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資料難,有些歌曲詞曲作者特別是過去曾在寧夏工作過,後來又調往其他地方的詞曲作者,找起來相當麻煩。先要跟人家約,人家有無資料,有無時間找,要不斷聯係、催要,才能落實。有的歌片竟然聯係了一兩年才有著落。這些歌曲雖然不十分多,但戰線長,時間跨度大,落實起來很是費勁。
三是編錄難,242首歌曲,需要一首一首的整理編錄,修訂,校對歌譜,複印歌譜,提前交給演唱者熟悉歌曲,交給音樂製作人製作伴奏,審聽伴奏,確定演唱速度,這些工作做完了,才能進入演唱錄音。錄音時,還得細細審聽,演唱達不到要求,還要反複唱錄。錄音符合要求了,還得合成在一起。每首歌曲,這些程序都得走幾遍。可見這件工作是多麼浩繁瑣碎,真的需要“鐵梁磨成繡花針”的功夫和耐性。
也許有人會認為硒砂瓜與《花兒飛四方》風牛馬不相及,怎麼會扯到一起呢?其實,筆者認為二者貌異神似,有著很強的可比性。
首先,硒砂瓜是物質文化土特產,《花兒飛四方》是精神文化土特產。硒砂瓜生長於中衛幹旱山區,是當地瓜農不斷進行總結耕作經驗,弘揚農耕文化,代代相傳,在反複實踐中見證了硒砂瓜可以在當地落戶安家、生長存活的奧妙,這其中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花兒民歌生長於大山黃土地,是勞動人民口傳心授、衍化生成的結果,是他們情感宣泄的產物,也是世世代代積澱而成。
其次,硒砂瓜和寧夏花兒民歌雖然生成的環境不一樣,但生成過程卻有著相似之處,它們從耕耘到收獲都經曆了雨雪風霜的考驗,方方麵麵的挑戰,堅忍不拔,頑強拚搏,是果實生成的重要條件,二者之間的收獲同樣是甜蜜的。
再次,硒砂瓜作為寧夏的一個物質土特產品牌推向全國,成為可為大眾分享的甜蜜果實,《花兒飛四方》作為音樂文化土特產,推廣開來,也必將成為可為大眾分享的精神食糧,其甜甜的情韻,將會飛遍寧夏山川,飛遍祖國大江南北,以其民族特色和個性化語言,贏得世人的青睞。
2009年3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