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和我們心連心》以回族群眾常用的問候語“色倆目,吾爾來昆目”起興,唱出了對偉大祖國的深情問候,對穆斯林的真誠祝福。
《回回人》是在寧夏已有一定影響的歌曲。歌曲開頭用伊斯蘭音調起韻,把人們帶進了回鄉。使人們感受到回族音樂的柔美與華麗。由於歌曲把西北民歌風與伊斯蘭風相融合,使人並不感覺是異國情調,相反卻覺得親切自然,張揚了回回人民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拚搏精神。
《新月下的向往》自20世紀80年代創作出來之後,曾由寧夏人民廣播電台錄音播放,並報送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國際部多次播放,受到國外穆斯林國家人民的好評。1979年建國30周年獻禮演出中,北京多家報紙都曾點評了此歌。2002年中央電視台青年歌手大獎賽中,又經歌手演唱,獲得穆斯林群眾的認同與好評。
《民族花開結彩帶》《長流水澆出愛民花》《色倆目》《穆斯林熱烈歡迎你》也都不同程度地融進了伊斯蘭音樂元素,在回族音樂創作方麵,進行了有益嚐試與探索,邁出了可喜的步子。《祖國啊,飛騰的鳳凰》《色倆目喜迎八方客》《回族敬茶歌》雖然沒有較濃的伊斯蘭風,但有些音樂元素的運用,還是有一定回族音樂個性的。
(本文引用了劉同生撰寫的《寧夏民歌概述》中的有關段落)
《民歌、“花兒”篇》導語
寧夏民歌的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是曆史的見證,社會的縮影,生活的結晶,人民的心聲,它直接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生活、思想、願望和要求,常常是勞動人民觸景生情、不吐不快時的產物。即所謂“有感而發,因事而作”“男女有所怨恨,相從而歌,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用群眾的話來說,就是“花兒本是心上的話,不唱是由不得自家”“男人有愁唱一唱,女人有愁哭一場”。
寧夏民歌的品種與色彩的形成與分布,與勞動特點、自然環境及語言等有直接關係。從地理上可分為山區與川區兩大部分,就一般情況說,山區以山歌為主,川區以民謠小調較為普遍。
寧夏民歌絢麗多姿,它的民族特征和地方色彩主要是通過構成民歌曲調的一些基本要素,諸如調式、音列、旋法、節奏、曲式等的不同而表現出來的。這些基本要素又常與一個民族或一個地區人民的心理素質、審美趣味和地方語言等有著直接的聯係。同一首民歌,在不同的方言區形成了多種變體,這就是所謂“民歌十唱九不同”的原因。
寧夏民歌是人民群眾天才智慧的結晶,凝聚著各族群眾的心血、智慧和藝術才能,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審美習慣的變化,寧夏民歌將繼續在群眾性的繼承、取舍、提煉和創造發展過程中不斷推陳出新,以嶄新的麵貌立於各民族民歌的藝術之林。
《花兒飛四方》中以較大的篇幅,選編了50首寧夏民歌和“花兒”,分四輯(第九輯、第十輯、第十一輯、第十二輯)編輯、錄製、出版。它既是對文化部關於實施“非物質文化”保護工程的實質性響應,也是對寧夏民族民間音樂的張揚。所編錄的民歌“花兒”大都是在寧夏地區乃至全國有一定傳唱度和影響力的歌曲,其音樂個性鮮明,地方特色濃鬱,民族風格強烈,是本次編錄中重點推介的歌曲。為了增強這部分歌曲的傳唱性,在保留原生態基本風貌的前提下,對詞曲大都作了適當的修改和發展,力求使每首歌的時長能在2分鍾到3分鍾左右。相信它的問世,將會成為歌唱愛好者、音樂創作工作者、音樂教育工作者、音樂理論工作者有效的音樂資料和必要的借鑒。
(本文引用了劉同生撰寫的《寧夏民歌概述》中的有關段落)
第九輯 民歌篇(一)
寧夏民歌小調以廣闊的社會生活為主要內容,揭示人們的內心世界,傾吐人們的理想和愛憎。在歌詞上,常以生活中的各種現象或傳說中的故事為題材,用多段歌詞,表現一種特定的內容或主題,帶有一定敘述性和曲牌性。
本篇主要編錄了流傳在寧夏川區和山區的民歌小調。
《歌唱寧夏川》在寧夏川廣為流傳,家喻戶曉,有口皆碑。建國前,寧夏川到處是一片淒涼的景象,勞動人民沉痛地唱道:“寧夏川,兩頭子尖,東靠黃河西靠賀蘭山,年種年收水澆田,受苦人家沒吃穿,不能怨老天。”此後,《歌唱寧夏川》的歌詞曾根據曆史的發展和時代的要求,多次作過改動,有不同的版本。本篇編錄中,又做了很大改動,著眼點主要放在寧夏川地理地貌和自然景觀上,曲調基本上保持了原民歌的風貌。
《幸福花》根據寧夏文聯於1962年編輯的《寧夏民歌歌曲資料》中的《玩花》改編,後由寧夏人民廣播電台錄音播放,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也曾多次播放。曲調歡快跳躍,熱情奔放,在寧夏民歌小調中,具有一定代表性。
《船姑娘》是采集於寧夏固原的社火調,曲調大起大落、優美動聽,很有音樂個性和張力。本篇在編錄中保持了其原生態風貌。
《川裏姑娘愛唱歌》根據流傳於寧夏固原縣的十盞燈調改編,曲調歡快跳躍,富有激情。本次編錄中,重新填詞,對曲調也做了適當改動,適合於男女對唱或女聲表演唱。
《農家十二月》根據寧夏文工團采集的寧夏民歌《凍冰》改編,原民歌在寧夏地區廣為傳唱,很有代表性,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起,經久演唱而不衰,很有舞台演出效果,具有內蒙、山西二人台的熱情與奔放、明快與流暢。
《農家小唱》根據流傳於寧夏石嘴山市的民歌小調改編而成,帶有一定敘事性和曲牌性。民謠風格和地方特色很濃鬱,曲調也很優美動聽。
《幸福大路共產黨開》是流傳於寧夏東部鹽池縣一帶的信天遊。信天遊是當地人喜歡唱的山歌,也稱山曲子或腳戶調。過去從20世紀50年代起,一直在群眾中廣為流傳,曲調流暢,朗朗上口,有較強的群眾性和地方特色。
《寧夏數花》是流傳於寧夏川區的民歌,在群眾中流傳非常廣泛,膾炙人口,常有群眾填詞演唱,其中道白多用寧夏地方方言,特色很濃。《金針花,多多黃》《趕集歸來》《花開滿山岡》等歌曲也都各有特色,在民間有所流傳。
第十輯 民歌篇(二)
《正月裏來掛紅燈》是流傳於寧夏銀川地區的民歌小調,曲調歡快跳躍,輕盈優美,具有江南民歌小調的特色。本篇編錄中,根據時代的要求,在保持原民歌唱詞風格的前提下,做了較大改動,曲調也做了適當改編。
《長脖子雁,扯線線》是流傳於寧夏中寧縣的民歌,歌曲詼諧、風趣、幽默、輕快,用浪漫主義的手法寫出了寧夏的丫頭會擀麵,“切地那個麵呀細絲絲穿,一扯扯遍了寧夏川”。這情景很富有想象力。
《唱唱新生活》是流傳於寧夏銀川的民歌,從20世紀50年代起,一直在寧夏廣為流傳,其曲調風趣、詼諧、幽默、歡快,富有戲劇性,並且很有舞台演唱效果。這首民歌在20世紀80年代初,曾由安妮、吉千改編為《樂嗬嗬》一歌,多年來在舞台上屢有演唱。為適應新時代的要求,本篇編錄中對唱詞進行了改編,曲調為求得和原民歌風格的統一,也作了一定改編。
《繡荷包》是在寧夏銀川一帶流傳廣為久遠的民歌,曲調抒情纏綿、優美動聽。本篇編錄中在保持原民歌風格情調的基礎上,為增強其演唱效果和傳唱性,對唱詞和曲調都做了較大改動,抒發了一個女子對遠離家門的男人的相思情懷。
《打花棍》《農忙四季》《四季歌》《采花》《對花》《刮地風》,這些民歌的最大特點:在內容上大都是描寫農村題材、農民生活的,在風格上帶有明顯的敘事性和曲牌性,以時間順序或以數字序列進行填詞和反複演唱。其中《四季歌》曲調優美、土色土香。《對花》從20世紀50年代起,一直在群眾中廣為傳唱,有著濃鬱的生活氣息和頗受歡迎的演唱效果。
《打花棍》《農忙四季》寫出了新世紀農民科學種田、精耕細作,勤勞致富、奔向小康的情景。曲調輕快,活潑流暢,富有彈性,因而在寧夏民間常有傳唱。
《刮地風》是典型的民歌小調,在甘肅、寧夏均有傳唱。曲調優美動聽,輕快流暢。本篇編錄中,保持了原民歌的風貌。
《吆騾子》作為寧夏民歌有著鮮明的音樂個性和寧夏地方的群眾認可性,是一首很有代表性的民歌,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一直作為男聲小合唱在群眾中傳唱不衰,曲調歡快、跳躍、上口。
領唱合唱《下四川》是在甘肅、寧夏、青海廣為傳唱的一首民歌,曲調優美動聽,情意纏綿。改編為合唱後更富有層次感和立體感,讓人回味不盡,大有繞梁三日而有餘音之感。
第十一輯 花兒篇(一)
“花兒”是流傳在西北甘、青、寧、新四省(區)回、漢、撒拉、東鄉、保安、裕固、土族、藏族等民族中的一種山歌形式,又稱“少年”或“野曲”,為多民族多地區所占有。音樂理論工作者根據花兒沿黃河及湟水兩岸流布的特點,將其稱之為河湟花兒。
河湟花兒在寧夏流傳比較普遍。其基本形式是商徵型四聲音列式,即“2原5原6原1”,此外,還有些曲調在商徵型四聲音列中增加角音“3”,形成“5原6原1原2原3原5”的徵調型音列或用清角音“4”取代角音“3”,形成“5原6原1原2原4原5”或“2原4原5原6原1原2”式的有小調風格的變化型音列。這三種音列在寧夏其他民歌中也占有較為重要的地位,構成了寧夏風格音樂的地方色彩。
本篇中的《牡丹俊了》《花兒越漫越亮堂》《花兒裏飛來一隻鴿》等即屬河湟花兒類型。它們大都是描寫男女愛情的情歌,而《花兒越漫越亮堂》表現了農民過好日子後的喜悅心情。
在寧夏南部山區和同心等地還流傳著一種山花兒,當地人稱之為“幹花兒”或“土花兒”。山花兒除具有河湟花兒的一些基本特點以外,還吸收了小曲子和其他山歌的特點。在音樂上這類花兒自成體係,與其他地區和民族的“花兒”區別是極為明顯的,主要以其柔和、流暢、委婉、抒情的氣質見長,而高原山歌那種粗獷高亢的色彩不再成為明顯的特點。有些山花兒除受民間小調和其他山歌影響外,還明顯受到伊斯蘭誦經音調的影響。本篇中的《尕妹彈的是口琴子》《上河鴨子下河裏鵝》《模樣兒咋這麼俊了》《哥是陽溝妹是水》即屬於山花兒類型。這幾首歌曲也是表現男女愛情生活的。
回族人民中流傳的風俗調為“宴席曲”,它是西北回族人民在婚禮或節慶聚會中演唱的一種傳統儀式性的歌舞曲。宴席曲曲調豐富,形式多樣,保留著元、明、清時代西北少數民族歌舞小曲的古老風貌。寧夏地區流傳的宴席曲據調查表明,係明、清時代由甘、青兩省遷徙到寧夏的回民帶入,常在婚禮、節慶聚會上演唱,也作為一種小調形式在日常生活中演唱自娛。本篇中的《父母好比江河水》《山鄉裏出了一個俊姑娘》即屬於宴席曲。
(本文引用了劉同生撰寫的《寧夏民歌概述》中的有關段落)
第十二輯 花兒篇(二)
本篇中編錄的《滿山遍野好莊稼》《幸福生活樂無邊》《白牡丹》《尕馬兒》《牛拉車車》具有河湟花兒的特點,而《情海愛河裏浪來》《眼淚花兒把心淹了》《一心把妹想著》《我坐在尕妹的跟前了》《憨墩墩》,則是流傳於寧夏南部山區的山花兒。這些歌曲大都描寫了男女之間真摯的愛情,無論是纏綿的相思還是痛苦的別離,大都是淳樸、直率、真誠的表白,字裏行間透露著勞動人民的氣質。
《情海愛河裏浪來》是采集於寧夏西吉縣的山花兒。原始“花兒”為上下兩句頭。為了適應時代的需求,在保留原“花兒”風貌的前提下,對曲調作了較大延伸與發展。唱詞具有山區群眾口語的特點,運用比興手法,寫出了山區男女青年追求愛情,向往美好生活的浪漫情懷。曲調具有鮮明的音樂個性,抒情纏綿,優美動聽,是一首很具有傳唱性的歌曲。
《眼淚花兒把心淹了》是西部歌王王洛賓早年途徑寧夏六盤山和尚堡時,聽當地農民五朵梅演唱而記譜整理的一首山花兒。曲調纏綿優美,淒清悲切,非常動聽,在寧夏多有演唱。2008年3月,由寧夏大學音樂學院馬冬雅編為多聲部合唱,參加了中央電視台舉辦的第十三屆原生態合唱組的比賽,並進入複賽,受到國內音樂同仁和全國觀眾的廣泛關注和好評。
《憨墩墩》是流傳於寧夏固原地區的山花兒,這是首次改編整理,與世人見麵的。歌曲有較強的音樂個性和獨特風格,能給人留下較深印象。《一心把妹想著》《我坐在尕妹的跟前了》,都是流傳於寧夏同心地區的山花兒,在寧夏地區,多有演唱。
民歌花兒聯唱《塞上歡歌》,選編了7首在西北地區富有代表性的民歌花兒,進行組編整理。這些歌曲在曲調上和演唱方麵都很有個性,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寧夏東部的鹽池縣與陝北接壤,當地人民喜歡唱的一種山歌樣式稱信天遊,信天遊也被當地人稱之為山曲子或腳戶調。唱詞語言質樸,比喻巧妙,讀起來朗朗上口,唱起來優美動聽。信天遊的曲調與歌詞的結構是統一的,一般為不加襯詞的上下句結構,曲調大都有徵、商、羽三種調式構成,節奏自由,音域寬廣,旋律起伏較大。本篇中的《當紅軍的哥哥回來了》就是流傳於寧夏鹽池一帶的信天遊。
(本文引用了劉同生撰寫的《寧夏民歌概述》中的有關段落)
第十三輯 五彩人生
本緝主要編錄的是通俗唱法的歌曲,這是為了適應當代青年的審美需求而刻意呈現的精神食糧。融歌曲的時尚性、民族性和通俗性為一體,是詞曲作者、演唱者、編錄者所力求企及的目的。
沙棗樹是生長在塞上西部的一種多年生樹木,抗風沙,耐鹽堿,本色質樸,木質堅硬,有著塞上人的人格魅力,黃色小花,馨香撲鼻,讓人留戀。其果沙棗甘甜,寧夏回族八寶茶內,便有此物,當為八寶之一。《沙棗花開了》《馬蘭花》以寫意的手法,寫出了當代人對塞上的一往情深。演唱富於激情,唱出了時代的感受,唱出了塞上人的心聲。
《神奇寧夏》掀開了寧夏山川的畫卷,使人們透過畫卷追憶寧夏的曆史,立足今天,放眼未來。《不老的太陽神》則以深沉含蓄的語言,讚美了嵌刻在賀蘭山的岩畫。歌曲以巨人般的音樂節奏,踏著時代風雲,從遠古向今天走來,向未來走去。
《白蓋頭,黑眼睛》是寧夏40年大慶期間創作的歌曲。歌詞以回族女性特有的服飾“白蓋頭”和麵部的“黑眼睛”落筆,勾畫了回族女性鮮明的形象,具有很強的視覺衝擊力。曲調雖尚欠缺寧夏音樂風格,但正因為如此,賦予寧夏聽眾以很強的聽覺感受,使之耳目一新。因此,寧夏的多次演出與比賽中,常有女歌手演唱此歌。
《生活多美好》以簡潔的歌詞,寫出了回族少女輕盈活潑的姿態。形象準確,個性鮮明。曲調融民族與通俗為一體,簡潔流暢,朗朗上口,富於傳唱性。自20世紀80年代問世以來,很受當代青年喜愛。在寧夏電台、電視台屢有播放,舞台上多次演出,形成了廣泛的社會影響。
《吼秦腔》在詞曲創作上,很有創意性,應當說是20世紀90年代以後創作的一首好歌。歌曲傳承西北秦腔音調,在傳統與現代、民族與通俗結合上,走出了一條新路,具有示範性,值得探索與研究。
《大紅的日子大紅的天》以火熱的情懷讚美了改革開放時代,歌曲熱烈歡快,情緒激昂,時代感很強。《飛翔》作者以獨特的視角,寫出了對人生、對生活的感悟與體驗。《快樂的的哥的姐》表達了出租車司機“的哥的姐”們的心聲。
第十四輯 愛之歌
本輯編錄歌曲主要以“愛”為主題,其中包括人與自然之愛、男女之愛、夫妻之愛、母女之愛、父子之愛等,這些愛傾注著作者對人生的感悟與體驗、哲理與思辨。在音樂旋律與節奏上,則大部分歌曲融民族與通俗為一體,有著追求時尚的感覺。
《難割難舍的愛》,在沙與海的對比中,尋求一種人與自然的和諧,從而突出塞上人愛大漠,愛大海的意蘊。歌曲一開始的散板就顯示了塞上的一種粗獷和遼遠,把人帶進了西部世界。金色沙海顯示了西部人的一種人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