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父親與《花兒飛四方》(2 / 3)

四年來他隻在出品人那裏報過300元的電話費,後因擔心經費不夠,連編務費用等該得到的報酬都沒有要。好在光盤出來以後,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銷路還是不錯,隻是收回成本尚需時日。我想能夠幹成這樣一件事情,父親憑的就是一股子韌勁。

再者,選編的集子所反映的是編者的眼光。正如魯迅先生說:“選本所顯示的,往往並非作者的特色,倒是選者的眼光。”《花兒飛四方》的編輯整理也是如此。4年時間,總共編輯整理了242首歌曲,其中有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編創的寧夏民歌《歌唱寧夏川》《寧夏數花》《寧夏川,好地方》等,有七八十年代編創的歌曲《寧夏川,我可愛的家鄉》《黃澄澄的土金燦燦的水》《牧羊哥哥上了山》《汗水澆出新生活》《吆騾子》《清平樂·六盤山》《山丹丹花開六盤山》等,有九十年代以後創作的歌曲《回回人》《沙湖美》《鳳凰城迎賓曲》《黃河漂流羊皮筏》《白蓋頭、黑眼睛》《六盤山高黃河寬》《我們的家鄉寧夏川》等,這些歌曲凝結著詞曲作者的心血,以其鮮明的地方特色、民族風格、獨特的審美觀照以及優美動聽的曲調搖撼人心,深受群眾喜愛,得到廣泛傳唱。可以說這是寧夏50年來不同曆史時期的產物,是群眾的心聲,也是時代的印記,也隻有親曆了寧夏音樂文化事業發展的音樂工作者才能擔此重任。

父親出身於農民家庭,我的爺爺、奶奶都是目不識丁,在他們的村上也就出了他這麼個大學生。也許是天性使然,從小父親就迷上了音樂。8歲時,他的音樂記憶力就非常之好,那時比較流行的眉戶劇《梁秋燕》和秧歌劇《夫妻識字》,他就能大段大段的背唱。後來在寧夏大學讀中文的時候,業餘學起了吹笛子、單簧管。原本分配到賀蘭縣政府的他,偏偏不愛走仕途,又主動調入寧夏歌舞團擔任專業編劇、作詞,開始了劇本、歌詞歌曲的創作之路。上世紀80年代,父親與徐肇基創作的歌曲《寧夏川,我可愛的家鄉》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了塞上江南。近30年來,在群眾中傳唱不衰,家喻戶曉,有著廣泛的影響。我想這首歌曲已經不再屬於他這個創作者,而是屬於這片土地和這裏的人民。

由父親作詞、作曲的男聲獨唱《黃河漂流羊皮筏》,也在全國獲得較廣泛影響。2002年5月,該歌由郭一卓作為參賽曲目,進入了中央電視台舉辦的第十屆全國青年(業餘)歌手電視大獎賽複賽。2002年7月,該歌曲由鄧星民作為參賽曲目,進入了中央電視台舉辦的第十屆全國青年(專業)歌手電視大獎賽複賽。2002年3月,歌曲《黃河漂流羊皮筏》入編由中國音協歌曲編輯部編輯、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出版的歌曲集《西部之春——中國民族歌曲選粹》。至今,這首歌曲仍然是不少專業和業餘歌手出外參賽時的演唱曲目。

音樂劇《中秋月》,由寧夏影視劇製作中心與寧夏歌舞團聯袂演出近20場,後由寧夏秦腔劇團移植為夏劇《中秋月》,又演出30餘場。觀眾人次達8萬人,受到社會各界普遍好評。該劇由他作為劇本和作曲的主創及項目前期負責人,排演前後持續了3年多。其中由父親作詞作曲的主題曲《月亮,媽媽》情感真摯,旋律優美。其他歌曲如《根在寧夏川》《黃河流來豔陽天》《黃河漂流羊皮筏》《難割難舍的愛》《清真小吃味道香》等也都是寧夏味十足的歌曲。

40年音樂文學及音樂的耕耘之路,使得父親對寧夏民族民間音樂有著深厚的積澱,而運作《中秋月》、伴舞會、賣掛曆,則為父親積累了豐富的市場經驗。1987年,父親把寧夏歌舞團樂隊成員組織起來成立了樂隊,在新華街的新苑歌舞廳伴奏,舞廳很紅火,以致每晚都有800人左右在新苑歌舞廳跳舞。1992年,一個偶然的原因,父親幹起了推銷掛曆台曆的生意,而且一幹就是十幾年,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跑業務、做推銷、當掛曆販子。當時單位開會的時候,還有人嘲笑父親,但父親毫不介意。做推銷非常辛苦,那時父親已經50多歲了,經常和母親是推著自行車,拉著幾箱台曆到各單位跑。跑得多了,對市場也有了一定的認識,思想也慢慢開闊起來。這都為《花兒飛四方》的市場運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