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新人階段,又稱晚期智人階段。大約開始於5萬年前,新人化石在體態上與現代人幾乎沒有什麼區別。其打製的石器相當精致,器形多樣,各種石器在使用上已有分工,並已出現了骨器和角器。新人甚至已會製作裝飾品,進行繪畫、雕刻等藝術活動。大約在1萬年前,已出現了磨製石器。新人又稱克魯馬努人,這是因為1868年,在法國西南部克魯馬努地區的一些山洞裏發現了五具骨架。這些骨架和現代人已經很難區分,但比現代人高大。據分析,其生存年代大約在3.1萬年到4萬年前,被認為是新人的化石代表。我國發現的柳江人(廣西)和山頂洞人(北京)化石也屬於這個時期的代表。此後,人類便進入了現代人的發展階段。
這就是我們長期以來所接受的人類起源的教育,人們對此從來不曾有過懷疑,堅信達爾文與恩格斯傳給我們的“唯物史觀”,然而,他們構思的這套進化體係是否就是毋庸置疑的絕對真理呢?人猿真的同祖嗎?
人猿真的同祖嗎?最近,在關於研究人們的祖先方麵又有了新發現。法國巴黎大學植物學係教授拉坦博士在非洲紮伊爾的原始森林中發現了一個奇特的人種部落,他們的脊椎骨都突出體外,有的達幾十厘米,與我們熟知的恐龍化石脊椎十分相似,被稱為“恐龍人”。這些恐龍人的祖先又是誰呢?恐怕不會是猿猴。那麼人猿同祖之說對此又作什麼樣的解釋呢?
首先,現代發現的化石數量極少,考古學家往往根據幾顆牙齒或一個、半個頭蓋骨化石作為依據,進行推論,明顯的證據不足。例如,1856年,在德國迪賽爾多夫城附近的尼安德特河穀的一個山洞中,人們發現了一塊不完整的頭骨和幾根腿骨化石,從此尼安德特人成了早期智人的代名詞,後來又有少量發現,但證據仍不充分。再說,從新人(5萬年前)到現代人之間。有將近4萬年的化石空白,怎麼能說證據充足呢?其次,在考古鑒定上也存在許多問題。目前,我們的考古測定通常用碳14測定法,但碳14本身很不穩定,年代越遠差距也就越大,在人類化石測定方麵有的誤差竟達幾萬年或幾十萬年。還有,關於人類起源的研究時間並不算長,在20世紀初葉的時候,一些學者認為人類出現在4000年以前,後來經過考古發掘,把這個年代逐漸前移,1萬年,2.5萬年,結果定為4萬年,再往後美國的考古學家又提出了十萬年說……而且在這其中也伴隨著相當大的學術爭議。
因此,不少人對這套進化模式持懷疑的態度。有人從進化的角度提出疑問:脊椎靈長類動物的四肢都著地,這樣分散了脊椎的壓力,這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講是合理的。而人卻是直立行走的,直立人的脊椎所承受的壓力過分集中,反而不如四肢行走的脊椎動物合理,為什麼會發現這種進化呢?它是進化還是退化?按一般觀念認為,人是在勞動過程中才逐漸手腳分離,最後演變為直立行走的。當自然環境的變化將古猿趕出叢林,古猿不得不用前肢去挖掘植物的根莖,從而使前肢進化為手臂。然而,我們發現藍田人及山頂洞人,他們都生活在植物比較茂密的山區,而在這種自然條件下,用四肢行動難道不比用後肢行動更為有利一些嗎?怎麼會發生手腳分離的演化呢?其次,用血漿蛋白分子差異程度的測定發現人與現在的大猿、黑猿最為接近,大約在4000萬年以前,人與大猿、黑猿分離。但奇怪的是經過4000萬年漫長的歲月,大猿和黑猿幾乎沒有什麼明顯的變化,它永遠屬於靈長類哺乳動物。照目前的進化程度看,它再過4000萬年也不會進化成智人和現代人。為什麼在地球上唯有人類的進化如此迅速呢?
人種問題也是進化論者不易破解的謎案。現在世界上基本有白、黃、黑、棕色4大人種。如果進化論是正確的,那麼這4種人應該是由4種猿分別進化而來。然而,地球上隻有一支猿類進化成了人,所以它不可能普遍適應靈長類的進化模式,這本身不是很矛盾的嗎?既然至少有4種猿可以進化成人,那麼為什麼經過幾百萬年其他猿類依然是猿,絲毫沒有進化成人的趨勢呢?
人類的四種膚色又是怎麼決定的呢?如果是偶然發生的變異,為什麼會形成同一地區、同一膚色的人種呢?而且,這種變異又與自然生存有什麼關係呢(達爾文認為,隻是適於生存的變異才可能遺傳)?如果人種膚色是自然遺傳而來,那麼我們是否發現過具有這4種顏色的猿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