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寡人之於國也(2 / 2)

但現在,富貴之家的豬狗吃著人吃的糧食,卻不加以製止;道路上躺有餓死的屍體,卻不想開倉周濟;老百姓餓死了,當政者卻說‘這不是我的過錯,是因為收成不好’,這就像用兵器把人刺死了,卻說‘不是我殺的,是兵器殺的’有什麼兩樣呢。大王您倘若不去怪罪年成不好,而是從自己的為政之道上找缺點,那麼,天下的百姓自然就會投奔到您這兒來了。”

【述評】

王道的理想

“王道”的對立麵當然就是“霸道”。王道的基礎是德,為政以德,天下歸附;霸道的基礎是力,強力高壓,世間威服。它們的結果在許多人看來是一樣的,但是細細考量,二者之間其實橫亙著不可逾越的鴻溝。因為前者收服的是人心和意誌,心悅誠服地追隨才能久遠,而後者控製的是人身和行為,口是心非地服從終將會有不可預期的變故。在孟子看來,隻有關心天下蒼生的疾苦,減輕黎民百姓的負擔,解決人民群眾的衣食之憂,“使民養生喪死無憾”,然後才可以推行道德教化,提高種群素質,最終實現王道理想。

這是一種多麼高超的政治理想啊,但是在現實中卻得不到統治階層的理解和接納:富貴者鍾鳴鼎食,貧寒者衣食無著,為政失當者推卸責任,進而不惜拿那些比自己還要惡劣的人相比較,以顯露自己的無辜。孟子在這裏用一個“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諷刺了那些不知廉恥的當政者,但兩千年來,五十步者大有人在。看看我們身邊的極少數領導者,逢年過節拜訪慰問一下鰥寡孤獨者,便電視留影,廣播留聲,報紙留名,儼然把自己打扮成了一個救世主。我們不禁要反問,如果能夠在日常的行政工作中稍有那麼一點點“王道”的精神,注意小事,留心弱勢群體,關注普通人的生活,秉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這也是孟子在兩千年前提出的一個理論),做到壯有所用,老有所養,還用得著這樣嗎?

在《三國誌》中有這樣一句話:“天下想望至治,唯有以崇德布化,惠恤黎庶,則兆民幸甚。”這是曹操初掌權時,陳群向曹操的進言,意思是說:天下要能夠達到平安治世,必須推崇德政和節儉之道,體恤黎民百姓,則人民幸甚。曹操在世人眼裏被視為漢賊,但就是這個漢賊做了許多所謂正人君子所未做的事情,減賦稅,抑豪強,自律節儉,關注民生,整個北方一掃東漢後期萎靡衰敗之象,成為天下三分中最富強的一部分,可以看出王道並不一定是皇親貴胄的獨有權利,隻要領導者關注它,運用它,並進而實現它,那這個領導者就是王者。

王道是治國安邦的基本準則,重民、保民是其核心。其實這也是一個民心向背的老問題,關鍵是王道指向了所有問題的最基本的根源。這一準則是周公在總結商朝滅亡的教訓後提出來的,他告誡子侄們要“明德修身”、“明德慎罰”、“敬德保民”。現在我們無論多麼狹隘地或者別有用心地去揣測周公提出這些理論的自身目的,它都應該是當政者不應回避的、應該仔細思考的施政命題。這些命題中不單單有中國古典政治學的核心理念,同時也有我們今天所津津樂道的現代人本思想。

可以看出,古人的思維有的時候並不比我們落後,從某種層麵上看,他們的觀念其實是相當科學嚴謹並且超前的。孟子瞧不起春秋時齊國的管仲,這有點狐狸說葡萄酸的意思。就是這位先孟子幾百年的政治家提出:“政之所行,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他認為,如果順從了人民群眾的“逸樂”、“富貴”、“存要”、“生育”等四種願望,人民就會歸附;否則,為政使人民陷入“憂勞”、“貧賤”、“危墜”、“滅絕”等四種狀況,人民就會背叛。基於這一觀念,管仲注意發展經濟,重視農業,使得社會安寧,百姓樂業。管仲采取了許多具體的措施:第一,重視糧食生產,保證人民溫飽;第二,按土質劃分土地的種類,規劃不同作物的生產;第三,興建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水庫;第四,重視科學技術,對科技人才高薪重獎,促進生產力。據說當時獎賞是“黃金一斤”,相當於“食粟八石”,也就是800多公斤糧食。按當時的農業狀況,這個獎賞已經很高了。由於采用了這些措施,民心安定,國家繁榮,他所輔佐的齊桓公也成為了一代霸主。

雖然管仲的許多做法不是儒家所推崇的,但是我們看到他和他的君王通往霸主的路上,許多為政觀念和儒家有諸多相似之處,看來即使是實行霸道,王道也總是先於霸道的,無論實行者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