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花兒飛四方》評介欣賞(1 / 3)

第一輯 六盤山

六盤山,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境內,海拔3500米,經古盤六重而到達峰頂,故名六盤山。

1935年10月,紅軍順利闖過渭水封鎖線之後,於10月2日,一舉攻克通渭,進入平涼、固原大道。10月7日,敵軍在六盤山前的青石嘴阻擋紅軍前進。紅一軍團“出敵不意,攻其不備”,僅三小時就殲滅了前來堵截的敵軍第七師的四個騎兵團。當天下午,一鼓作氣翻過了長征途中的最後一座高山六盤山。而後於10月下旬到達陝北吳起鎮與陝北紅軍會師,勝利完成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裏長征。《清平樂·六盤山》就是毛澤東翻越六盤山時的詠懷之作。六盤山也因此詞而名聞遐邇,享譽中外。

本篇中所編錄的歌曲,均以六盤山為題材創作而成。其中《清平樂·六盤山》《毛主席來到六盤山》著眼曆史,再現了當年紅軍長征翻越六盤山時的情景。領唱合唱《清平樂·六盤山》自七十年代譜曲錄音後,曾在寧夏、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等媒體多次播放,並由全國多家專、業餘合唱團演唱。男聲獨唱《清平樂·六盤山》,曲調以“花兒”為基本素材譜寫而成,優美動聽,具有鮮明的音樂個性。《毛主席來到六盤山》以親切的“花兒”風,描述了當年老百姓熱烈歡迎紅軍的盛況。其他歌曲,雖創作時間有前有後,但大都著眼當代,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麵展示了六盤山的人文景觀和六盤山人的精神風貌。領唱合唱《山丹丹花開六盤山》以滿腔熱情歌唱了六盤山人發揚紅軍長征精神,繼往開來,創造美好明天的氣魄,曾在建國三十周年國慶獻禮演出中,由寧夏歌舞團晉京演唱,並巡演於濟南等地,獲文化部創作二等獎。《放歌六盤山》以委婉、抒情、優美的旋律唱出了改革開放和富民政策給六盤山區帶來的可喜變化。《送哥出六盤》描寫了山妹子送哥到城裏打工的情景。《六盤山亮了》曾獲文化部群星獎銀獎,這首歌與《六盤新歌》《高不過咱家鄉的六盤山》均以牧羊人的視覺,讚美了六盤山的雄偉壯美。《六盤山,家鄉的山》從過去、現在、未來三個層次抒發了六盤山人的豪情壯誌。

本篇編錄的歌曲在歌詞創作上,除毛澤東創作的《清平樂·六盤山》屬古詞風格外,其他歌詞大都為民謠或“花兒”體。在音樂創作上大都以流行於六盤山地區的“花兒”為基調創作而成,取材於“花兒”,對“花兒”有較大的突破和創新。

第二輯 黃河篇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和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是中國的第二長河,全長5464公裏。它發源於青海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約古宗列盆地,蜿蜒東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九省區,而後注入渤海。黃河幹流自中衛縣南長灘翠柳溝入境至石嘴山頭道坎麻黃溝出境,全長397公裏,約占黃河總長的十四分之一。黃河流經寧夏平原的總長為266.74公裏,其水流舒緩、坦蕩溫柔,自秦、漢以來,乃為引黃灌溉,俗有“天下黃河富寧夏”“天下黃河、唯富河套”之稱。

本篇主要以黃河為題,展現了黃河作為中華民族母親河的博大胸懷和深情厚誼,有追溯黃河源頭的《黃河西部源》,有歌唱黃河流經寧夏而帶來漁水之利的《黃河流來豔陽天》《黃澄澄的土金燦燦的水》《天下黃河富寧夏》;有描寫黃河人駕著羊皮筏子顛簸於黃河波峰浪穀間的《黃河人》《黃河漂流羊皮筏》,而《黃河情》《黃河灣》則以強烈的時代動感和富有特色的音樂旋律打動人心。其中《黃澄澄的土金燦燦的水》自20世紀80年代問世以來,為眾多專、業餘歌手所演唱,在寧夏地區造成廣泛的影響。《黃河漂流羊皮筏》曾在2002年中央電視台舉辦的全國青年歌手大獎賽中,分別為專業民族組和業餘民族組的參賽歌手鄧星明和郭一卓所演唱,造成了廣泛的影響。該歌曲還由銀川電視台製作成音樂電視,參加了2000年12月中國音樂家協會、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等在杭州舉辦的“中國藝術歌曲電視展評”暨“世紀放歌”的大型演唱會,其演出實況在多家電視台播放,歌曲曾獲得寧夏“五個一工程”獎。《黃河流來豔陽天》《黃河情》是為六集係列電視片《奔向小康》所作的插曲,曲調極具寧夏地方特色。領唱合唱《天下黃河富寧夏》從黃河船夫的視角,唱出了黃河“飛流滾滾從天下”的氣勢,B段則以委婉抒情、跌宕起伏的音樂旋律,唱出了對黃河造福寧夏人民的熱情讚美。《金色的河》《邊塞黃河情》以優美抒情見長,具有較強的現代意識和時尚性。

這些歌曲在音樂創作上,大都以流行於西北地區的“花兒”、民歌、眉戶、秦腔為音樂元素,進行了旋律的構築,因而具有鮮明的“西北風”和寧夏地域特色。

第三輯 寧夏賦

寧夏回族自治區地處中國西北黃土高原,黃河中上遊,南接甘肅,東連陝西,北部與內蒙古自治區相鄰,是中國5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也是唯一的回族自治區,麵積6.64萬平方公裏,全區人口596萬,其中回族208萬,約占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寧夏深居西北內陸,黃河流境397公裏。早在2000多年前,就開始了引黃灌溉的曆史,素以“塞上江南”的美譽聞名於世。在曆史上最富傳奇色彩的史頁是在寧夏立國建都的西夏王朝。西夏的獨特曆史與文化成為今天人們追尋的迷。悠久的曆史,給寧夏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文化遺產。田園如織,溝渠縱橫的水鄉景色與大漠孤煙、長河落日的塞北蒼涼交相輝映;美麗的塞北江南,雄渾的大漠風光,古老的黃河文化,邊塞文化,西夏文化,濃鬱的回鄉風情,如詩如畫。

本輯以2002年9月21日李東東發表於《人民日報》的《寧夏賦》為題,歌唱了寧夏的山川地貌和人文風光。原賦千餘字,洋洋灑灑,上下幾千年,縱橫千萬裏,道夏地之古今,論寧夏之滄桑,是用歌詩概述寧夏的力作。

歌曲《寧夏賦》節選了原賦中的一部分,經作者修定,遂以寧夏地區的民歌音調譜寫而成,具有較強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格。結束段節奏鏗鏘有力,顯示了寧夏人負重拚搏,開拓進取的決心和氣魄。《寧夏好》自1998年區慶40周年中央電視台、寧夏電視台播放後,深受群眾好評,曾多次在群眾歌詠活動中改編演唱。本輯編錄時又進行了新的編配。《寧夏山川好熱鬧》自80年代初創作問世以來,深受群眾喜愛。歌曲以寧夏民謠為素材創作而成,極富寧夏地方音樂個性。《寧夏美》融“花兒”與“民歌”為一體,從“黃河水、土地肥、人情味”三個方麵讚美了新寧夏,曲調優美抒情,具有寧夏特色。《寧夏人》融寧夏民歌、“花兒”、秦腔音素為一體,抓住寧夏富有代表性的地貌人文特征,唱出了寧夏人的精、氣、神,“踩一路腳印改天換地,吼一聲秦腔喚來春風,漫一聲花兒天高路闊,喊一聲號子抖起精神”。《寧夏戀》《我們寧夏好地方》以優美時尚的旋律,恢宏的藝術氣質,唱出了對寧夏的摯愛。《我的家鄉在寧夏》以一個遊子的感觸,唱出了對家鄉寧夏的迷戀之情。《塞上家園》以高昂激越的旋律,唱出了對寧夏的熱情讚美,《寧夏信是米糧川》,作者匠心獨具,將曆代詩詞名句,組連一起,讚美了寧夏的壯麗山河。

第四輯 寧夏川

“寧夏川,兩頭子尖,東靠黃河西靠賀蘭山”,這句民謠形象地道出了寧夏川的地貌特征。寧夏川南起青銅峽樞紐,北到石嘴山,南北長約222.5公裏。在黃河與賀蘭山之間夾著一片棗核形的狹長平原,這便是人們稱道的寧夏川。銀川市居寧夏川中段,石嘴山市居寧夏川北段,吳忠市、青銅峽市居寧夏川南段。這裏自古以來引黃河水灌溉,得黃河水之利,溝渠縱橫,土地肥沃,盛產水稻、小麥。所產貢米、香米久負盛名。每到夏秋之季,碧波蕩漾、稻穀飄香,一派塞上江南景象。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銘記一方水土情。這裏的群眾以真摯的情感詠唱和讚美著自己的家鄉。本篇中所編錄的歌曲《寧夏川,我可愛的家鄉》,自20世紀80年代初麵世後,在這方水土廣泛傳唱、家喻戶曉。

《寧夏川,好地方》是1958年自治區成立時所拍紀錄電影《春滿寧夏》的插曲,近半個世紀以來,一直在群眾中流傳。《根在寧夏川》以質樸的語言、浪漫主義的筆觸,塑造了長期生活在這方水土的人民的高大形象:“黃河的子孫鐵打的漢,挽起臂膀像座山,頭頂著天,腳踏著地,根在寧夏川。”曲調融“花兒”與民歌為一體,質樸優美,是流淌在人民群眾心底的旋律。《寧夏川》取材於寧夏民歌《歌唱寧夏川》,作者以通俗流行音樂的創作手法,富有幽默情趣的寧夏地方方言道白,唱出了對寧夏川的讚美與熱愛。《塞上江南好風光》原為作者20世紀60年代的作品,民歌小調,優美動聽,樸實無華。相信它會在群眾的心湖中掀起浪花。《哦,塞上江南》《塞上江南好》《我的家鄉寧夏川》《寧夏川,好家園》都是近年來湧現出來的新作,曲調優美流暢,富於抒情性和歌唱性,字裏行間、音符跳動中充溢著對寧夏川的熱戀之情。領唱合唱《富饒美麗的寧夏川》以流傳於寧夏川的場歌為素材而創作,具有濃鬱的川區特色。這首歌從引子開始就使人感受到寧夏川的寬廣、坦蕩、多情與溫柔,使人有視野開闊、豁然開朗之感。這是作者多年來對寧夏民間音樂深沉積澱並廣為開掘的結果。歌曲在2000年10月中組部、文化部、國家廣電總局、解放軍總政治部、全國老齡委聯合舉辦的全國老年文藝調演中獲聲樂類金獎。

第五輯 西部塞上

塞上西部,地域遼闊,山高路遠。這裏生活著回、漢、滿、蒙等近二十個民族。他們在這片豐腴的黃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繁衍生活,創造著中華民族的文明。綿延數千裏的絲綢之路,曾經融會著中外優秀文化和塞上西部各族人民的獨放異彩的音韻樂律,滋潤著邊塞地區豐富的文化沃土。黃河文化、西夏文化、伊斯蘭文化,在這裏不斷發生碰撞、對接、交流與滲透融合。

在音樂文化的異向發展與同化交融中,塞上西部音樂文化逐漸形成了自身的特征與風骨。

西部塞上曆來都是北方各民族相互角逐征戰的場所。在這個遼闊的舞台上,一幕幕民族征戰、遷徙、融合的曆史活劇不斷上演。與此同時也湧現出不少描寫邊塞風情與戰爭的歌詩。“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繚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等。這些古詩詞大都給人一種悲壯、蒼涼、曠遠、蕭瑟之感。

本篇中所編錄的歌曲,別開生麵、生機盎然,一掃昔日的愁離別緒。描寫了西部塞上人的粗獷與豪放。

《祖國和我們心連心》寫出了回回民族和祖國的依戀之情;《西部戀歌》從“有這裏一捧黃土,有這裏一灣清泉”,引申到茫茫塞上,千裏戈壁,大河滔滔,群山綿延。由小見大,由點及麵,概述了西部的曆史滄桑,唱出了對西部的熱戀和暢想。《神奇的西部》曾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歌曲優美婉轉,深情遼遠,大起大落,很有西部風格。《西部,我親愛的家鄉》《西部明珠》《陽光西部》則以熱情的筆觸讚美了西部塞上的大好河山,對未來充滿了憧憬和希望。合唱組曲《塞上春》則從不同角度描寫了塞上的春風給人民帶來的綠色希望,塞上的春雨給人民帶來的驚喜與溫柔,塞上的春天向人們提出“春天來了,你將播下什麼?你有哪些奉獻?留下你的珍惜,灑下你的血汗!”塞上的春光則以廣闊的視野,掃描了塞上西部山川的萬千氣象。讓人們趁著無限春光,去開創美好未來。

本篇編錄的歌曲在曲調創作上,大都為“商”“徵”調式。這也是作曲家在描寫塞上西部生活並展現其特色時所常用的手法。歌曲的旋律優美、抒情、流暢,富於地域特色。

第六輯 田園小唱

本輯主要是農林題材的歌曲,涉及到寧夏川區和山區。在音樂風格上,異彩紛呈,各有特色,有顯明的音樂個性,聽後會給人留下一定印象。

《黨支部是咱領頭的雁》形象地描述了新時期農民在黨支部的帶領下致富奔小康的情景,熱情歌頌了黨的富民政策。歌詞以拉家常的語調娓娓道來,富於親切感,而曲調則以樸素優美的川區民歌風進行了展現,如歌如訴,和諧自然,農村的田園風光如在眼前。枸杞作為寧夏很有影響的土特產,在全國久負盛名,俗有“寧夏枸杞出中寧,中寧枸杞甲天下”之說。《枸杞紅了》描寫了寧夏大片枸杞園盛產枸杞的景象:枸杞園紅了,黃河灘紅了,寧夏川紅了。《枸杞姑娘》以富有民謠個性的歌詞和曲調,一下子就把人們帶進了美麗的枸杞園中。B段以歡快跳躍的歌唱頌揚了心靈手巧的摘枸杞的姑娘們,起落有致,很有舞蹈性。《塞上江南枸杞紅》是為電視專題片《塞上枸杞紅勝火》所作的插曲,曾獲全國三等獎。《家鄉的梨花》以含蓄而深沉的詩意,寄景於情,寫出了對媽媽、爸爸以及大黃河的深情厚誼與讚美,純情而感人。梨花如影隨形,“無論我走到哪裏,總有你清晰的記憶”。旋律抒情纏綿,其中有些音調還是很有塞上音樂個性的。《賣果子》是作者對“叫賣”音調的體驗和對賣果人的細心觀察,以高亢的叫賣聲起興,唱出了賣果人的豪邁之情以及對改革開放、富民政策的讚美,音調富有個性、彈性和張力。女聲表演唱《沙窩的葡萄啊喲喂》歡快、風趣、幽默、詼諧,質樸自然,歌曲抓住寧夏地方方言中的驚歎詞“啊喲喂”,熱情讚美了沙窩裏一望無際的葡萄園,讓人在歡樂中享受葡萄的甜美,曲調富於寧夏地方特色。《枸杞映紅天》《油菜花開一片黃》也都從各自不同的視野和感受,寄情於景,狀物詠人,唱出了時代的心聲。《趕山的人兒喜洋洋》中的“趕山”也稱“趕集”。歌詞白而不俗、雅而不淡,平鋪直敘中有誇張,詩意飄逸中見含蓄。語言質樸流暢,“花兒”民謠相糅合。趕山的人兒看到沿途六盤山的壯麗景色和田園風光,不禁引吭高歌,唱出了黨的富民政策給山區麵貌帶來的巨大變化以及山裏人由此而產生的喜悅之情。

第七輯 花兒情

本篇主要編錄了部分以“花兒”為主要音調的創作歌曲。這些歌曲大都有“花兒”的基本特點,但不拘泥於“花兒”,突破了原始“花兒”的窠臼,有不同程度的創新,充滿著彈性、張力和勃勃生機。

《家鄉的“花兒”》從一個遠離家鄉的遊子的角度抒發了對“花兒”的依戀,“雖然我遠離黃土高原,家鄉的花兒喲,常常撥動我的心弦,每當我聽到家鄉的花兒喲,更思念美麗的塞上好江南。”表現了對家鄉的迷戀和無限深情,感人至深。曲作家曾經在寧夏生活過多年,這是對寧夏風格音樂的一種積澱,也是對“花兒”的高度提煉。演唱者的童年、少年和青年也曾在寧夏度過,唱得情真意切、質樸自然。

《汗水澆出新生活》是在20世紀80年代團中央和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聯合舉辦的青年征歌中的獲獎歌曲。歌曲以“花兒”音調為基本風格,使得歌曲委婉抒情,起落有致,不失“花兒”本色。20多年來曾在舞台、電台、電視台多次演唱播放,深得群眾好評。

《牧羊哥哥上了上山》從一個放羊青年的角度,用浪漫主義的筆觸寫出了對於妹妹的愛戀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歌詞寫得形象、生動、貼切、口語化,很有鄉土氣息。這是詞作者多年在寧夏山區生活的悉心觀察與體驗。曲作者抓住了寧夏山區的“花兒”音樂特點,以其為動機,引申發展,大起大落,跌宕有致,抒情浪漫,輕快流暢。這是一首20多年來在寧夏地區很有影響的歌曲,舞台、電台、電視台多次演唱播放。

《山裏的故事》是一首民通歌曲。作者運用民族音調、通俗歌曲的創作手法,訴說了山裏的一則故事。歌詞以小見大、狀物寫人,寄景抒情,寫出了對家鄉的熱情讚美。演唱情深意濃,如訴如歌,娓娓道來,體現了較強的敘述性。

《唱起山鄉溜溜美》也是一首重在時尚的民通歌曲。寫出了人們對“家鄉”的熱愛與讚美,在輕快與激情中體驗美的享受。

《漫一曲花兒》,作者把“花兒”與西北民歌《妹妹的山丹花》融為一體,渾然天成,妙趣橫生。悠長的“花兒”,輕快的民歌,組成心靈的律動,使聽者別有一番感受。《命蛋蛋》《黃河邊的“花兒”手》《“花兒”留住天下客》,雖說也都以“花兒”為主調,但卻落筆不凡,各有各的章法,各有各的特點,不失為有創新意識、創新手法的好“花兒”。

第八輯 回之韻

本篇編錄的歌曲是以伊斯蘭音調作為基本素材創作而成的。這些音樂大都是“羽、角”調式,明顯地帶有阿拉伯音樂風味。這和回族的族源和宗教信仰等是分不開的。回族的先民大都來自中亞、西亞阿拉伯國家,伊斯蘭教對穆斯林的生活有著比其他宗教更深的影響和聯係。過去,回族的男子從小就要到清真寺誦讀古蘭經和讚主詩詞,啟蒙教育是從學阿拉伯文和《古蘭經》開始的,難免受到伊斯蘭音樂的熏陶和影響。他們在即興而歌、抒發自己的感情時,會很自然地把所熟悉的音調糅了進去,比如流傳在寧夏的牛佬佬調、山花兒、宴席曲等,就是部分回族民歌在調式、旋律、節奏等方麵具有較濃的伊斯蘭音樂風味的原因。這些歌曲,常出現較多的用大三度組成的三音音列和二度音調的模進,在調式色彩及節奏型方麵都與漢族歌曲有明顯的區別。這些歌曲把伊斯蘭音調與寧夏地方民歌音樂元素相糅合,形成了獨具的回族風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