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滕文公問為國(2 / 3)

“要設立庠、序、學、校來教育百姓。‘庠’就是培養的意思;‘校’就是教導的意思;‘序’就是習射的意思。夏代稱地方學校為‘校’,商代稱‘序’,周代稱‘庠’。至於‘學’,是中央直屬學校,三代共享這個名稱。這些學校都是用來教人懂得倫理關係的。上層人明白了倫理關係,下麵的老百姓自然就會相親相愛。您要這麼做了,如果有聖王興起,一定會學習效仿,這些做法實際上就成了聖王的老師了。《詩經》上說:‘周朝雖是古老的諸侯國,卻擔負著上天所賦予的新使命。’這說的是文王。您努力去做,一定也會讓您的國家麵貌為之一新。”

滕文公又派畢戰來問井田的問題。

孟子說:“您的君主將要施行仁政,選派你來問我,你一定要努力啊!施行仁政,一定要從劃定田界開始。田界不準確,井田的大小就不一樣,作為俸祿的田租收入也就不會公平合理,因此,暴君和貪官汙吏必定會故意搞亂田地的界限。如果田界劃分準確了,那麼分配土地、製定俸祿這些事情就可輕而易舉地解決了。

“滕國,雖然麵積很小,可也得有官吏和平民。沒有官員,就沒人來治理民眾;沒有民眾,就沒有人來供養官吏。我建議:在農村實行九分抽一的助法,在都市實行交納十分抽一的賦稅。公卿以下的官吏一定要有可供祭祀費用的五十畝田地,對家中有剩餘勞動力的,另給二十五畝。百姓喪葬遷居都不用離開本鄉。鄉裏土地在同一井田的各家,出入相互結伴,守衛防盜相互幫助,有病相互照顧,那麼百姓之間就親近和睦。一裏見方的土地定為一方井田,每一井田九百畝地,中間一塊是公田。八家都有一百畝私田,(首先)共同耕作公田;公田農事完畢,才敢忙私田上的農活,這就是使君子和農夫有所區別的辦法。這是井田製的大概情況;至於如何改進完善,那就在於你的國君和你的努力了。”

【述評】

王道仁政的經濟基礎

戰國時期,世事紛紜,離亂頻仍,這種政治狀態讓那個時期大多數的思想家在自己的理論構架中,將對現實的幹預放在了第一位。這也是知識分子良知的一種體現。在孟子那裏,王道仁政的政治理想是孟子政治理論的核心內容,他的宇宙觀、認識論、道德論、教育觀、人性論都是服務於這一內容的。“與民同樂”、“保民而王”、“仁者無敵”等這些政治觀念構成了孟子的王道思想的大部分內容,那麼王道政治中經濟和文化的狀況應該保持在一種什麼樣的層麵上,才能使得這些觀念真正的變成現實呢?孟子進行了一係列的規劃,雖然孟子的一些經濟和教育規劃在今天,即使是在當時,也不太符合現實要求,難以付諸實踐,但是其中所滲透的經濟思想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在闡述自己的經濟思想之前,孟子首先提出了兩個重要的原則:其一是,“民事不可緩也”。其二是,“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

前一個觀念中是孟子人本思想的豐富。民事者,農事也。在一個小農經濟的社會裏,農業是社會的基礎。農民問題是整個社會的核心問題。孟子認為處理好農事是非常重要的,這樣才能夠保證社會的底層力量擁有物質上的保證,這是社會安定的基礎。在當下社會中,農民問題也是一個值得當政者應該特別關注的問題,他們的生活狀態和生活質量應該就是中國人民的生活狀態和生活質量,因為這占整個中國人口百分之九十的人群是整個社會的基礎。現在農民的生產生活問題還是相對突出的,有許多地方並不盡如人意,整個社會的貧富分化受影響最大的也是農民,這應該引起我們的注意。

在曆史上,重視農業經濟是取得政治清平的重要途徑之一,漢文帝的行政方法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漢文帝劉恒,漢高祖劉邦之子。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劉恒被劉邦封為代王。公元前180年,長期執掌西漢政權的呂後病死,丞相陳平和太尉周勃聯手消滅呂氏集團,迎立劉恒為皇帝,也就是漢文帝。

西漢初年,由於楚漢戰爭,整個社會一片衰敗的景象。人口稀少,土地荒蕪,百姓窘困,連當時的將相入朝都得乘坐牛車。為發展經濟,漢文帝在位期間,減輕賦稅,輕徭薄賦,獎勵農耕,省費利民,與民休息,為西漢社會經濟的恢複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漢文帝即位第二年,博士賈誼上書文帝,指出當時棄農經商、奢靡浪費之風的危害,對漢朝開國以來國庫空虛的現狀深表憂慮,要求朝廷重視農業經濟,加強對農民的管理。漢文帝采納了他的規諫,首先恢複了先秦時期天子親率萬民耕種的“藉田”傳統,以示對農耕的關注。然後,他又下令田租減半,實行三十稅一,也就是繳納收獲穀物的三十分之一作為田租,以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文帝又發布詔書,指出農業是國家的根本,並下令徹底免除田稅。這項命令頒布後,十幾年未曾改變,一直到景帝時期才恢複了三十稅一的稅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