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1)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2)凶,則移其民於河東(3),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4),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5)鼓之,兵(6)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7)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不違農時,穀不可勝(8)食也;數罟不入洿池(9),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10)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穀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五畝之宅,樹(11)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紒紜矠。雞、豚、狗、彘之畜(12),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13),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14)。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15)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途有餓莩(16)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梁惠王章句上》
【注釋】
(1)寡人:寡德之人,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的謙稱,後世帝王多延用之。
(2)河內:指魏國黃河以北的地區,今河南省沁陽、濟源、博愛一帶。
(3)河東:黃河以東,今山西西南安邑一帶。
(4)加少:減少。
(5)填然:形容戰鼓渾厚震撼的聲音。古時作戰,擊鼓而進,鳴金而退。
(6)兵:兵器,不是指軍隊。
(7)直:僅僅,隻不過。
(8)勝:盡,完。
(9)數罟:細密的魚網。洿,深。
(10)斤:大斧,伐木用。
(11)樹:動詞,種植。衣,穿衣。
(12)豚:小豬。彘,豬。畜,畜養。
(13)庠序:古代的地方學校,商代稱為庠,周代稱為序,後泛指學校。
(14)頒白:頭發半白。負戴,負重。
(15)王:動詞,施行王道。
(16)莩:餓死之人。
【譯文】
梁惠王說:“我這個人對於國家,真是夠盡心盡力的了。河內地區發生災荒,我就把那裏的(一部分)百姓遷移到河東去,把河東的糧食運到河內去賑濟災民。河東發生災荒,我也這麼辦。考察鄰國的政治情況,沒有誰能像我這樣體恤百姓的了。然而鄰國的人口並不減少,而我們魏國的人口並不增多,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孟子回答說:“大王您喜歡打仗,那就讓我拿打仗做比喻吧。戰鼓隆隆擂響,刀刃劍鋒相碰,(戰敗的軍隊)丟盔棄甲,倒拖著武器四散奔逃。有的逃了一百步停下來,有的逃了五十步住了腳。(如果)憑著自己隻逃了五十步就嘲笑那些逃了一百步的人怯懦,結果會怎麼樣?”
惠王說:“這樣不行。那些嘲笑別人的士兵,隻不過逃不到一百步罷了,這同樣也是逃跑啊!”
孟子說:“大王如果懂得這個道理,那就不會期望魏國的百姓會比鄰國多了。如果不濫征民力,耽誤百姓的農時,豐收的糧食就吃不完;如果不用細密的魚網放入深塘,進行破壞性地捕撈,魚鱉就會繁衍生長以至於多得吃不完;如果按一定的時令采伐山林,不去過度砍伐,木材就會取之不盡,用之不完。糧食魚鱉吃不完,木材豐富,這就使百姓養家糊口、辦理後事沒有不滿意的了。百姓養生死喪沒有什麼遺憾,這就是王道的開端啊。
五畝大小的宅院,種植桑樹,五十歲的人就能穿上絲製棉襖了。雞、豬和狗一類家畜的養殖,不要錯過它們的繁殖時節,七十歲的人就能吃上肉了。擁有百畝之大的田地,不要幹擾他們的生產,幾口之家就可以不再餓肚子了。認真辦好學校,反複地向年輕人宣講孝順父母、敬愛兄長的觀念,頭發花白的老人也就不會肩背身扛地趕路了。七十歲的人穿絲襖,吃魚肉,百姓不再挨凍受餓,在這種情況下沒有做到天下歸附,是絕對不會有的事情。