要隱瞞。如果由於某種原因,他沒有機會重新挖掘這筆財富,而又來不及將窖藏地點告訴他人就突然死去,窖藏的秘密就會一直保持下去,除非有朝一日這秘密偶然地被人發現。古往今來,發現窖藏的事不知有多少,今後也依然會有人繼續發現。
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張獻忠東征西戰,最後在四川建立大順政權。可是不久即被清王朝所滅。據傳張獻忠戰敗之前,將其億萬金銀采取窖藏辦法埋於四川,以備東山再起。但隨著張獻忠的戰死,這個秘密也就一直沒有被揭開。
清朝文人的筆記、野史中也曾提到此事。成都一帶還流傳著“石牛和石鼓,銀子萬萬五”的民謠。意思是說:隻要找到錦江下的石牛和石鼓,就能找到張獻忠窖藏的萬萬兩銀子。
記載張獻忠窖藏的書有多種。吳偉業(梅村)在《鹿樵紀聞·獻忠屠蜀》中說順治二年(1645年),張獻忠“用法移錦江,涸其流,穿數仞,實以精金及他珍寶累萬萬,下土石築之,然後決堤放水,名曰‘錮金’。”彭孫貽《平寇誌》卷十二引查繼佐的話,也說張獻忠“用法移錦江而涸其流,下穿數仞,實以黃金寶玉累億萬,殺人夫,下土石填之,然後決堤放水,名曰‘水藏’”。兩書中,一稱“錮金”,一稱“水藏”,當屬於傳聞異辭。彭遵泗《蜀碧》卷三也記有此事,作“錮金”,但沒有提及窖藏的數量。
上述三書都是私家著作,而清朝官修《明史》的編撰者對這條史料也持肯定態度。《明史·張獻忠傳》說:“又用法移錦江,涸而闕之,深數丈,埋金寶億萬計,然後決堤放流,名‘水藏’,曰:‘無為後人有也’。”經這樣一記載,就更加被人們視為信史了。後來陳克家繼他祖父陳鶴完成的《明紀》,也一字不易地抄錄了這條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