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回回音樂:曆史長河成就的優美旋律(3 / 3)

回回音樂的創作實踐及特點

基於這種認識,1977年,在獲得宜人的政治環境之後,音樂文化工作者思想大大解放,敢於涉獵以往人們不願觸及的禁區,比如佛教、道教、伊斯蘭教等宗教音樂以及愛情領域。當時,寧夏歌舞團的郝振明、張弛曾以伊斯蘭誦經音調為素材,創作了一首男聲獨唱《新月下的向往》。這首歌曲表達了一對回族男女青年,在皎潔的新月下互相傾訴美好心願和對純潔愛情的向往。在1979年慶祝建國三十周年寧夏歌舞團晉京獻禮演出及赴山東濟南、青島、煙台等地的巡回演出中,作為演唱節目,由吉千演唱。在北京演出時,曾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選錄並向國內國際播放。《煙台日報》1979年10月11日報道:男聲獨唱《新月下的向往》取材於伊斯蘭音樂。演唱者把西洋發聲方法和中國傳統的發聲方法融為一體,做到字正腔圓,聲情並茂,加之表演從容自如,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作品曲調新鮮,風格獨具,給音樂舞台上吹進了一股新鮮空氣。1980年5月,這首歌曲曾在寧夏回族自治區文學藝術作品評獎中,獲音樂創作二等獎。1986年10月,寧夏人民廣播電台邀請著名歌唱家張家鏘再度重新錄製並多次播放。2002年4月30日,這首歌作為寧夏民族唱法業餘組歌手徐鳴輝、康冬青的演唱曲目,參加了第十屆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受到了全國電視觀眾的關注。

1981年春,為參加共青團中央和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舉辦的《八十年代新一輩》全國青年征歌評選活動,張弛創作了女聲獨唱《早晨的太陽》。歌曲把青年比作早晨的太陽,正在興旺時期,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作品比喻貼切,形象鮮明,立意新穎,主題明確,風格獨特。歌曲經過無記名投票,首先在寧夏入圍,獲得參加全國青年征歌評選的資格。在全國青年征歌評選活動中,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從全國各省區選送的531首歌曲中篩選出255首循環播出,經全國各地聽眾投票評選,選出優秀歌曲100首,入圍獲獎候選目錄,《早晨的太陽》是其中之一。歌曲由寧夏歌舞團獨唱演員李玉明演唱,寧夏人民廣播電台錄製並在《每周一歌》欄目中播出,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曾多次向全國聽眾播放。歌曲曾作為歌舞團的上演曲目,先後由李玉明、包向紅等人在各類演出中演唱達百場之多,直到1984年9月的赴京彙報演出,仍在演唱。歌曲在全國也有一定影響,曾在南京、吉林多家廣播電台作為《每周一歌》播出,不少音樂愛好者聽後紛紛來信索要歌片。

1981年春,為參加全國青年征歌評選活動,張弛還與郝振明創作出了男聲小合唱《栽花歌》。歌曲取材伊斯蘭誦經讚唱音調。歌曲把祖國下一代比做鮮花,希望人們趁著大好春光,用知識的雨露去澆灌培育他們。歌曲在寧夏青年征歌評選中入圍,並入圍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篩選播放的255首歌曲中。由寧夏人民廣播電台錄製並在《每周一歌》中播放。這首作品曾在全國青年歌曲征集評選活動中,由寧夏人民廣播電台作為交換節目,與兄弟省市交換播放並在寧夏歌舞團的演出活動中多次上演,在1982年3月的全區文藝調演中參演並獲得音樂界好評。同年夏季作為“西北音樂周——長安音樂會”的參演曲目,受到西北五省區音樂界的關注。觀眾普遍認為,曲調新穎,具有藝術感染力。

1982年春,應參加全區和全國民族團結征歌,張弛創作了歌曲《民族花開結彩帶》,歌曲描寫的是各民族之花盛開在祖國懷抱裏,結成友誼的花環,裝扮著萬紫千紅的春天。歌曲曾由寧夏人民廣播電台錄播,並由銀南文工團獨唱演員馬雲霞在演出中多次演唱。作品曲調新穎,風格迥異,具有伊斯蘭音樂韻味和獨創性,受到觀眾廣泛好評。

男女聲二重唱《明珠就是塞上沙湖》是張弛以伊斯蘭音調寫成的歌曲。歌曲描寫一對回族青年在夕陽西下的時候,在塞上明珠沙湖岸邊漫步徜徉的情景,是為音樂電視風光片《寧夏好風光》所作的插曲之一。音樂風光片在電視台播放後,產生了一定影響。觀眾對其中的這首插曲反映尤為強烈,認為曲調新穎、優美,富有詩情畫意和抒情性、歌唱性。

由楊連理、羅培堯、郝振明創作的器樂曲輕音樂《歡樂的古爾邦》描寫了穆斯林歡度“古爾邦”節的喜悅之情和熱烈歡騰的場麵,同樣取材於伊斯蘭誦經音調。樂曲融誦經音調、當地民間音樂和現代流行音樂元素為一體,造成了中國回族音樂的特色。全曲分四部分,即引子、快板、緊拉慢唱的抒情板、最後回旋到快板。曲中突出了“角”音和“羽”音,加之排鼓的敲擊,使樂曲盡顯伊斯蘭韻味;流行吉他的運用大有畫龍點睛之妙,撥動了穆斯林的心弦,使人感到親切、生動、細膩、華美。這首輕音樂作品於1983年12月獲寧夏第三次文學藝術作品評獎器樂作品獎,並參加了全國輕音樂作品研討會,受到了到會專家同行的好評。寧夏伊斯蘭教協會秘書長葉正剛等人聽了音樂之後,曾十分讚賞。

還有女聲獨唱《長流水澆出愛民花》、男女聲二重唱《祖國和我們心連心》(王正偉詞)等,也都屬於此類情況。

此外,在20世紀末21世紀初,由王正偉作詞、解承強作曲的《回回人》、由胡建國作詞、高建堂、張弛作曲的《色倆目》在試圖運用伊斯蘭音調譜寫回族歌曲中進行了成功有益的嚐試,在群眾中產生了較為廣泛的影響,可以說有著回回音樂的代表性。

上述這些歌曲大都編錄在大型係列CD唱片集及配套歌曲集《花兒飛四方——寧夏民族歌曲精選及欣賞》的第八輯《回之韻》中。這些作品的主要特點是以伊斯蘭音調為素材,並融進寧夏回族地區的民間音樂元素創作而成。在作曲技法上把握了伊斯蘭音樂中的二度近關係模進音型,同時又揉進了“花兒”音調中常用的四度滑進音型,使之既不同於常用小三度級進音型的新疆音樂,又不同於旋律起伏較小,音樂平緩細膩的波斯、印度音樂,形成了具有伊斯蘭音樂遺韻和寧夏回族地區音樂元素相融合的特色鮮明的回族音樂風格。這是他們對回族音樂努力探索和創新的結果。

對於回族音樂的認識與思考,僅僅是我們個人的一些看法,能否與音樂界、文化界、伊斯蘭教界及社會各界形成共識,有待於進一步認識和探討,有待於更多更好的回族音樂作品來驗證,有待於宣傳媒體在輿論上的樹立和培植。

參考書目:

《中國通史》,範文瀾著,人民出版社1978年6月版。

《伊斯蘭音樂》,[日本]岸邊成雄著,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年9月版。

《伊斯蘭和穆斯林》,潘夢陽著,寧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1月版。

《回族音樂概論》,延河發表於《塞上文談》1986年第3期。

注:本文曾節選刊載於2005年7月《中國民族》刊物,作者為張博、郝振明(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