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9章 經貿管理(3)(3 / 3)

一國的進出口貿易收支是其國際收支中經常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影響一個國家國際收支的重要因素。

直接貿易與間接貿易

直接貿易是“間接貿易”的對稱,是指商品生產國與商品消費國直接買賣商品的行為。

間接貿易是“直接貿易”的對稱,是指商品生產國與商品消費國通過第三國進行買賣商品的行為。其中,生產國是間接出口;消費國是間接進口;第三國是轉口。

有形貿易與無形貿易

有形貿易是“無形貿易”的對稱,指商品的進出口貿易。由於商品可以是有形實物,故商品的進出口被稱為有形進出口,即有形貿易。

無形貿易是“有形貿易”的對稱,指勞務或其他非實物商品的進出口而發生的收入與支出。主要包括:1.和商品進出口有關的一切從屬費用的收支,如運輸費、保險費、商品加工費、裝卸費等;2.和商品進出口無關的其他收支,如國際旅遊費用、外交人員費用、僑民彙款、使用專利特許權的費用、國外投資彙回的股息和紅利、公司或個人在國外服務的收支等。以上各項中的收入,稱為“無形出口”;以上各項中的支出,稱為“無形進口”。

有形貿易因要結關,故其金額顯示在一國的海關統計上;無形貿易不經過海關辦理手續,其金額不反映在海關統計上,但顯示在一國國際收支表上。

政治經濟學

“政治經濟學”這個名詞,出現於17世紀初期。它來源於希臘文中的“城市國家”和“經濟學”兩個詞。第一次使用“政治經濟學”這個名稱的,是法國早期重商主義的代表人物安·德·蒙克萊田。蒙克萊田在1615年發表了《獻給皇上皇太後的政治經濟學》一書。

在蒙克萊田以後,“政治經濟學”這一名詞就廣為流傳,特別是18世紀以後,各派經濟學家都把自己的著作稱為政治經濟學。例如,英國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完成者——大衛·李嘉圖,1817年發表了它的最主要的著作,名叫《政治經濟學和賦稅原理》。法國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完成者,又是小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代表人物——西斯蒙第,1819年發表了《政治經濟學新原理》。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創始人——馬克思,寫了《政治經濟學批判》。馬克思的最主要著作《資本論》的副標題,也叫《政治經濟學批判》,而且政治經濟學成了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之一。

貨棧

我國貨棧的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最早在貨物交換的社會裏就有它的雛形。

魏晉南北朝時期,貨棧稱為“邸店”,具有給客商提供住宿、規模較大。在宋代,貨棧又叫“榻房”,後稱“牙行”,多設在水陸碼頭和鄉鎮一帶。

貨棧自誕生之日起,以其耳目靈通、聯係麵廣的特點,在促進城鄉物資交流,搞好商品流通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經濟特區

所謂經濟特區,就是由一個國家或地區劃出一定區域,在對外經濟活動中,采取比其他地區更加開放的政策,用減免關稅等多種優惠辦法,以及提供建廠等方便條件,吸引外商或外資,促進該地或該國經濟的發展。

經濟特區可能冠有多種名稱,如稱“自由港”、“自由關稅區”、“自由加工區”、“對外貿易區”、“促進投資區”等。經濟特區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以促進對外貿易和轉口貿易為主的“自由貿易區”;一類是以利用外資發展加工出口工業為主的“加工出口區”。

隨著各國商品經濟和國際貿易的發展,自16、17世紀開始,就在一些國家中陸續了經濟特區。世界上第一個自由貿易港是1547年建立在意大利西北部熱那亞灣裏窩那港。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全世界有26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75個自由貿易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到1980年代初,全世界有七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三百多個各種形式的經濟特區。

經濟

“經濟”兩字的連用,始見於隋朝王通的《中說·禮樂》篇裏的“經濟之道”,原意指經邦濟世或是經國濟民,即治理國家的意思。與我們現在所理解的財政經濟完全是兩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